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和“主流”抗争

点击:0时间:2022-08-06 05:33:17

曾旻

跟人群的关系是抑郁的人们常出现的困惑。有时候他们不一定能够意识到,反而以贬低它的价值来获得某种自我安慰。我们常会听到那些人际退缩的人说,我不喜欢社交,也不需要社交。这种不需要的背后,其实是在说,我并不想体验“在人群中感到失败,感到被拒绝、被贬低、被忽视”的经历。但是,渴望从人群中获得肯定、鼓励、支持、认可与接纳,是每个人的议题。

于是,活成他人喜欢的样子与活成让自己舒服的样子之间存在差异,便成为了抑郁人群的两难。

D的两难困境是她口中的“与主流脱节”。她深深感觉到,生活中人们每天谈论的话题、从事的工作、表达的情感,都那么乏味和无聊。哪怕是在她所从事的艺术领域,每天接触的从业者,谈起的也是那些琐碎和世俗的内容。

她感觉到自己的“非主流”是在大一入学后不久。她所在的艺术院校有个传统,台上的表演若不够惊艳,台下的观众要起哄表示否定。入学的第一场迎新晚会给D留下了糟糕的印象,主办方给观众提前准备了香蕉皮、蔬菜叶和番茄,让大家做好往台上扔的准备。

这种以否定和调侃为基调的表达氛围令她感到恐慌。她来到这里,只想和同学、朋友谈谈诗歌、文学和戏剧,欣赏那些伟大作品中纯粹的美。而人们却把哈姆雷特和俄狄浦斯王改编成喜剧,这种戏谑的姿态让她无法接受。这令D感觉失落。

失落是人生最常见的情绪之一,它远不是造成D越来越抑郁的根源。真正的根源是D对自己与环境这种分裂的感知和评价,表面上D认为从事艺术创作,保持纯粹的心态很重要,身边过去的同学、现在的同事,他们戏谑的、缺乏敬畏心的姿态是对真正艺术的践踏。

可是,嘴上这么说,内心却胆怯不安。她很少向别人袒露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好的执念,她担心自己的想法被他人嘲笑,更担心人家说她装X。于是,原本自己认为正确的心态和事情,那种令自己舒服的处世方式,无法让自己和主流人群达成和解,在这种矛盾中,D让自己处于弱势。“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定位才是D真实的状态。

从向外愤怒到向内攻击,是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心路历程。

D原本是有一个愤怒对象的,可她从来不敢说、甚至没有意识到那是愤怒。在她向咨询师慢慢袒露更多的时候,她才渐渐说出,母亲从小对待她的方式是让她不满的。

母亲总带着戏谑和否定的姿态告诉D:你什么都做不好。于是母亲为她包办了一切,生怕她受到伤害。这种母爱的姿态深深刺痛了D,可她又能说什么呢?她甚至没理由表达不满——因为对方在传达对自己的爱。

可是“你什么都做不好”或是“你说你能做好什么事情”的声音,成了D“我不好,你好”这种心理定位的根本来源。當D面对和人群的关系时,看到人们互相戏谑和否定,她会认为自己和他们如此不同,应该也会遭受嘲讽。她甚至常常想象自己展现真实的一面时,那些人会露出母亲的姿态,带着戏谑和否定告诉她:“你说你能做好什么事情?”D常常想,要是能够活成主流期待的样子就好了。可她转念又想,如果那样,还不如去死。

她抑郁状况的好转,起始于她意识到,她对主流的叛逆其实是对母亲表达不满和抗争,而对母亲的抗争,争论的正是那句“你什么都做不好”,她只想让母亲告诉她:你做得很好。

编辑 翁倩 rwzkhouchuang@126.com

标签: 母亲 是在 姿态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