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X了假的XX”
阙政
有些词你还真不知道它是怎么流行起来的,但是吧,还就是那么好用,用起来顺口顺手顺场合——好比说前几年的“×××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画面太美我不敢看”,今年的“皮皮虾咱们走”“你的良心不会痛吗?”“你们尽管××,××了算我输!”“求锤得锤”“还有这种操作?”……
追根溯源一下,“我好像×了假的××”也是有起源的,而且一有就是三个。一说是初创于电竞圈,队友们喜欢喝酒,每次发挥不好的时候就爱说:“我可能喝了个假酒”。一说来源于战斗民族俄罗斯,有不法商贩将含有酒精的洗涤用品做成假酒销售,导致很多人中毒。又一说是网友在西安旅游时遇到了假的兵马俑,画风令人颤抖,于是冒出了“我可能看到了假的兵马俑”。
窃以为,第一种说法的可信度最高。这不仅因为近年来好多流行词都冒头于电竞圈——有人甚至统计过,2017年的网络流行词里有一半来源于游戏、二次元,比如“皮皮虾咱们走”最初就是游戏YGOcore里的玩家梗“源龙星,我们走”;比如“你的良心不会痛吗”的代言形象来源于日本电信运营商为了推广公司积点卡而创作的“鹦鹉兄弟”;又比如“大吉大利,今晚吃鸡”来自游戏《绝地逃生:大逃杀》……
还因为这三种说法里,只有第一种属于“喝了真酒而又自嘲为假酒”,与“我好像×了假的××”后来传播最广的用法相同——明明干了真事兒,最后的结果却好像做了假。从使用者的情绪上说,也只有这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用法,最富有自嘲精神,而自嘲,也是近年来众多网络流行语的共性——从“躺枪”“打酱油”到“扎心了老铁”“一个小目标”,莫不如此。
“我好像睡了一个假觉”,背后的潜台词是“我压根没睡醒”;“我好像复习了一本假书”的意思是“我这次又考砸了”;“我可能上的是假的大学”多半是毕业没找到工作;“我可能是转了假的锦鲤”或许是又水逆了;“我好像吃了一顿假饭”那就是没吃饱又饿了;“我好像放了一个假的假”准是周日深夜的哀嚎;“我可能交了假的男朋友”基本上就是男朋友又让我多喝热水多休息……
话说回来,自嘲其实是一种挺健康的心理暗示,毕竟在爆款文章天天席卷朋友圈的日子里,我们看多了“先完成一个小目标,赚它一个亿”,看多了“他20岁登上福布斯”“她年纪轻轻已是辣妈带着娃嫁王子”……要是不骗骗自己好像过了假的人生,这人生还过得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