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激发创新新动能 抢占发展主动权

点击:0时间:2022-07-08 00:49:59

陈金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多年来,江阴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同时科技创新也是打造产业强市,保持县域发展排头兵地位的强大动力和广大企业增强竞争优势,打造百年基业的核心要素。江阴始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搭平台,持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拓展创新载体平台,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在此过程中,江阴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等20个国家级荣誉称号。

立足新时代、对照新要求,江阴将咬定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的总目标,以江苏首个县级集成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实施产业强市首要战略和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构建优质创新生态,不断提高创新浓度,努力打造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

集聚创新“种子”,着力壮大创新主体。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机遇,在项目、人才、平台、载体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培育壮大多元化创新主体,让企业、高端人才、普通创客深度融通,线上线下深入融合。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壮大提升4家国家创新型企业,22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11家省高新技术企业,充分依托科技企业融资路演服务中心等平台的资源集聚优势,大力培育各类创新主体,落实好各项扶持优惠政策,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机构、专利申请、产学研合作“三个全覆盖”,将技术成果知识产权化,知识产权标准化,技术标准产业化,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创新活动和成果应用的主体,确保2017年内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省民营科技企业100家以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二是引育人才核心主体。始终坚持引才、育才、用才并举,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理念,在发挥好27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4名省“双创计划”人才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实施“暨阳英才”计划。集聚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创新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多管齐下让更多的人才愿意长期为江阴的科技创新服务,以助推人才优先发展撬动产业的加速提升,确保每年培育“千人计划”、“双创计划”、“太湖人才计划”等人才30人以上。三是发展大众双创主体。系统性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强化政策供给,突破发展瓶颈,全面激发大众活力,不拘一格用好各方面创新主体,既支持专业人才在创新上不断突破,也激发普通民众的创造潜力,以海纳百川、求贤若渴的气度,为各类双创主体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平台,集众智、汇众力,提高社会创新效率,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江阴的不断实践。

培植创新“根基”,着力引领产业升级。以产业强市为引领,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品牌化为方向,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进,优化存量与扩大增量并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形成产业引领优势上下功夫、做文章。一方面,聚焦传统动能提升,加快传统产业向中高端挺进。加快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制造业发展和“互联网+”等战略部署,致力于向传统产业注入创新元素,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在冶金、纺织、化工等江阴传统产业领域的应用推广步伐,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步伐,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和管理水平,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绿色化改造,加快推动第一动力裂变发展为最强动力。另一方面,聚焦新动能成长,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拿出更多新招硬招,提升创新能级,提高产业层次,实现创新成果的多点开花,特别是发展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等基地型龙头型引领型的新兴产业,加快打造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抢占区域竞争的制高点,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5%。在此基础上结合江阴产业特色,有选择地培育和壮大电子商务、现代金融、保税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裂变扩张。

丰厚创新“土壤”,着力集聚创新要素。按照“合理布局、有序开发、错位发展”的原则,强势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其一,打造区域创新平台。加强园区科学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产业方向和重点任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服务链。充分发挥好江阴高新区作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对创业人才的吸引力和提高企业的集聚力,带动全域协同联动、竞相发展,同时充分依托临港、靖江两大园区产业发展主阵地,构筑各具特色的重大区域创新载体,系统规划布局特色产业聚集的科技园区,加快形成一体化、差异化、互补性的区域创新格局,通过打造平台“强磁场”,加快提升江阴区域创新浓度。其二,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桥梁,接续创新链条,让技术和人才可以无障碍传送,通过构建一批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众创空间”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孵化”科技成果,打通产业化通道,使科技及时转换为效益和现实生产力。同时大力推进科技咨询、技术交易、知识产权运营等创新服务载体有序发展,继续发挥好科技镇长团和产学研平台作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筑校地合作“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发展格局,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无缝对接,确保2017年内新建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5家,农村科技服务超市1—2家。其三,打造企业研发创新平台。在发挥已建研发平台作用效率的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充分运用大企业现有的平台资源,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通过企业技术研发平台来集聚创新要素,引导和支持企业联合知名高校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新型研发机构,大力支持建设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鼓励企业设立或并购境外研发机构,就地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整合资源、集成创新、破解难题,真正从科研技术的“跟随者”转变为“领跑者”。

营造创新“生态”,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努力当好创新的“园丁”,从制度因素、人文情怀等各方面为创新“保驾护航”,涵养“创新之气”。首先,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加大针对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着力抓好上级相关政策和江阴“产业强市30条”、“科技创新20条”、“暨阳英才计划23条”等文件精神的落地落实,认真梳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具体问题,确保创新主体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优的创新政策支持。结合开展“大走访”活动,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务服务一张网,凡是涉及创新的事都“马上办、办到底”,真正当好江阴创新发展的“店小二”,让广大企业等创新主体心无旁骛地专注创新。其次,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按照江苏省集成改革试点的部署要求,進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争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政策,不断提升政策的含金量。同时着力完善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体系和经费投入方式,大幅提升科技资源配置使用效率,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再次,积极造浓创新氛围。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释放改革红利,大力弘扬江阴精神中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新基因,促进江阴精神与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相结合,通过举办“科技节”、“创新创业大赛”、“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活动载体,大力表彰创新创业集体和个人,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进一步发展新经济,提升新动能,有效营造抓创新促转型的浓厚氛围,真正凝聚起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探索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使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有力的保护。

(作者系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共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 杰endprint

标签: 江阴 企业 产业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