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杀”与“不杀”的算计

点击:0时间:2022-08-27 10:49:04

苏露锋

人们印象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暴君。他残忍至极,嗜杀成性,屠刀一再举向功臣。然而,他在君临天下之前,却貌似一个仁慈的救世主。清代史家赵翼如此评价他:“以不嗜杀得天下”。

起兵之初,朱元璋的重要谋士李善长经常用刘邦的宽容大度来劝导他。“不嗜杀人”的刘邦最终问鼎天下,动辄屠城的项羽却自尽乌江。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逐鹿中原的朱元璋自然从善如流,身体力行。

1355年朱元璋占领和州时,已经过三个月的苦战。当时的红巾军将士们都想屠城以泄愤。谋士范常表示,打下一个城池便要让人民肝脑涂地,以后还能成什么大事?朱元璋于是下令夺回军队掠夺的妇女,听任她们各自回家,并禁止士兵为害乡民。

渡江之后,在攻取太平县之前,朱元璋让李善长预先起草了禁令榜文,贴在各个街道上,于是士兵没有一个敢胡作非为的。后来被誉为“国朝谋略无双士”的陶安看见这一支正义之师,忍不住夸赞“名公神武不杀,天下不足平也。”

打镇江之前,朱元璋为了保证镇江百姓的安全,预先找茬,给自己部下的将领都定了轻重不一的罪名。并悄悄地安排李善长当众再三求情,此时朱元璋才与诸将约定“庐舍不焚,民无酷掠,方许免罪”,可谓用心良苦。于是攻克镇江之后,乡民甚至都不知道明军已经进城。

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动不动就杀降卒甚至屠城。有一次在击败陈友谅部队之后俘虏了三千敌军,常遇春立即要将他们全部坑杀。朱元璋得知后立即下令赦免所有的降卒,当赦令传来的时候,常遇春已经杀了一半了。朱元璋就把剩下的降卒都交给徐达,让他负责他们的安全。

如此仁厚的朱元璋,后来竟变得异常残暴,前后判若两人。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逆谋”入罪,当时受诛连获罪者达1.5万人,后来又有大小官员近4万人被诛杀。朱元璋意犹未尽,又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死者逾1.5万。后世的史学家没有找到胡、蓝谋反的可信证据,看来“谋反”只是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幌子罢了。

朱元璋虽然变得如此嗜杀,但也有自己的算盘,明白什么人可以杀,什么人不能杀;何时可以杀,何时不能杀。洪武初年,虽也有功臣被杀,但一般为个例。洪武八年诛杨宪,十二年赐死汪广洋,十三年诛胡惟庸、陈宁、涂节,基本是在清洗有擅权威胁的高级文官,不太牵扯功臣武将。因为此时天下尚未完全平定,想“鸟尽弓藏”还为时过早。

洪武十三年以后,明军基本是控制了局势。洪武二十一年,大将蓝玉破元朝后主,至此基本消除了元朝残余势力对明朝的威胁。接下来的洪武二十三年三月,元朝丞相、太尉皆降。至此,元朝势力不足为患,且朱元璋诸子已经成长起来,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功臣武将领兵征战,元勋的重要性日减。而从朱元璋个人来说,此时他年过花甲,为传位计,清除不稳定政治因素越来越有必要,大诛功臣,此正其时。

二十三年四月,朱元璋以发生在10年前的“胡惟庸案”为口实,大搞株连,因而被杀及夺爵(之前已故)的功臣有李善长、陆仲亨等一公、二十一侯。二十六年初,蓝玉被告谋反,连及功臣甚众,前后死者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胡、蓝两案,涉及功臣数十家。其余陆续被诛于朱元璋晚年者,又有周德兴、傅友德、王弼、冯勝、李新、谢成等公侯。

至此,一起打天下的功臣被诛殆尽。朱元璋如此嗜杀,与他之前的不嗜杀“异曲同工”,都是为了“天下”——不杀是为了赢民心,夺天下;杀是为了除威胁,坐天下。

在朱元璋眼里,大明如同他与功臣们一起创立的“公司”,他是“董事长”,一同出生入死的功臣则是“以血入股”的股东。朱元璋诛杀功臣,既是为了防止他人觊觎“董事长”之位,也是为了将“公司”变为朱姓一家独有。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