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型城镇化走出何新路

点击:0时间:2022-08-11 18:13:24

张永军

中国城镇化面临三条不可持续的道路:主要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主要依靠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

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撬动整个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把“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件最深刻的事情。

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我们推进城镇化,是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要保证粮食安全,中国的粮食要立足自身,不可能靠世界市场解决,要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加强环保节能,还要深化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等。这些都需要国际视野和世界经验,这有利于我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应该对忽视进城农民权益、制造“城市边缘人”的做法说不,让农业转移人口顺利转化为市民;应该维护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让土地在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财富成为进城农民生存发展的长久支撑;应该大力拓展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发展之路,让新老城镇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农民市民化:变“边缘人”为“主体人”

不少人认为城镇化对农民来说就是一种身份的转化,事实上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面对的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如何拆除各类政策“屏障”,使其享受到住房、医疗、社保、教育等方面的市民化待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指出,农业转移人口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转移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已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农业转移人口虽已进城务工经商,但农民身份没有变,未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农业转移人口家分两地,长期奔波于城乡之间,不能在城市安居乐业,这种不彻底的转移方式,起不到减少农民、促进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和集中的作用。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处在城市的边缘,融不进城市社会,定会累积很多矛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不仅直接关系到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也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解决好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合理分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三个关键问题。

土地权益市场化:开启城乡之间的财富之门

土地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不少专家呼吁,应加快推进我国土地制度改革,通过统一的土地市场确定价格补偿,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利益分配关系的平衡。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土地征用过程中,可允许农民以土地和房产出租、入股,使他们得到足够的补偿,让土地成为为失地农民提供生存发展、增收致富的长久支撑。新型城镇化,应该用土地为农民开启一扇财富之门。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林坚指出,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涉及的重点内容,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之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

在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中,要严守底线,强化耕地资源保护;要调整结构,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要深化改革,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要让失地农民成为获益主体。

融资平台多样化:需拧紧土地融资阀门

要想新型城镇化不再走“经营土地”的老路,就必须转换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权威研究报告表明,目前很多地方政府的土地储备机构都承担了融资功能,以贷款方式取得的土地储备资金用于股权投资、出借和市政设施建设等。虽然这种模式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但这种模式既不合规,更存在风险。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汪德华指出,土地财政加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机制,是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魔法杖”。这种融资机制是“成就”与“争议”的结合体,它既给城镇建设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也使得以房价高企为代表的社会问题越来越难以承受。

汪德华表示,发展市政债将成为化解城镇化融资难的突破口。市政债是国际通行且公平的筹资手段,它是通过某种制度安排,把城镇化建设未来收益平移到目前来使用,将来再逐步偿还。这将有利于缓解土地财政模式的收入冲动,解决地方融资过程中平台公司隐性负债问题。

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胡怀邦指出,资金是新型城镇化保障的关键一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大、期限长,社会外部效益强但商业效益不高,需要以改革创新思维,推动建立市场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有效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避免地方政府债务无序扩张,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平稳释放城镇化潜力。

新型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之路

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到底应该遵循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集约用地之路,保障资源长久支撑。

由于中国的耕地资源有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业内专家表示,过度消耗和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粗放方式必须得到改变。在节约集约用地过程中,加强规划、提高产业聚集度和用地强度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还需注意防止走偏。一些地方将推动农民转为高层、多层居住作为集约利用土地的主要手段之一,却忽视了农业的产业特点和农民的就业问题,结果影响了农民的生存发展。必须清楚,土地是农民的核心权益,在集约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重视保障农民的权益,才能为城镇化利用土地资源提供长久支撑。endprint

走绿色低碳城镇化之路,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城镇化的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将为绿色人居、建筑节能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李佐军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这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推动建筑的低碳化、节能化,建设生态城市。

实现低碳、绿色的城镇化发展之路还需注意成本问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一些地方发展低碳城镇的模式存在成本太高、不易推广的问题,并且容易被形式化。单纯追求视觉方面的绿色、低碳效果,不能从根本上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国外经验表明,实现低碳发展要把握三个因素:政府引导、市场作用、正确的消费观念。

走智能城镇化之路,让人们生活更加便利。

智能化发展被确定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之一,这一面向未来的提法激发了人们对于智慧城市的想象空间。

据专家介绍,智慧城市可以使人们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涉及面包括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人们可以用手机移动接收和发送关于城市生活的一切信息,看病、上班、出差、休闲都变得轻松愉快,而城市也随之更加智能、绿色、高效、美丽。

从长期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在政府投入支撑下将保持高速增长,智能交通、数字城市管理、城市安防、医疗信息化等领域前景广阔。据业内人士估算,随着我国更多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会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发展机会。

近10年来城镇化是啥样?

2000年

城市用水普及率(%)63.9

城市燃气普及率(%)44.6

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6.1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20.3

污水处理率(%)34.3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3.7

普通中学(所)14473

病床数(万张)142.6

2012年

城市用水普及率(%)97.2

城市燃气普及率(%)93.6

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14.4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32.9

污水处理率(%)87.3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12.3

普通中学(所)17333

病床数(万张)273.3

未来8年城镇化要干成啥样?

2012年

城镇化水平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6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5.3

基本公共服务

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

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66.9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5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12.5

基础设施

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公共交通占及动化出行比例(%)45

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81.7

城市污水处理率(%)87.3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4.8

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4

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72.5

资源环境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平方米)

城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8.7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2

城市建成区绿化率(%)35.7

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比例(%)40.9

2020年

城镇化水平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左右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左右

基本公共服务

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99

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95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0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8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23

基础设施

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公共交通占及动化出行比例(%)60

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90

城市污水处理率(%)95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

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50

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0

资源环境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平方米)≤100

城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13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50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8.9

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比例(%)60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