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郎中”杨志贵的传奇人生
王致同 袁谨
一卷牒文出土时像一团“泥土”,上面的文字无法辨认,经他修复慢慢展开后内容真相大白;一堆起酥的碎纸片,上面的图案已面目全非,经他之手再现当年的风采;一幅幅破损不堪的古字画,在他手上“起死回生”。
他就是被人们誉为“书画郎中”的镇江裱画大师杨志贵。
杨志贵已从事裱画艺术50余年,默默无闻地抢救出包括国家级在内的古代旧字画万余幅,其中破碎破烂不堪的达上千幅,为抢救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奉献出了自已的毕生精力。
与裱画结下不解之缘
春节前,笔者慕名来到位于镇江解放路文物商店内的“翠文斋”,见到了正在忙碌裱画的杨志贵。杨老虽年逾古稀,但身板硬朗,精力充沛,儒雅文静。此刻,他戴着老花眼镜,在专心致志地修复一幅古旧书法。交谈中笔者得知,他出生于1942年,今年己72岁。19岁时,他就到当时镇江唯一的裱画店“两宜斋”当学徒,拜裱画家徐世洪先生为师,从此与裱字画结下不解之缘,开始了裱画艺术生涯。
杨老说,要成就一幅好的字画,书画家的功底占三分,而裱画师的技艺则占七分。由于杨志贵聪颖好学,勤奋刻苦,努力攻克重点技术,并采取单项钻研、各个突破的方法,他很快掌握了裱书画的各门方法和“挖补”、“全色”、“接笔”等多项绝活。与此同时,他还学会了“‘两页半碑帖装裱技艺”和“可挂绳和合杆的安装技术”。这是他的师爷、扬州“宜宜斋”碑帖裱画店王纯泉大师单传给他师傅,师傅赏识他又单传给他的。现在他已成为镇江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975年5月,金坛县(现为市)一座南宋古墓葬(墓主人为周瑀)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其中有一卷补中太学生牒文,牒文以文绢墨书。当时泥巴一团,人们不知是何内容,也不明形状,镇江博物馆便邀请杨志贵辨识和修复,经过他精心整理、修复装裱后,便成了一部完整的《周瑀牒文》长卷藏品。文中发现,这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最早的实物资料,引起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吸引了无数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并成了镇江博物馆的一级藏品。1978年,杨志贵被正式调进镇江博物馆专门从事古旧书画装裱工作。从此,他的装裱技艺和潜力也得到进一步展现。
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古训
杨志贵为何能让破损不堪的古字画生命力得以延续呢?笔者通过深入采访发现了他的奥秘,那就是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古训,扎扎实实地继承发扬古代装裱工艺。笔者现场亲历了杨志贵修复一张古代花鸟画的全过程。
躺在“手术台”上的这张古代花鸟画,画面残破、纸张酥脆、断裂折痕严重,犹如一个躯体严重受损的病人。只见杨志贵站在古画前,身体与案板保持约三厘米距离,上半身微微前探不接触古画,首先小心仔细查阅每一处损伤,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细致全面的诊断是一切后续工作的基础:这门古老的手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传承中,并没有发展到现代的高科技阶段,它更多依赖于个人的眼力、手艺与经验。
整个修复过程包括水洗、刀挖、火烧以及修补等几十道工序,全凭他手上的技巧。如修补的第一道工序“清洗”,杨志贵将一张经过特残处理的护纸刷平铺在案板上,把古画放置其上,用喷壶将摄氏50度左右的湿水淋在画上,在确保画心完整的前提下,让纸张充分湿润。在水的作用下,几个小时后,几百年前的古代花鸟画画纸由坚硬发脆,开始慢慢变得柔软伏贴。接下来,杨志贵一点一点清洗画纸上的灰尘和脏物,适当控制清洗的程度,故意保留一些岁月留下的自然痕迹,确保干净清爽,又不伤古画神韵。然后,他反复辨识损坏的碎片,找出原作布局中的准确位置,妥帖地将碎片还原复位,每一环、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尤其在细微之处,更是屏住呼吸,悬腕操作。经过半个多月时间巧操作,这幅破损的古代花鸟画终于一点一点恢复原貌重又焕发神采,宛若垂死的病人,在医术高超的医师手里重获新生。
就这样,一张朱红裱画案伴随杨志贵走过了50多个春秋。50多年来,经他抢救修复的古字画涵盖宋、元、明、清和民国各个朝代,作品多达万余幅,作者涉及中国古代书画名人百余位。其中,有吴中画派鼻祖文徵明、明代中期巨匠陈洪绶、清初“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朱耷、明代书画名家董其昌和指画第一人高其佩,以及官至宰相的镇江大亨张玉书、京口画派力将潘思牧等人。裱得最多的是扬州八怪中的高凤翰、金农、李禅、李方膺、郑板桥等人的作品,近现代有则傅抱石、林散之、房虎卿、戴元俊以及宫廷画师戈湘岚等人的真迹。
“古画新生”惊动央视媒体
随着杨志贵装裱技艺的声名鹊起,前来镇江寻求这位“书画郎中”诊治古旧字画的藏家络绎不绝。杨志贵像医生治病救人那样,不管旧字画毁损到什么程度,都尽力抢救,力争“救活”。据了解,近几年来,前来向杨志贵求“医”者除了江苏各地和上海、安徽、浙江等周边的藏家外,还有远在福建、甘肃、黑龙江和内蒙古的藏家,以及中国港澳台湾同胞等,他们所带来的古字画不是模糊不清就是残缺严重。对这些“重病”缠身甚至“病危”的古字画,杨志贵总是热情接待,善意解述,从不拒绝。
2008年初,居住在镇江的孔子七十四代孙、82岁的孔繁棣,拿着100多年前祖父留下的24页写意画遗作,请杨志贵装裱。此时画面颜色已氧化,黑斑霉点重重,且纸本破碎残缺严重,经杨老精心洗涤去污、修补残缺后,这本画页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孔繁棣老人打开这心爱的传世之作时激动不已,连声说道“这真是奇迹”。常州6旬老人赵之询,家里一直珍藏祖宗流传下来的两幅古代山水绢本画,作者分别是明代画家陈洪绶、清朝画家张之万。让老人无奈的是,古画由于画面已经烂脆,在镜框内不能动弹且无法取出装裱,他找了常州市所有的裱画店,店主看了都摇头说没有用了。他的先父酷爱收藏艺术,对这两幅古画视为掌上明珠,生前特别关照他要维护好古画,一代代传下去。然而,古画无法修复一直成为他的心病。他得知镇江有个“书画郎中”,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杨志贵。想不到杨志贵端详镜框里的古画后, 一锤定音地说可以修复,乐得老人欣喜若狂!来自南京的汤家华、孔令敏夫妻俩,带着用纸包着的一堆纸碎片来到镇江, 原来这里面是清代大画家吴大徵的山水画, 由于年代久远,绢纸自然老化,加上保管不善,致使画纸已经酥脆成一团。据汤家华称,该古画是他先父解放前花一百块大洋买来的,父亲病故前将这张古画交给他哥哥保存,为了修复古画,哥哥曾找过许多裱画师,但都无济于事。杨老看了古画后,当场承诺一个多月后保证将古画修复完好,让他俩惊叹不已。2011年5月,来镇江经商的台商赵建富,拿来10多幅山水花鸟古旧字画请杨志贵装裱,结果让他很满意。他说,现在台湾都是用机器裱画,工艺比较粗糙,我还是相信我国的传统裱法……
杨志贵鬼斧神工和妙手回春的绝技名扬华夏,他的名字不胫而走,被央视发现。2012年5月初,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摄制组编导、摄像和文字记者一行5人,专程来到镇江采访杨志贵。他们相继在“翠文斋”裱画工作室、镇江博物馆以及镇江西津渡千年古街等地采访,所到之处无不为这位装裱艺人的传奇人生和神奇技艺而惊叹,更为他全身心保护国家文化遗存的崇高精神所感动。他们日以继夜采访了8天,最终完成了一部长达40分钟的《古画新生》专题片,当年6月在全国播出。据央视称,像杨志贵这样长期从事古书画修复的专家,在全国范围内不到50人!(责编 孙礼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