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共享发展理念视角下的群众路线创新研究

点击:0时间:2022-07-23 01:52:30

�っ缰揪�+丁晓强

[摘要]群众路线既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又是贯穿治国理政的主线。新形势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的贯彻要有新的内容和形式。共享发展理念作为治国理政的科学理念和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是群众路线在发展观上的新要求和新体现,为新形势下群众路线的内容延伸和方式创新提供有力牵引。共享发展理念对群众路线创新的牵引体现在价值牵引、范围牵引和路径牵引三个方面。本文以共享发展为桥梁,从任务、制度和政策三个层面探索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的创新。

[关键词]共享发展;共享发展理念;群众路线;作风建设;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7)05-0023-11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贯彻群众路线高度重视,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各级党委要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贯彻群众路线对于新形势下的治国理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要贯彻群众路线。共享发展是面向十三五规划以及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提出的新理念,致力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贯彻群众路线要推进群众路线创新。共享发展作为一种科学发展理念,和党的群众路线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对于推进群众路线创新有何助益呢?厘清这些问题对于新形势下深化对党的发展观的认识、丰富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一、共享发展理念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解析

(一)共享发展理念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与特色

共享发展理念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深度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非均衡性增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提出的发展观,基本内涵概括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发展的主体直指社会主义事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包含不同区域、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以及个体化的群众,人民群众的享有是普惠性而非独占性,是利他性而非排他性。共享发展的享有对象不仅体现为对建设成果的享有,还体现为对权利利益的享有;不仅体现为对资源机会的享有,还体现为对环境条件的享有。共享发展致力于破解社会发展难题,消除利益分配不公引起的社会矛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产物。群众路线包含群众观和群众工作方法, 基本内涵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延安时期,密切联系群众就和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彰显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路线已发展成为党领导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和贯穿治国理政全过程的一条红线,致力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问题的解决以及共产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保持。

共享发展理念与党的群众路线各具特色。第一,共享发展理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是党的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原则和方针,“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1] (P342) ,“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2](P47)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3]。第二,共享发展的实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社会利益分配所做的价值判断。群众路线强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满足群众的最大利益,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执政党和群众关系格局所做的立场判断和角色定位。第三,共享发展理念的内生逻辑是“参与—建设—共享”,反映的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原理,特色在于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活动过程和结果状态。群众路线反映的是党的领导和依靠群众的关系原理,既强调党对待群众的态度又强调党联系群众的方式,特色在于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二)共享发展理念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联与耦合

共享发展理念与党的群众路线在内容上具有关联性。关联性体现在二者指向相同。第一,共享发展理念与党的群众路线共同指向人。共享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强调人民共建共享。群众路线的主体是群众,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和人民利益至上性。无论是人民的话语还是群众的话语,都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共享发展理念与党的群众路线对人的指向和关怀,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第二,共享发展理念与党的群众路线共同指向社会。共享发展理念旨在维护社会公正,推动社会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乃至共同富裕社会的实现。党的群众路线旨在协调社会关系和调动社会力量,密切党群关系和巩固党的社会基础。共享发展理念与党的群众路线关于社会的指向发掘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第三,共享发展理念与党的群众路线共同指向执政党。共享发展理念的“共享”与《共产党宣言》中“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4](P416)的主旨完全一致,体现了共产党的信仰信条。群众路线紧扣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共享发展理念和群众路线发展了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

共享发展理念与党的群众路线的耦合性是由关联性引申而来。共享发展理念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共同指向要素也是中国政治生态的主要构成要素。在中国的政治语境和民主政治框架下,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动力,社会是人民群众从事各项实践活动的场域,党是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社会发展实质上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党的领导是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现实保证。一方面,贯彻群众路线要求在发展中坚持人民利益共享理念。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从人民立场出发,党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和服务人民群众,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确保党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政治优势。发挥群众路线的政治优势要求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人民群众都能够从社会发展进步中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共享发展理念是群众路线在发展观上的新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实质是人民发展规划,緊扣发展规律,为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落脚点,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群众观,规划了人民发展状态,与党领导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主旨相契合,既是党要坚持的科学发展思想,也是群众路线在发展观上的具体体现。

二、党的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的贯彻

(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进入市场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经济发展逐步积累了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人民生活水平向全面小康迈进,但仍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新形势。新形势下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交互并存时期,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经济发展受到来自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诸多领域发展问题的交互制约,直面中等收入陷阱的壓力。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清除发展障碍、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科学发展任重而道远。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新形势下党带领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贯彻群众路线。第一,“一切为了群众”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价值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如果发展背离这个目标,与社会渐行渐远,则必然会遭到社会的抵触。第二,“一切依靠群众”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主体论。人民群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发展只有从人民群众中不断获取智慧,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需求。第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法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是领导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既包含领导干部自上而下的主动亲民,又包含群众自下而上的主动参与,为推动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法路径。

(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推进群众路线创新

第一,群众路线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在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群众路线理论不断丰富。群众路线创立在革命战争时期,从早期党领导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到后期军事战斗中广泛的群众动员,从党联系群众的经验探索到逐步形成为党的优良作风,群众路线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实践开辟和思想拓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在实践中“运动和斗争的方式以及平均主义的问题开始嵌入新中国的政治体制中”[5](P74) ,“大跃进运动”等使党的群众路线一度被侵蚀和扭曲,但是群众路线基本精神得以延续,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思想也充实了群众路线理论。改革开放以来,群众路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转变,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题,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有了新的发展。

第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推进群众路线创新。新形势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推进群众路线创新。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3],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一般理论又有具体方法,既有原则性要求又包含技术性策略,一些要求和方法在历史上“管用”,在新形势下未必有效。要继续贯彻并提高其效力,就要结合新形势和新任务,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内涵有新的内容和形式,以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指导不断变化着的实际。

第三,党、群众、社会及其关系发展变化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推进群众路线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从群众向度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人民群众自身和利益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6] (P24),群众构成日趋复杂,群众中出现利益分化,群众的利益诉求不断扩展,独立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但群众诉求和群众参与的随意性和无序性突出。从社会向度看,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阶级阶层分化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同社会利益平衡之间存在张力,利益的分化与冲突成为社会矛盾的触发点,网络化和信息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加剧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碎片化。从执政党向度看,党在新形势下的执政面临着考验和危险,部分领导干部腐败堕落脱离群众,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和谐。新形势下如何转变领导干部作风、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满足群众利益诉求成为党带领人民群众谋求发展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何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力量、推动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也是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要谋划的根本问题。

三、共享发展理念对群众路线创新的牵引作用

共享发展理念是群众路线在发展观上的新要求和新体现,共享发展的实现与群众路线的实现相一致,以发展环节上的人民利益共享为新形势下群众路线的内容延伸和方式创新提供有力牵引。

(一)共享发展理念对群众路线创新的价值牵引

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还是一种价值观念,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党做群众工作提供科学的价值评判,使群众路线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

第一,公平正义价值。共享发展的主体包括个体、组织及社会,共享的对象包括财富、资源及权利,明确个人参与、尽力和享有的规则,保障每个个体实现需求和发展的机会。共享发展肯定人们参与社会发展活动的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符合人民群众对社会利益分配及承担社会义务的合理期待,彰显了社会正义。公平正义是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价值遵循,也为新形势下群众路线的提升提供理性支撑。

第二,平等和谐价值。共享发展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消除一部分人因特权获得更多而造成另一部分人心理上的“被剥夺感”,构建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平等关系,化解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安定有序。平等和谐价值为建立群众的政治信任和认同、建立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秩序提供合理依据。

第三,民主自由价值。共享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凸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为社会建设的主体,还体现为社会权利的主体。“共享式发展主张增进主体之间的共识、认同与合作”[7] (P18),既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又调动社会发展的活力。共享发展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深挖社会主义的民主本质,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党的长期执政提供合法性依据。

(二)共享发展理念对群众路线创新的范围牵引

共享发展主体的广泛性、共享对象的多样性以及实现目标的全面性要求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贯穿于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要求人民群众参与五大建设领域的建设和享有五大建设领域的发展成果。共享发展理念对群众路线的牵引体现在将群众路线融入“五位一体”总布局。

第一,群众路线融入经济建设。群众路线是经济建设工作的生命线,毛泽东曾在1960年探讨社会主义企业管理问题时,对群众路线在生产实践中的贯彻充分肯定,把“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称为“鞍钢宪法”①,“鞍钢宪法”也是历史上我国生产建设中贯彻群眾路线的典型个案。新形势下群众路线在生产领域的贯彻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协调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在国有企业加强党组织建设,转变企业领导干部的作风,突出职工群体的主人翁地位,兼顾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职工群众利益。在私营企业内部协调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企业主、管理层、职工各方面的积极性。群众路线在分配领域的贯彻集中体现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第二,群众路线融入政治建设。通过在政治建设中贯彻群众路线,引导社会力量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使人民从民主政治的发展中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并被依法保障。第三,群众路线融入文化建设。“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8],全面小康社会也包含人民共享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要求。党要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建共享精神财富,根据不同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实现社会“柔性”善治。第四,群众路线融入社会建设。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集中于社会领域,人民的利益诉求的诱因多集中在社会领域,群众路线在社会建设领域的贯彻要坚持共享理念的价值牵引,彰显社会公正与和谐。要保障基本民生和增进人民福祉,加大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第五,群众路线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人民共享良性环境和生态的诉求使得生态文明建设要贯彻群众路线,着眼于在全社会推行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高政府、企业、组织、个人的责任意识,规范生产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三)共享发展理念对群众路线创新的路径牵引

共享发展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9],实现全体人民迈入全面小康并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共享发展的推进是集目标、过程和手段于一体的整体规划,勾勒了群众利益的实现路径,使新形势下群众路线的发展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

第一,突出群众路线的工作重点。做任何工作都要讲“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群众路线虽然要融入五大建设领域,但是依然要抓住重点。首先,实现群众利益整合。当前医疗、就业、教育、社保、脱贫等民生问题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贫富差距、官员贪腐、食品安全、司法不公、环境污染等问题加剧社会公众对政策的质疑。利益整合问题关系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执政党社会基础的巩固,是群众工作的根本着力点。其次,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民主政治是新形势下群众路线创新的重要平台,要通过转变领导干部作风和群众工作方式,实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乃至问政于民,促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良性互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和化解矛盾冲突提供政治保证。最后,构建社会治理格局。群众工作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吸纳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实质上就是吸纳不同社会活动状态的群众参与。在社会治理框架中,合理界定多元治理主体的职能并促进执政党同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关系良序运行,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第二,丰富群众路线的实现形式。共享发展着眼有效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采取超常规措施,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同时也为群众路线的发展开辟路径。新形势下群众路线可以采取制度、政策、媒介、载体等多种形式发挥作用。既要坚持不同历史时期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制度,又要设计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新制度,使党的群众工作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使党密切联系群众越来越制度化和专业化。对于如何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要有正确的政策出台,针对社会力量的不同表现和特点制定不同的政策,通过制定、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使社会一切积极因素活跃起来。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使贯彻群众路线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场域,要创设群众工作的载体和平台,使得党密切联系群众越来越科学化和现代化。

四、在共享发展理念牵引下推进群众路线创新

(一)从任务层面推进群众路线创新

第一,发展生产。群众中出现利益分层和矛盾问题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生产力发展的不足,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的首要任务还在于推进发展,根本是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群众更加富裕。这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的主要任务有所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群众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当家作主,主要是变革生产关系。同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文革”时期发动群众的任务也有所不同,“群众路线一方面在继续有所发展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被错误地用来搞阶级斗争、政治运动,成为群众斗群众、特别是群众斗领导的工具”[10](P8) ;同改革开放以来较长时间内的发展生产也有区别。过去的发展生产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经济增长,忽视了生产力构成要素——劳动者的发展,是“见物不见人”。新形势下群众路线的发展任务仍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突出经济发展,要以科学发展理念为引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既见物又见人”。

第二,保障权利。新形势下党贯彻群众路线要致力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通过从群众中来和到群众中去,及时获知群众的各项利益诉求,通过各种途径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保障人人都能享有权利。一方面,通过改善民生保障群众的“共享”权利。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的关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HJ2.5mm]“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任务要求。另一方面,保障人民群众权利应突出重点。协调社会利益在区域、城乡、群体之间的分配,“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9],重点保障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

第三,制约权力。权力制约和监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石,也是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任务。原因有:其一,在现实层面群众很难依据“当家作主”的地位赋予而直接运用公权力去实现个人的预期。其二,部分领导干部滥用公权力损害私权利导致党政部门公信力下降,群众享受不到“当家作主”的优越感。其三,民众参与意识提高但参与能力不强,在现阶段社会发展程度上,完全抛开代理人实行社会自治会陷入“无政府主义”或“民粹主义”,社会发展更加无序。现阶段推进治理现代化需要精英主导与公众参与的互动平衡,制约权力成为平衡政治框架下的必然选择。贯彻群众路线要发挥人民群众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一方面,引导民众有序的政治参与,通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治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另一方面,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通过监督和制约权力促进党政部门的廉洁高效。

第四,维护稳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必须维护社会稳定。当前中国社会总体是稳定的,但局部地区还存在如群体性事件、暴力恐怖事件等因素影响社会安定团结。贯彻群众路线要通过密切联系群众,了解和把握群众心理和群众情绪,对群众加大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群众的理性意识和法律意识,引导群众通过法律和制度的途径表达自己的诉求。群众路线在边疆民族地区的贯彻更要突出维护稳定,通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民族团结,发挥各族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各族人民群众共享美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创造条件。

(二)从制度层面推进群众路线创新

第一,制度设计要实现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相结合。基本制度是从宏观角度保证群众路线得以贯彻的原则性规定。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协商民主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实现群众路线主要任务的制度化保障。贯彻群众路线也要求在经济、政治等领域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等,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提供根本行为规范。具体制度是从微观角度保证群众路线得以贯彻的规范和准则。共享发展牵引群众路线融入五大建设领域,如何实现深度融合需要完善的具体制度去保证。在基本制度的框架下,在生产管理、文化管理、社会管理、统一战线、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的设计上本着“务实管用有效”的原则,融入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价值,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制度执行要实现从中央到基层的覆盖。良好的制度设计是发挥制度功能的前提,而扎实的制度执行是发挥制度功能的关键。从执行主体来讲,中央—地方—基层的各级党政机关、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部门机构是执行主体。在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制度框架中,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社会个体也应是制度执行的主体。在中央—地方—基层三级格局中,提高基层的制度执行是工作重点。从评价主体来看,制度执行效果的评价应来源于群众,“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1]。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党要更好地发挥服务引领功能,将多方社会力量和多元利益诉求组织到沟通协商的平台上,引领人民群众用“谈判”方式解决利益矛盾问题。

第三,在法制建设中贯彻和创新群众路线。在立法方面,立法机关要依据群众诉求加强立法,将听取群众意见贯穿于立法起草、公示、审议的全过程,同时积极探索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重点在民生建设领域,针对群众呼声较高的土地征收征用、环境保护、劳资纠纷等问题加强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在执法方面,加强执法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执法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健全执法责任、考评和监督制度。在司法方面,建立健全司法机关密切联系群众制度。重点建立司法机关主动联系基层群众制度,让群众了解司法。加强司法机关在法律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司法公开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从政策层面推进群众路线创新

政策关联民情民意和人民民主的实现。作为执政党,要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的引领,根据社会阶层分化情况和群众构成变化情况,不仅要及时进行政策的调整,出台能够反映公共利益的政策,还要保证政策的正确性、连贯性和延展性,在政策制定中推进群众路线创新。

第一,政策的制定要密切联系群众。有效政策建立在对社会阶层、群众构成及其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国社会阶层特征和群众构成状况,从总体上确定对待不同阶层群体的态度和原则。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贯穿于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掌握不同部门、组织和个人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同群众的问题、困难和诉求,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广泛吸收群众参与。

第二,政策的制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待不同群众的先进、中间和落后等层次性特点,党的群众工作特别强调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和引导群众,把群众紧密地团结在我们党的周围。”[12] (P16)对待不同阶层财富收入和社会地位等特点,要加大对中产阶层的扶持、抚育和服务;对未脱贫群众和弱势群体重点帮扶和服务;对高收入阶层鼓励和服务,同时加大教育和引导。通过出台反映民情民意的相关政策,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完善和调整各项社会政策。通过对社会保障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税收政策、分配政策、劳工政策等政策的调整和组合,平等配置资源和机会,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畅通社会流动渠道。通过整合社会阶层结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使人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注释

①“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出自1960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批转《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毛泽东强调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两參一改三结合”制度被毛泽东称为“鞍钢宪法”。

参考文献:

[1]

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3]习近平.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N].人民日报,2013-06-19(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张荣臣.60年党群关系的变与不变——兼论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的实质与改革取向[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12).

[7]魏波.以共享理解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1).

[8]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8(1).

[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2).

[10] 许耀桐.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和发展的认识[J].理论探索,2013,(4).

[11]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1).

[12] 李君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群众工作传统[J].中共党史研究,2012,(1).

责任编辑朱天义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