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歼—10之父”宋文骢的不朽人生

点击:0时间:2022-08-19 16:32:57

郭媛丹 贾世煜

宋文骢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得举重若轻。“有一次,我们在研究一个参数设置的问题,找不到最佳方案,大家都很着急。宋总却说去吃饭,放松一下,不要着急。”

作为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功绩不仅仅在歼10这个项目中,而是创造了一种精神,锻炼了一支队伍。“在后期的很多个型号,包括‘枭龙、歼-20,以及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其他重大型号的骨干人员,都是在歼-10研制过程中锻炼出来的。”张景亭告诉记者,歼-10中的很多做法都带到了其他型号研制中,都有歼-10的影子。“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一个型号的成功,而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飞跃。”

张景亭回忆,“我为型号做贡献,型号培养我成长”、“祖国是不会忘记为祖国做过贡献的人”是歼10项目中的口号。后来在很多型号研制中,都把这两句话挂在厂房里。

中国先进战斗机从仿制走向自主研发的里程碑式人物

在张景亭心目中,宋文骢还是一个童心未泯的总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当天,歼-10某次飞控实验成功完成。老爷子很高兴,在吃饭的时候,他和我说,我们来比赛喝啤酒吧。但不是比谁喝得多,而是比谁喝得快。”当时张景亭30多岁,宋文骢将近70岁,“我看着老爷子手里的啤酒抖都没抖就下去了,老爷子身体没事,我反而是被呛到了。他和年轻人在一起非常融洽,很有童心,非常好。”

中国航空专家王亚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宋文骢研制的歼-10战斗机,是中国二代机到三代机的跨越,在歼-10之前,中国的战机一直是二代机占主导地位。宋文骢带领下的歼-10项目,采用了开创性的研究和开发手段,克服了中国战机研制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困难,比如鸭式布局、下腹进气、现代化的座舱设计、电传操纵等。在一型战机上同时运用这么多对于中国而言开创性的技术,可以想象这个项目有多难。而这样的项目最终克服重重困难研制成功,就是宋文骢最大的贡献。所以宋文骢是中国战机从二代走向三代,从仿制-走向自主研发阶段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像宋文骢这样的人,中国航空工业才能走向创新之路。而这样一位对中国航空工业和国防体系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师,却依然非常谦和。“我曾在一次珠海航展举行的月桂奖颁奖典礼上见过他,他始终认为,荣誉是属于集体的,是属于国家的。”王亚男回忆道,这可能就是他能够成功研制歼10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亚男认为,正是由于歼10的成功,给了中国航空工业巨大的信心。由于宋文骢率领的歼10团队的成功,让中国人发现原来我们也可以不依靠外来援助,通过自主创新制造出世界上先进的战机。王亚男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不朽的生命,但有不朽的事业和人,宋文骢就是这样的人。

“才见虹霓君已去,英雄谢幕海天间"

2016年3月22日13时10分,宋文骢因病在京离世。他离世的消息,于22日当天率先在网络上传开。“才见虹霓君已去,英雄谢幕海天问!”熟悉他的网友写下挽联。让许多故友叹息的是,第二天便是宋文骢的生日,同时也是歼-10战斗机首飞成功的18周年纪念日。

3月26日,宋文骢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满头银发的他面容安详,生前故友和各界群众纷纷前往,挥泪惜别。

“歼-lO就像是宋文骢的一个孩子。”歼-10项目原行政副总指挥晏翔说。如今70多岁的晏翔,与宋文骢相识已达38年之久,但她从来没想到,故友竞这样匆匆而去。

3月23日,歼-10首飞18周年纪念日这天,晏翔等歼10研制团队的故友,在北京一家餐厅相聚。这是团队在京成员的第18次相聚,也是宋文骢离开后的第一次相聚。聚会的主题是哀悼宋老。七八个人站在不大的房间里,举杯把酒洒向地面,以寄哀思。

1998年3月23日,歼-10战斗机首飞。“那天的天气不好,能见度不太够。飞行员很紧张,我们也很紧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晏翔仍记得清清楚楚。那天,原本解说飞机飞行过程的飞行员口音有些难懂,嗓门清亮的晏翔被推上前解说。她回忆说,自己在机场上看着飞机大喊,“飞机起飞了!急转弯了!”

官方出版的《宋文骢传》也回顾了这天的情形:飞机起飞时,全场的人们欢呼、跳跃、鼓掌,有人把手中的鲜花抛向天空,向飞机和飞行员致敬。此时,宋文骢神态非常平静。他把手放在前额上,注视着飞机平稳地抬头飞上天空,冲进云层,爬升到更高的天空。

飞机着陆后,宋文骢第一个冲上前去,紧紧抱住了试飞员。

晏翔回忆,凯旋的飞行员要向首长报告飞行情况,宋老便跟在队伍后面,“本来是没他的,他也在那儿跟着敬礼。”讲到宋老的趣事,晏翔不自觉地提高了声调。

宋文骢的生日,也从这一年开始,改为3月23日。

宋文骢似乎对首飞的成功早有预感。歼-10项目原行政总指挥刘文倬回忆说,歼-10首飞前两天,宋总说等试飞完了送个礼物给自己。他问是什么,宋文骢没有告诉他,“到时候再说。”首飞成功。庆功宴前,宋文骢塞给他一个小酒杯。玻璃的,外面看起来很大,内壁是圆锥形,倒的酒很少。“他告诉我庆功的时候你拿这个杯子,大家都很激动,别喝醉了。”刘文倬说。

歼-10项目从1986正式立项研制,到2004年完成设计定型,花费了18年的时间。18年里,宋文骢作为总设计师,带领团队自主研制了中国第三代战斗机,最终将歼-10交付部队。

起初,歼-10项目并不被外界看好。晏翔记得,有人曾经说,这是5分钱想上长城,车票都买不起。还有人说,新技术超过了60%,这在航空史上肯定是要失败的。

“我们不能永远没有自己的航空产品,永远都只是买人家的吧。如果哪天人家不卖给你丁,那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呀!”面对质疑,宋文骢说,“你问我有多大把握,我只能这样回答:只要批准上我们飞机的产品,我就要求有100%的把握!”

研制三代战斗机面临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晏翔记得,当时她经常去宋文骢的办公室,他的屋里有一块大大的黑板,黑板上写了很多东西,每一句话都是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干净一点,就说明问题少一点了。”

18年,宋文骢从56岁干到了74岁。

工作之外,宋文骢被朋友们称作“老顽童”。在熟悉他的人看来,“老顽童”从来没有架子,也不喜欢抛头露面。晏翔记得,宋文骢当了工程院院士之后,还是整天骑个自行车。到北京开会也从不要车,出差的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原副总设计师谢品回忆,有一年,宋文骢被评为国家五一劳模,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队伍中,他第一个和领导人握手。但握完手他就站到了旁边。后来电视新闻播出时,谢品看了半天说,“怎么没有你?”宋文骢回答说,“我在后面。”

“他不喜欢出头露面,很谦虚。”谢品说。

随着时间推移,宋文骢的身体一天天地衰退。同时,他爱人视力衰退至几乎全盲,他还必须在生活上照顾好对方。

2015年11月,晏翔在成都见到了宋文骢等几位“老战友”。她记得,“那时的宋总气色还不错,但是一直咳嗽,腿上也有些浮肿。”

2016年3月25日,在中航工业集-团组织的追思会上,歼-10项目原总工程师、研制现场副总指挥薛炽寿哽咽着说,宋文骢工作忙起来的时候就吃方便面,因为到食堂打饭没有方便面来得快。有时,他就在马路上买几个包子带回去和爱人吃。

一面是活泼可爱的老顽童,另一面是生活简朴的邻家老头儿。这就是中国先进战斗机“歼-10之父”宋文骢!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