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创新发展

点击:0时间:2022-07-11 07:30:18

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

制造业服务化已经成为新常态下调优产业结构及区域结构的新抓手。近期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东南大学、常州大学和常州市科教城管委会等单位组成联合课题组,调研了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苏南自创区)222家企业,涵盖国有、私营、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等多种性质和不同规模,涉及交通运输设备、金属冶炼及延压、仪器仪表、文化办公机械、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等多个制造行业。调研发现,该地区制造业服务化发生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但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必须加快推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制造业服务化创新发展。

一、苏南自创区制造业服务化创新发展的主要特征

制造业服务化企业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调查结果表明,苏南自创区开展制造业服务化的企业有90家,占调查总数41%,制造业服务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但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60%)低了约20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总体水平不高,不同行业存在较大差异。调查涉及制造业投入要素包括交通仓储和邮政业、批零贸易、金融保险、信息传输和软件、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等,采用各制造业服务投入总额占全部中间投入额之比表示投入服务化水平。结果显示,开展制造业服务化的企业投入服务化水平均低于18%。调研还发现,劳动密集型及低技术行业比资本、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投入服务化水平略高,反映劳动密集型行业更多从外部购入服务,而资本、知识密集型行业存在服务投入内部化的倾向。

制造业服务化产出比例不高,但服务业务的相对利润率较高。从被调查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的产出比重看,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产出服务化比例(24%)要明显超过低技术企业(2%~10%),平均约为15%。尽管制造业企业服务化产出比例还不高,但是服务业务的毛利水平大大超过整体毛利水平,其相对利润率达到2.1:1,这从一个侧面揭示制造业服务化对提高制造业企业运营绩效及其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制造业服务化创新业务类型多样,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服务出口更加普遍。苏南自创区制造业所涉及的服务内容丰富,贯穿产业链始末,覆盖设计及开发、系统及解决方案、维护及支援、批发零售、安装、不动产、金融、咨询、租赁、外包及运营、采购及运输等。调研发现,开展服务化创新的企业,服务业务主要集中在系统解决方案、研发和维护,三者合占服务业务的84%。调查数据还显示,过半数的大中型制造业企业都开展了服务出口贸易,主动将经营由单纯制造环节更多转向制造与研发、物流等服务化环节相融合,通过价值链延展和服务出口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苏南自创区制造业服务化创新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产业政策设计侧重于促进生产,缺乏对个性化服务需求的政策响应。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包括苏南在内的区域产业政策具有明显的赶超特征,即属于生产数量促进型产业政策。国家鼓励制造业企业创新的研发补助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产业政策往往异化为刺激同质产品产能扩张的老套路。生产数量促进型产业政策也影响了制造业企业对服务化创新的认识及企业开展服务化的动机。据调研,没有开展服务化创新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公司战略,占55%(另外还有33%的企业把专业从事加工制造,而不是开展服务化创新,视为获得行业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结果是制造业企业产能扩张未能及时向创新能力提升转化,导致产能过剩和个性化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并存。

产业政策安排偏向扶持生产制造,对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存在政策歧视。从财税体制看,税务部门征收企业所得税时,对于服务化企业的认定,往往套用高新技术制造企业的认定标准。许多服务业企业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款,不得不缴纳更高的税额。从土地制度看,服务业务发展主要依托城市,近年来城市地价一再攀高。目前,政府对于服务业用地是采用招拍挂的方式出让,而工业用地是协议转让,这就造成服务业用地成本比工业用地成本高。从生产过程采用的支撑性技术来看,低端制造把生产企业的注意力局限于加工组装环节,服从增加产能和控制成本的双重需要,企业对加强先进信息技术投入实现向价值链高阶环节拓展的动力和能力严重不足,不利于服务化发展。从金融体制看,服务化企业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偏少,很难通过足够的抵押品来获得银行贷款。融资障碍也是制造业企业对开展服务化前景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

产业政策对于企业推进服务化创新的人才支撑不够。由于服务具有多样性、无形性、异质性等特征,发展服务业务需要具备跨界综合素质的人才。而制造业服务化更需要跨学科复合型、创意型人才。但是,目前在苏南地区,无论产业培训还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基本上都还是面向制造业或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培养,人才培训(养)模式和课程设计难以满足制造业服务化创新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企业服务化人才总量不足,一半以上的企业反映自身培训的服务化人才流失严重,跳槽率高。

三、加快推进苏南自创区制造业服务化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以规制创新为制造业服务化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新常态不仅是增长速度换挡,更本质的是要籍增长减速之机优化产业结构,迈向产业中高端。因此,强政府“挑选赢家”、提高制造产能的非均衡产业政策需要逐步转变成“横向协调型”公平竞争的产业政策。一是对制造业和服务业“一视同仁”,放开对服务业的诸多政府规制,让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公平竞争;二是在产业内部资源配置方式“一视同仁”,对于制造业内部衍生出的新型服务业态,可给予与制造部门相同的待遇,以良好的政策生态推动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创新;三是面对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的现实,坚持绿色低碳标准,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逐步调整重化工业的比重,同时有效增加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类和新型环保类产业成长,鼓励重化工企业向服务化、轻型化、绿色化转型。

激励企业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加强管理及业务创新,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有效供给。具体说来,一是强化制造业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产品定制化服务。政府支持、鼓励制造业企业联网搭建产品信息采集服务平台,通过客户体验中心、工业大数据挖掘系统等采集分析用户需求信息,在标准化、模块化工业设计中嵌入用户参与的在线设计,推动制造流程柔性化改造,形成动态感知市场需求变化的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实现批量定制服務,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二是引导制造业企业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智能服务。开发覆盖客户需求、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和产品报废处置等全部生命历程的工业云智能支撑服务体系,完善设备运输、调试、用户培训等交付服务;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帮助企业开展远程监测、维护、故障处理和产品回收再制造等在线智能服务,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和社会化协同效率。三是发展制造业金融服务。支持制造业企业依法合规设立和参股财务公司,发挥业内产融信息优势,联合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供需精准对接;对“互联网+”领域内“轻资产”类项目或企业,引导金融机构探索拓宽抵、质押品等金融服务的相关渠道;适应个性化消费的兴起,产业政策的财政补贴对象必须从补贴过剩产能转向补贴研发、补贴消费,同时创新消费信贷形式,提供满足潜在消费需求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加强制造业服务化创新的政策宣传和保障。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遵从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世界趋势,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培育苏南自创区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建议从三方面加强苏南制造业服务化的政策宣传和保障力度:一是深刻把握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潮流。发达国家和相对发达地区市场需求正从传统的对单一产品的需求向产品与服务组合的需求转变,服务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实施差异化策略、提质增效的关键。二是树立制造业服务化的创新理念。制造业服务化不是“去工业化”,而是制造与服务的深度融合。通过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占制造企业投入和产出的比重,推动加工组装型制造向“制造+服務”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并升级本地制造业价值链,加快苏南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和结构优化。三是贴近实业界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政策需求,营造产业融合发展新生态,引导和增强服务供给,以服务化重塑制造业价值链,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首先,根据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运营和采购网络现状,选择企业产品价值链上最佳服务供应商;其次,加快发展苏南公共技术网络平台支撑企业研发创新,融现代物流、综合解决方案等全流程服务于产品制造过程,大力提升制造效能;最后,深化信息智能服务、金融服务等从产品生产、销售直到售后的延伸应用,全面提升客户价值。

探索建立区域性制造业服务化人才开发机制,为制造业服务化育聚创新人才。随着苏南自创区制造业服务化创新步伐的逐步加快,人才引领产业发展、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区域创新能力的任务更加紧迫。积极探索制造业服务化创新人才集聚的内在机制,可使人才集聚尽快走上自我发展的机制性轨道,充分发挥人才群体协同创新的聚合效能。创新制造业服务化人才开发机制。依托自创区各国家级创新园区和重点企业,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推广现有校企人才相互兼职的创新举措,优化人才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跨学科交叉复合,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过程中完善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鼓励制定实施制造业服务化人才在职培训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与苏南自创区研究机构密切合作,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对服务人才工作能力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优化制造业服务化人才集聚环境。加强公共服务,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和集成化支持。利用自创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服务化人才职业生涯提供良好机遇和预期前景,进一步加快创新人才的集聚。

〔课题组成员:季小立、周伟杰(常州大学),石晓鹏、陈英武(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李敏(东南大学),吴国玖(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鲁子蕴(大连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戴群英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