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好玩而已
龚依文
本书的漫画人物是一个着长衫的小人,画中元素大多是作者记忆深处打捞一些儿时游乐的符号,有股朴素天真的气息,笔触简单,留白很多,生活味儿浓郁,情景立意颇有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情结。文字大多是接地气的话儿,反映现代人在忙碌中追求简单质朴生活的心态。即追求简单的生活,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最大自由。
别给我说什么心灵鸡汤,我特烦这个,我只是觉得这世界已经很无聊了,快速、功利、嘈杂,谁也顾不上谁,难得有点闲暇辰光,何不自己给自己找点乐子呢?
只是偶然一次无聊冗长的会议,才让我拿起手边的笔在笔记本上胡乱涂了个小人,然后把当时的心情写在旁边,边画边还要偶尔抬抬头,看看那位自我陶醉的发言者,象征性地附和着点两下头,装作认真听讲并仔细记录,你懂的,你也知道我经常会开一些这样的会,于是就积累了一些这样的画来。
老实说,我从未真正学过画练过字,从小放牛割草的野孩子,能够读书认字已经不错,怎敢奢谈拿起画笔。因为没有专业的功底,所以只能画些简单朴素的东西,连人的脸都不敢画正面的,好在只是为了好玩,没有多余的想法,所以懒懒散散地也就坚持下来。不过,相对于画画来说,我更喜欢从文字角度去逗乐,这源于我做了许多年文案的职业病,读书看报浏览网页时某句话逗弄了我的神经,觉得好玩就记下来,或在心里瞎琢磨,这就是所谓走了心吧,没有大道理,都是接地气的话语,我相信只有击中自己内心的语言才有可能打动别人。至于那些画中元素,都是在自己记忆深处打捞一些儿时游乐或身边生活的符号画出来,为文字做些补充,增加些延伸的想象,也算是对我这个年纪的人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吧。
我从未妄想过要出画册,原本登不了大雅的东西,只是我闲暇之余会桌之下打发时间的喜好,出书这事总让我有些莫名压力,却也耐不住朋友们的怂恿和内心小小的虚荣,再看看也画了厚厚一堆,于是想,好玩而已,为什么不呢?
画些小画,出本小书,本身是件好玩的事情,仅此而已,我并无意也无力去做个画家,画家这行当,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去做的;我更非想去做一个循循善诱、到处熬制心灵鸡汤的人生智者,现如今,这些令人血脉贲张的东西充斥着原本已经喧嚣和功利的世界,虚火正旺,我还干吗去添一把柴呢?如果硬要给自己画一个标签,我更愿意是一杯清苦的凉茶,喝起来苦苦的,品起来还有一丝甜甜的味道,慢慢喝,慢慢品,人也就慢慢静下来;又或是一根扎人的针,偶尔刺你一下,别当回事,本意并非毒舌和消极,就如同中医里面的针灸,细细的针扎下去,入肉时心惊胆战,事毕却会有些许的清透舒爽,如此而已。谁让我是个标准的处女座呢?
世界并非那么完美,但我对她依然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给我生命、食物、阳光和水,更重要的还有身边的朋友,“三言两画”能够成书,完全来自朋友的鼓励与支持,几百位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认识或者不认识,从几百到几千,短短一个月不到,就筹集到14万元众筹款项。原本只是好玩而已,到后来,我发现,在其中最大的收获并非一笔超出出书的款项,而是一群温暖的朋友,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一位“忘年交”,几年前在一次民主党派的组织活动上认识的丰子恺先生的女儿丰一吟老师,一位慈祥和善如母亲般温暖的老人,这次听说我画画并准备出书,把我叫到家里,戴着老花镜,一幅一幅地翻看我的小画,不时给些建议和评价,但大多是期许、鼓励的言语,最后欣然提笔,为我题写书名。感恩之余,我感觉有些使命感了,便暗暗给自己打气,好玩也要玩好。
当初起意出书时,觉得只是为出版而出版,有些无聊,于是便和朋友们合计,玩点不一样的出版,既然无意成名成家,出书咱也出得好玩一点,怎么个玩法呢?1.众筹出书。2.所有收益捐建一座桥。3.捐款到32万元时,我就吃斋。有个别“不怀好意”的家伙是为这个目的来的,怎么个众筹法呢?每一位我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如果愿意,都可以成为共同出版人,共同出资,未来将奉上共同出版人专属精装版《三言两画》一本,并将把每一位出版人的名字印在书里,这一项目现在超出预想地完美实现了,且等新书出版后的建桥了。
为什么是建一座桥呢?那顺便讲讲我的故事吧。我出生在沂蒙老区一个小村里,村西有一条河,小时候,河面上没有一座正儿八经的桥,去县城上学都要脱了鞋子趟过去,那时候就想,如果自己长大了,有能力的话,就为乡亲们建一座桥。所以当初想出这本书的时候,就立马想到,如果有收益的话,实现这个小时候的梦想吧,也不枉我是这个小村出来的孩子。不过现在老家发展得不错,那条河道已经被列入当地政府下一步的整体规划了。但我小时候的建桥梦想还在。所以就想,既然已经有一笔小小的钱款,既然一直有一份建桥的情结,那就建吧,桥建在哪里重要吗?我想,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需要建桥的地方,交通不便、出行困难甚至与世隔绝,为他们建一座桥,打开通往世界的路,也许会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一如我小的时候,背着干粮趟过河去县城上学的那条路、那座桥。桥,建在哪里真的不重要。
世界是心的镜像。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其实就是为了架一座桥,从世界走向内心,从此岸走向彼岸。
栏目主持人: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从《上海书籍设计师作品集》感受书籍设计新观念
文/雨鹰
上海作为东方大都市,自开埠起就受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在图书出版业渐进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书籍阅读与书籍设计领域中独特的审美文化。尤其书籍设计,在鲁迅、沈从文、巴金、曹辛之、陶元庆、钱君匋等海上名家的文化引领和倡导下,融会贯通中西艺术,使得上海的书籍设计群体能够创风气之先,形成和奠定了上海书籍设计创意之高地。
进入21世纪初,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携手德国“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基金会,创立了“中国最美的书”的年度评选活动,再次将上海推到了书籍设计领域的文化引领地位。在国家新闻出版机构的支持下,通过“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平台,涌现了众多书籍设计艺术的创作者。截至2014年未,共评出中国最美的书251种,其中13种荣获“世界最美的书”的殊荣。而上海书籍设计师的创作成果,也越来越得到国际书籍设计创作界的瞩目。在2014年上海书展上,十位上海中青年书籍设计师的作品展,在业界得到热烈的反响。笔者以下推荐其中三位。
袁银昌 / 《石墨因缘——北堂藏齐白石篆刻原印集珍》,封面以中国宣纸质感的特种纸为材质,正反透印叠加,产生设计所透射出的时空概念,及含蓄地体现与篆刻艺术家独特艺术表现手法的一种对诉。
姜庆共 / 《物性》一书采用中式翻阅和西式线装相结合,表现艺术家运用传统绘画方式,传达当代艺术家的语境,封面字体“有书无法”,寓意传统与当代的融合。
陈楠 / 《中国古代经典叙事诗图文集》,古代女子的朦胧、含蓄、内敛之美及气质,在此书籍设计创意上予以完美呈现,手柔纸的应用使书籍内在特质尽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