锡商的海外拓展梦
朱品昌++++许健民++++朱廷柱
最近,全球锡商联盟在工商业基础雄厚的无锡正式成立,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柬埔寨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锡商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规划走出去,在全球创业、经商的宏伟大计。作为历史悠久的商帮,锡商群体终于迎来了“报团联盟、博弈世界”的新时代。《中华工商时报》如此评论:无锡开创了国内商帮整合全球资源的先河。
在国家“走出去”战略提出后的几十年间,锡商们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抱着“全球开拓、实业报国”的理想,纷纷走出国门,向全世界展示其特有的魅力。有的功成名就,也有的在发展中受挫,教训深刻,但有一点成为共同的财富:他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让世界认识了人杰地灵的江南华人华商。笔者在锡商联盟成立之际,采访了几家“走出去”的锡商典型,总结他们的创业经商经验或受挫教训,从而有利于以更稳健的步伐抢滩未来全球市场,实现海外掘金梦想。
从低成本抢占市场,到更高层次融入、合作
2006年初,由红豆集团、光明制衣等四家无锡企业在柬埔寨打造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中国首批通过商务部、财政部考核确认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
如今,这一境外经济特区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270多家无锡等地入驻企业正在加紧扩建厂房、投入生产。项目的具体负责人———西港特区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月娥这位干练的江南女子回忆起特区建设筚路蓝缕的历程,不禁感慨连连。
“七年前刚来这里时,没水没电,需要自己发电、挖井取水、开荒平地。连续数年在这里度过春节,没回过无锡老家。”很少有人知道,西港特区项目地原来一片荒芜,荆棘丛生,高低落差最高达70米,土地面积测算难度极大。在完成土地购买后,戴月娥率领一众开荒者对土地反复测量,得到精准的区域面积和地质情况后,才开启了后期的规划工作。
企业界人士分析,作为红豆集团这样的大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因为成本与转型等原因必然会寻求海外拓展。不过,这只是一种样本,如今无锡企业“走出去”已不局限于在东南亚等地设厂降低劳动成本,而是更多地以收购品牌、设立独资机构等策略来构筑企业的全球梦想。
去年初,无锡鹰普公司发布公告:完成了对德国布德鲁斯集团三个独立公司的收购,并获得了三个公司100%的股权。
“此举被业内广泛视为中国制造业的一次突破,同时也标志着鹰普向国际化先进制造基地的成功转型。”公司董事长陆建秋说,作为新崛起的汽车零件、船舶零件、飞机零件制造新秀,鹰普将给这家老牌企业带来新的资本、新的活力,而布德鲁斯带来的则是欧洲先进的熔模铸造技术、熟练的人才和欧洲生产基地。
“想走出去的企业,一定要摆脱对低成本、低价格的依赖,始终不渝走品牌之路,在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产业技术水平。”陆建秋建议。
2006年,凤凰画材集团以200万欧元成功收购西班牙本土历史最悠久的画材品牌Bonfil公司;雅迪电动车收购一个欧洲的自行车品牌;远景能源在风电王国丹麦招徕人才设立全球创新中心……越来越多的无锡企业已经从全球化蛋糕上分享到自己的甜蜜,进入发展加速期。
海外投资也有“滑铁卢”,控制风险才能走得更稳当
“走出去”的每一步看似风光,其实背后的艰辛难为人知。
“海外投资必须要选择政治相对稳定、法制较为健全的国家,否则企业会承受很大风险。”无锡华东可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施珏平说。
从当年粮食系统走出来创办自己的企业,到今天已经把华东可可打造成了国内最大的可可加工基地;从厄瓜多尔、加纳等地购进优质可可豆源源不断流入自己掌中,然后又变成品种繁多的可可制品卖到世界各地,施珏平把成功归结于他一贯的“稳健”。
“当年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我们及时转战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的非洲市场,并最终成功存活下来。”但危机过后,新的危机又接踵而至。由于非洲许多国家政局不稳,骚乱波及企业的事件时有发生。另外个别国家秉承“宽进严出”的标准,对中国企业限制颇多,无形中阻碍了企业发展。
“现在已经不是‘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时代了,建议更多无锡企业今后要‘抱团出击,牵手政府,保障自己的健康发展。”施珏平说。
谈起前段时间越南民众冲击华商企业事件,凤凰画材集团总经理陈卫宏依然心有余悸。据了解,长期以来越南成本价格的“洼地效应”吸引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劳动力价格也不断推高,甚至和国内一样出现了“民工荒”。陈卫宏说,两年多前开办企业时职工月工资约80万越南盾,相当于人民币400元,但现在熟练工已经上升到700-800元,高级技工的工资已达到1000多元。目前企业所在的开发区里,已有不少企业职工提出加工资,凤凰画材也已做好了加薪的准备。
事实上,无锡企业海外投资遭遇“滑铁卢”不乏先例。锡商张钟达对记者表示,即使是在澳洲生活了几十年的老锡商,也一样有看走眼、吃败仗的时候。早些年,一位无锡人打破了墨尔本小百货批发市场由犹太人控制的局面,成了该市最大批发供应商之一,然而最近他准备把这个模式复制到其他城市的时候却遭遇了惨败,几乎血本无归。
在海外打拼的锡商代表们表示,有些失败往往是对于海外投资的误判和觥筹交错间的承诺所铸就的,两国观念的差异、投资环境的不尽如人意等也成为投资者知难而退的重要原因。江阴阳光集团一位老总坦言,对外投资并非个个成功,缺乏投资预见性、对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走出去的企业既要胆大,但同时也要心细,具备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才能在外面走得安稳。”
锡商抱团,不仅利于“走出去”,更为民企开启机遇之门
经过多年积淀,锡商目前已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建立了无锡商会,这次全球锡商联盟的建立可谓水到渠成。
“建立全球锡商联盟,不仅为锡商今后进军海外找到了娘家,还能为其提供一个沟通合作的平台,少走许多投资弯路。”全国政协常委、香港无锡商会荣誉顾问陈永棋在成立大会上表示。
“估计第一批到海外淘金的企业家,并不会刻意去了解外国人的民族性格与人文精神。但其实到哪里都需要和人打交道,以德国为例,德国人性格严谨,行事富有逻辑性。你严谨他就喜欢你,你‘忽悠他就讨厌你。”德国无锡商会会长曹克波说,今后的无锡企业到了德国,不再孤立无援,而能通过当地无锡商会的帮助有的放矢地展开合作。
作为无锡商人在澳大利亚的代表,张钟达前些年就一直在帮助无锡企业到澳洲寻觅商机。他透露,无锡一家企业已经在为澳大利亚的高速公路生产隔音板,还有一家无锡企业更厉害,墨尔本市内一条最漂亮的钢架桥梁材料就是由他们提供的,无锡人还在墨尔本最繁华地段投资建设了32层酒店和豪华公寓。
“洞悉对手心理进而利于发展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资源终于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施珏平说,在国内,许多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反噬经济发展。但其实人有我无,人无我有,如果可以实现全球市场信息的及时沟通,将国内过剩的产能转移到该产能匮乏却又急需的国家,岂不是皆大欢喜?在他看来,锡商联盟的成立将为许多从事传统产业的企业开启一扇新的机遇之门。
专家称,全球锡商联盟的成立,不仅有利于企业“走出去”,也有利于改革新时期民营企业的发展。很多锡商在海外打拼多年,见多识广,在如今“混合所有制经济”渐成热潮的情况下,他们在国外的宝贵经验正好可以给很多民营企业家提供宝贵的借鉴。
“海内外锡商携手共进,我们一起来书写无锡经济的灿烂新篇章!”香港无锡商会会长荣智权最后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责编 孙礼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