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解形识字法”让汉语汉字快速走向世界

点击:0时间:2022-06-23 00:57:56

丁开明

不久前,徐州市《都市晨报》报道了两位名人发明“解形识字法”的事迹。他们就是徐州市政协委员、侨眷、解形识字法发明者杨洪清朱新兰夫妇。

创“解形识字法”,让儿童有据认字

朱新兰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朱右白师从梁启超专攻儒家哲学,192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良好的家教,为朱新兰日后从事教育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杨洪清从小丧父,他谨遵“个人挨饿事小,饱学报国事大”的母训,毕生践行,勤勤恳恳。杨洪清和朱新兰1959年同届毕业于扬州师院,1961年在徐州市新沂县中学同事时才认识。千里姻缘“字”来牵,志同道合成就百年之好。

早在1959年,刚到新沂县中学任教的杨洪清感觉班里学生错别字太多。为了让学生切实掌握汉字的形、音、义,从入校那一年起他就进入了一条继承“说文”、探求汉字规律的道路。他从校图书馆借来了半部《说文解字》,依靠它导引学生依规律识字,说清字理,讲清造字规律;又把学生作文里的错别字一一登记下来,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学生们懂得了识字是个技术活,学文字要动脑筋,举一反三,偏旁类推,由此,班上学业突飞猛进。1962年,杨洪清所带的初二班级学生创造了作文无错别字的奇迹,受到时任江苏省教育厅长吴天石亲笔写信表彰。

杨洪清的探求得到朱新兰的支持,于是两人共同致力于”说文解字”工作。1993年,夫妇俩出版了第一本书《多功能解形说义字典》,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特别是教育部门的认可。他们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出版了《快速识字字典》《现代说文解字字典》《常用字字谜小字典》《新编快速识字典》《字词语句认读通典》等,填补了现代一般字典只讲音义,不解释字形的空白;并将“形声字”声旁示音的四种类型写进字典,揭示了汉字构造的规律,给青少年学习提供了现代化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夫妇俩又逐步完善了字理教学法:解释字形为本,利用偏旁带字,形音义结合训释,字词句篇(段)融为一体,快速识字与提前阅读同步进行。

“解形识字法”先后在徐州市泉山区少华街、光荣巷、燕子楼等多所小学做字理识字实验,夫妇二人利用自编的新型工具书,创造了小学一年级会查字典的记录。由于字典里的部首、检字表、字头都是放在一起的,每个字头下边都有拼音、组词,学生只要学会了拼音,对每一部的字,都可以无师自通,一气学完;不教自会,会念会讲。从提高学生查字典自学汉字能力入手,使他们在二年级就学会了一般到六年级才能学会的2500字。同时,每个字头下面都有读物,包括诗词、经典(选段)、成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从而创造条件,使学生快识字与早读书相结合,打下较为牢固的语文基础。

为方便学生快速识字,杨洪清夫妇将汉字构造及组字规律用琅琅上口的韵文形式编成歌谣。如先识独体字,再由它做偏旁,两两相拼,就能一识一串字。这就是:“独体(字)看形象,合体看偏旁。偏旁如爹娘,认字先认旁。形声搭配好,成串带儿郎。”他们把同旁字串成了一串串的“糖球”,写成了《新千字文》。这一千字都是高频字,使用的次数最多,发挥的作用最大。认识了它们就会读一般文章中每100个字的87个字,让孩子们快速识字,提前读文,识字读文都开心。

新加坡联合早报资深研究员汪惠廸先生到国内参加学术会议,了解到杨、朱的新法后,在《联合早报》上以“认字先认娘,认娘带儿郎”为题发了整版文章介绍《快速识字字典》,人们纷纷涌向书城,查询抢购。新华书局空运进货,友谊书店跟进。在1997年的新书排行榜上新华书局《快速识字字典》名列第一。由此,又引发了杨、朱前往讲学的故事。

赴国外讲汉字,让华语辐射世界

1997年10月初,杨洪清、朱新兰应新加坡华教界的邀请前往讲学,在莱佛士书院邵氏大礼堂举办《解形快速识字法》讲座与示范教学。消息经媒体公布,报名参加者太多,礼堂无法容纳,不得不又增加一场。那种受欢迎的场面,听讲的人說,只有大明星到来才能相比。

夫妇俩成了当地传媒追逐的对象。《新明日报》以整版报道了《学汉字真要死记吗?中国教授教你解形识字法》;《泡泡抱报》和《星期5周报》则以十几期的整版篇幅报道了《教你十招学华文》,每期都有“华语爷爷”“华语奶奶”的照片,以至于他们走在街上都被人家认出来,邀请到家里教孩子。有的企业家高薪聘请杨、朱去做家教,也被他们谢绝了。1998、1999年他们又两次应邀为新加坡教育部培训在职的华文教师,一讲就是几个月,好评如潮。学员中有“双料博士”,问其为什么还要来参加培训,她说:“以前没学到,这种教学法确实科学、高效。”追求高效率,说出了新加坡人相同的心里话。2004年,朱新兰应邀在新加坡国际书展上作《学华文开发潜能三部曲》的讲演,听众排起长队,手捧刚买的《新编快速识字字典》等她签名。有位读者特别亲热,说:“以前受过培训,成绩突出,新加坡教育部就选派我到美国教那里的孩子中文。我告诉他们,运用解形识字法就是实现‘汉字教学的现代化,非常受欢迎。”新加坡是个弹丸之地,什么资源都没有,但它就是善于利用别国的资源,实现自己的腾飞。转手“出口”杨、朱的识字法赚“山姆大叔”的美元,就是一例。

杨、朱应邀到马来西亚讲学,也是从新加坡“转口”的。马来西亚管华文教育的教育部前后两任副部长都热情接见他们,后任副部长魏家祥还亲自主持记者招待会推荐,亲自在杨洪清主讲的教师培训班上讲话。该国最大的华人集居州———滨州教工委两次邀请杨、朱前往培训教师,结合文化讲汉字。如讲“仁”字:人与人相亲,故从二人。仁者爱人,故本义为仁爱。讲“孝”字:从老省、从子。儿子侍奉老人为孝。马来西亚是海外保留中华文化氛围最为浓郁的国家,因此杨、朱弘扬中华文化,如鱼得水,备受欢迎。有些学校,连伙房大师傅和其他工人都站在窗外旁听,就像盛大的节日一般热闹。在南马的一次培训,几经调换会场,最后定在新山小学千人会堂里,仍然容纳不了,门外、窗外都站满了人。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光明日报》等都跟踪报道。有老夫妻带两个事业有成的女儿全家都来参加培训的,有癌症妈妈要将女儿托付中国教授带回国去培养的,有带着孩子坐长途汽车赶来听讲座的,有摔断了胳膊坚持做作业的……感人的故事很多。几家报社还联合邀请杨、朱前往讲学,讲推广简化字,讲通过分析字形消灭错别字。听众认为是接受了一次中国文化的洗礼,异常兴奋。夫妇俩从云顶到渔村,从西马到东马,走过了大马12个州中的8个州,掀起了学习华语华文的热潮。

跋涉在异国他乡,道路是不平坦的。杨洪清的右眼就是在新加坡编写教材时,眼底出血延误了治疗而失明的;1998年,杨洪清做心脏手术不到两周后又如约赴新加坡讲学;2006年,因东马泥土山路乘车颠簸,导致杨洪清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疼痛难忍,在亚庇下飞机后,痛得在地上打滚,血压飙升,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经抢救后,他仍坚持请人用轮椅抬上飞机,如期赶往斗湖举办讲座。讲课中疼痛不止,话音失常,仍坚持到底。学员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写诗赞颂:“传播文化跨海行,强忍剧痛忘死生。诲人不倦苦为乐,中国教授诚堪敬。”杨洪清回国治疗后,仍然关注新、马的华文教育,积极声援大马反对禁用华语教数理的斗争。2007年3月,他将开会所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促进母语和多语言的使用》立即电邮给该国华校“教总”,给他们提供有力武器,又不露“干涉内政”之声色,受到秘书长姚丽芳等华教同仁的热烈欢迎。

杨、朱七下南洋,为新马培训教师5600余人次,听众11万人次。海外关于他们的报道不下百篇,其中有些是整版篇幅。杨洪清被中国《侨报》评为侨界10年10个先进人物的第一人;国务院侨办评他为全国侨眷先进个人。2014年,江苏省政府授予杨、朱识读教学成果特等奖;2015年在桂林召开的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年会上,夫妇俩又被授予“汉字文化研究终身成就奖”。

履行政协委员职责,用智慧提升教育

作为市政协委员,杨、朱夫妇认真履行职责,以教育事业为毕生己任,主动为小学教育工作写提案。他们定期走访泉山区24所小学,深入课堂旁听老师授课,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国文为重点探索小学教育新举措。他们先后完成了省部级5个课题,跨过大江南北,深入老少边贫地区,在国内多所中小学义務举办讲座,上公开课,普及汉字知识,培训师资,推广字理识字法。

自2011年起,朱新兰被风华园社区关工委聘为“五老”校外辅导员,连续5年的暑期,杨洪清负责选编材料并打印、制作课件、装订成册,再将成捆的讲义用自行车送到课堂,常常湿透了衣衫。朱新兰负责授课,她讲趣味汉字,讲时事政治,讲英模故事,指导朗诵,辅导演讲,学生听得饶有趣味。朱新兰除了赠送自编的教材和字典,还到书店选购优秀的中外青少年读物赠送给学生。她主动到周围的中小学为师生讲授字理识字法,应邀到彭城老年大学讲“举世无双的汉字”,先后赠送出去所编的字典及各种实验教材8000册以上,1996年9月向彭城大学捐赠稿费2万元设“青蓝奖教基金”。

如今,两位耄耋老人,一个85岁,一个78岁,身体日益老弱,但是工作热情仍不减当年,工作时间比在职时还长。眼下他们正在进行省部级两个课题的研究,要根据全省新的课程标准,帮助全省小学编撰校本教材,撰写出新的解形识字字典;此外还继续以人力(编书)、物力(赠书)支援海外华校的工作。

(责编 孙礼勇)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