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科研机构中的“末位淘汰制”应当缓行

点击:0时间:2022-08-26 07:20:08

王淦生

“末位淘汰制”曾给企业界带来种种神奇的效益(其实此法在企业界也遭人诟病),但在事业单位(尤其是学校、科研机构)恐怕还是应当慎行、缓行。否则,贻患无穷。

首先,教育、科研单位的“末位”应该有比较科学的裁定方式。工厂可以按年、按月甚至按日对员工生产的产品进行质量、数量的鉴定,从而排出名次(这种排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而到了学校及科研单位,管理者常常会以教师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以及科研人员的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的级别与数量来排定他们的“座次”。这样的排名往往会缺乏科学性。因为稍有点教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并不仅仅体现在考分上,升学率的高低更与学生的原有基础、身心条件、家庭教育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效果的滞后性今天亦已为教育专家们所公认。以考分论英雄势必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揠苗助长式的短期行为,从而有碍学生的健康成长。至于一些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常年以酿制论文泡沫为己任,更有甚者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为己有,应该说这与我们高校和科研单位所盛行的带有急功近利色彩的“年度考核”、“学期排名”不无关系。而教育、科研又哪里是一年两年,甚至一月俩月就可以搞定的事?陈景润终其一生也就研究了个“哥德巴赫猜想”,但这又抵得上多少“正确的废话”式的论文?

这就牵涉到了考核教育、科研机构工作人员时另一个难于把握的问题——考核的时间单位以多长为合适?虽然我拿不出最适宜的考核频率,但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式的“高速发展观”我以为显然不合适。美国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发布科研成果前的八年时间内,没有发表过一篇像样的论文,几乎到了销声匿迹的地步,可照样领着高薪,享用着巨额的科研经费。要是换在咱们,莫说八年,“三年不鸣”恐怕早就被“末位淘汰”,让你卷铺盖走人了。再看一些中学,对教师的考核,早已频繁到了每月一次。每次月考,名义上是在考学生,实际在考教师。学生平均分上出现的0.1分的差距、及格率优秀率上有一个,甚至0.1个百分点的“悬殊”,都会影响到你的年级排名,进而影响到你的收入。若有三次考分在年级“殿后”,你就有饭碗之虞了。在这样的学校里,每到学期终了总会有不少教师被“红牌罚下”,更严重的是被中途换人。重压之下,必有莽夫——在许多学校,拼时间、压作业、勤补课……早已成了教师寻求“活路”的不二法门。而这种与孩子们的幸福、健康甚至生命进行拔河的死缠烂打的教育方式又如何能造就出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很多专家学者对中国教育的整体状况忧心忡忡。殊不知,这整体状况的不如人意就是由诸如“教师末位淘汰制”这样的一根根稻草叠加而成的。

再一点,就是将这些“末位淘汰”者淘汰到哪里去?我曾碰到过一些年事渐高过了事业巅峰期的老教师,他们勤勤恳恳献身教育一辈子,最终“晚节不保”,因被同事拉下三分两分的差距而被学校“一视同仁”地淘汰出局,这给他们的晚年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令年轻人看了心寒。其实,这些老教师在教学上也许不复当年之勇,但他们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让他们发挥余热带带年轻人岂不是一件学校、年轻教师和他们个人“三赢”的事?至于对那些在教育、科研方面有一定困难的人,关键还是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差距,寻求对策,或提供条件敦促其学习进修,或是将他们转换到更合适的岗位。这种人性化管理不仅仅体现出对员工的尊重和爱护,也是在为更多地吸引优秀人才做铺垫。

是竞争,就必然会有“末位”,即便都是顶尖高手,也不可能并列第一。但如果我们的工作都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又有什么必要淘汰谁?运动会上,我们常常会对那些虽然落后却仍然坚持到底的健儿大加赞赏,可工作中我们为何要将同样性质的人淘汰出局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功杭

标签: 教师 末位 学校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