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探索具有苏北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点击:0时间:2022-06-26 03:57:55

徐敏

近年来,苏北地区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相比苏南,苏北是江苏的欠发达地区,人口多,底子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度加大,城镇化水平远低于苏南。只有苏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江苏的全面小康。在这种形势下,苏北地区应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结合实际,科学规划,探索一条具有苏北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苏北城镇化发展现状:差距相对较大,不均衡

城镇化水平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苏北地区的城镇化起步晚,真正进入稳步发展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2000年以来,苏北城市建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但总体水平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苏南的差距仍然较大(见表1)。

与江苏省小康目标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为更好地发挥指标体系的导向、激励和监测作用,自2003年出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后,江苏省于2013年正式发布《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2013年修订,试行)》,对相关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由原来的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扩展到五大类22项36个指标,新增、强化和替换了部分指标。其中,城镇化率指标就是强化了的指标。在新的小康指标体系中,对城镇化率的要求为65%,从表1来看,苏北城市无一达到。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徐州市也相差了3.9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最低的宿迁市,与全省目标要求相差9.5个百分点。因此,苏北城镇化发展与江苏省小康目标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城镇化发展压力较大。

与苏南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江苏一直存在苏北、苏中和苏南的差距,这种差距也反映在城镇化发展水平上,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苏北城镇化发展基础薄弱,与苏南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但由于苏北地区积极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发展速度快于苏南。当城镇化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速度逐渐缓慢。以2010年为节点,2000-2010年间,苏北每年城镇化率增长2.13个百分点,苏南每年城镇化率增长1.1个百分点,苏北城镇化发展速度远高于苏南;2010-2015年,苏北每年城镇化率增长1.4个百分点,苏南每年城镇化率增长0.9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降低。

苏北内部五市城镇化发展不平衡。苏北五市由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城镇化发展不平衡。苏北五市中,徐州市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但由于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城镇化水平不高,一直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苏北五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徐州市和盐城市,在五市中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超过60%;二是连云港市和淮安市,城镇化发展较快,2000年与徐州、盐城两市差距是5-7個百分点,到2015年,差距为2-3个百分点;三是宿迁市,与苏北其他四市差距较大,与苏北城镇化发展最快的城市徐州相比,2000年宿迁相差10个百分点,2015年相差5.6个百分点。

二、苏北城镇化发展困境:发展相对落后,带动弱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由于自然条件、社会历史发展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苏南、苏中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发展相对缓慢,导致集聚作用不强,对城镇化发展的拉动作用弱。根据国际指标,在工业化中期,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0%以上,城镇化率应超过30%;在工业化后期,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0%以上,城镇化率应超过60%。从改革开放直到20世纪末,苏北城镇化发展一直滞后于工业化,阻碍了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良性循环。1981-2000年,苏北地区GDP年均递增9.6%,城镇化水平年均递增4.8%,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经济发展速度。2000年以后,苏北发展开始发力,城镇化步伐加快,与工业化发展逐步匹配。

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弱。在现代社会,城市集中了一个区域80%左右的人、财、物,城市的发展代表了一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城市越发达,辐射带动能力越强,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苏北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较高,间接反映了苏北的农业人口基数还很大;第二、第三产业还未充分发展,从事二、三产业的非农业人口比重不高,城镇的产业规模还没形成。产业结构层次不高,服务业比重较低,中心城市及重点城镇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力不强,承载能力有限。其中,GDP总量最大的徐州市,在江苏省排名第五位,但农业占的比重仍然很高,服务业与苏南相比较为落后,影响其吸引辐射能力。苏北五市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经济联系不强,中心城市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北的整体城镇化进程。

城乡二元化结构明显。与苏南相比,苏北地区在城镇化方面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城乡差距大。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相对于苏南城市,苏北农村人口众多,城乡差距明显,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此外,苏北地区城镇的空间布局比较散乱,不能满足城镇化的要求。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直接影响了城镇的服务功能和经济功能。

三、苏北发展城镇化的出路:坚持科学发展,促提升

在新形势下,苏北城镇化发展应拓宽思路,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的各种机遇,如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江苏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规划等,抓住发展的突破口,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坚持科学发展,走有自身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发展内涵。

1.加强规划指导,促进城乡一体

当前,苏北地区城镇化体系构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原则,既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又重点发展小城镇,科学谋划,分工协作,重点布局,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强化徐州市的地位与带动作用。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苏北地区距离江苏省经济发达的苏南较远,距离临近的山东、河南、安徽各省的发达地区也较远。因此,只能走自身做大做强的道路,以中心城市引领周边地区发展。徐州市在苏北五市中各项指标均居于领先地位,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2015年徐州居于36位,2012年居于40位,其他四市均未进入前50名,与徐州差距较大。徐州是江苏省三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之一,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区位条件优越。作为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不言而喻。因此,徐州做大做强,对于苏北城镇化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具体而言,要将徐州做强,形成强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将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作为区域次中心对接发展,高度重视徐州在都市圈内的核心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大交通、大市场建设,扩大城市规模,进一步增强徐州市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苏北地区和欧亚大陆桥东部中心城市及商贸都会的地位和作用,以徐州特大城市建设带动徐州都市圈的发展,推动苏北地区城镇化水平提高。一是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努力形成与长三角一体化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要对接江苏沿海开发,打造东陇海先进制造业走廊;三是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四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以小城镇建设帶动农村城市化发展。苏北加强小城镇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广大农村发展,破解苏北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难题。苏北五市目前包括16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17个县,经济发展与苏南相比,差距较大。2017年4月,工信部下属研究机构发布“2016年县域经济百强”榜单,江苏入围17个县市,前五占据四席,综合排名全国第一,但17个县市集中在苏南、苏中地区,苏北仅有盐城的东台市入围。2016年9月,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全国重点镇增补调整工作的通知》,江苏共有96个镇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其中苏北五市有49个,占全省的51%。因此,苏北小城镇建设发展潜力巨大,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发展水平,增强辐射带动力。要大力发展县级市和县城,优先发展中心镇。将条件好的县级市和县城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在政策上积极扶持,努力提高发展质量与内涵,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形成较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成为苏北各城市的次中心。将条件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可与特色镇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功能分区,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强力支撑,成为县级市和县城的副中心。

2.强化产业支撑,构建产城融合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苏北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产业发展层次较低,服务业所占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弱。“产城融合”是解决问题之道。由于苏北自然禀赋的影响,加上长期以来不合理的产业发展与布局,导致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不相匹配。建议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速度,应结合实际,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服务业既包括传统服务业,如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业;也包括现代服务业,如金融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等。应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接江苏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城镇化水平,重点进行小城镇和中心镇的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就近转移。

3.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发展质量

苏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内涵是改革现有的体制机制,更好地促进人、财、物自由流动。要建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在相关的配套政策上进行改革创新,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土地政策。苏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在国家对耕地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应积极探索完善土地政策,缓解城镇发展用地的矛盾。一是鼓励外出务工农民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将劳动力解放出来,可以探索采取出租给种粮大户或以股份的形式家人合作组织。二是集约化使用土地。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如居住地的合理规划。有的地区开始试行将进城农民的承包地或宅基地进行评估,与城镇规划内的土地进行调换,作为农民的居住、经营用地,也是一种有效的探索。

户籍制度。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2016年4月,中国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的省份已达29个。2015年5月,江苏省通过《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规定5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镇中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未来,江苏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将逐步推进。户籍改革将会对中小城市发展带来较大机遇,苏北地区应积极响应,促进城镇化进一步发展。

资金保障机制。苏北地区人口多,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资金缺口较大,必须广开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首先,通过财税体制改革,使城市政府的财力与公共服务事权相匹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有必要给地方开征房产税、资源税等新税源。其次,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之类措施,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中央有关新型城镇化的部署和战略规划,增强服务城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找准自身的切入点,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综合化和创新性金融服务。最后,应当加快简政放权,创新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的融资通道与机制,允许民间资本以更大规模、更快速度进入高速公路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城市水务、城市供气等诸多领域,加速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

(作者单位:中共徐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戴群英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