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蒙古长调民歌的艺术独特性

点击:0时间:2022-09-13 22:38:15

乌云塔娜

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游牧文化艺术。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游牧文化中最为夺目的乐章。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以蒙古人特有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的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被称为草原音乐的活化石。集中地体现了蒙古族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及其审美情趣。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知名的民族音乐专家、学者以及各界人士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研究很活跃。他们的研究侧重于长调民歌的起源、分布、演唱方法、旋律特征或其与边缘学科的交叉点上,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主要探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旋律、伴奏、歌词与旋律、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艺术独特性。

旋律悠长、徐缓,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具有较强的朗诵性,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显著的特点。其节奏经常用“密-疏-硬密-疏”的形式,一般情况下,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从而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由于节奏自由,所表达的情感也多样化,欢快、舒坦甚至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这在其他民族民歌中很难找到。同时,内蒙古不同地区的长调民歌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地区之间有些差别。如锡林郭勒地区长调民歌是字少腔长、舒坦、自由最为突出,如《小黄马》、《老雁》、《走马》等。呼伦贝尔的长调民歌与锡林郭勒地区的长调民歌相比。显得更热情奔放而欢快,如《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长调民歌旋律更缓慢。节奏起伏跌宕。旋律线多作波浪式进行,演唱风格上接近于青海地区民歌特点。蒙古族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或缩短。节奏也可以随之加快或放慢,可以即兴发挥。尽管不同地区的长调民歌略有差异。但均充分体现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特有的旋律和节奏特点。也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音乐天赋、音乐感觉及艺术的独特性。

蒙古族长调民歌中。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华彩装饰(如前依音、后依音、滑音、回音等)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蒙古语称为“诺古拉”,与其对应的汉语意为“波折音”。“诺古拉”是蒙古长调歌唱技巧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对形成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陈述性、抒情性、悠长旋律和装饰性的“诺古拉”节奏巧妙组合。构成长调民歌的节奏律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音乐风格在千百年的历史中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而且,令人惊奇的是。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歌唱形式。不仅在旋律和节奏上有独特之处,其在结构、音域、意境、演唱技巧上的别致和精益求精,亦堪称无与伦比。

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草原音乐文化的基础和主流,诞生在马背,扎根于草原,不仅在旋律和节奏上有独特之处。在表演者的着装、器乐的使用上也有特殊讲究。从表现形式上来讲长调民歌的演唱既可以有伴奏,也可以无伴奏。在伴奏和配器方面。常以马头琴等乐器为主,马头琴伴奏对长调民歌内涵的展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渲染和烘托气氛,更加深刻地展示蒙古人自由辽阔、粗犷豪放、恢弘博大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取向。如脍炙人口的《辽阔的草原》,歌唱时马头琴伴奏更深刻地描绘出天地人相融的美景;《四季》歌唱时马头琴伴奏更真切地表现出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洁白的毡房》歌唱时马头琴伴奏更博大地体现了人对大自然的无比崇尚。这些长调民歌配以马头琴伴奏听起来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有身临其境之美。蒙古长调民歌在长期的传唱过程中由于地域差异等因素影响。还可以运用其它乐器或形式伴奏,逐步形成了多元伴奏的特点。在民间用潮尔、笛子、木管、四胡、扬琴、三弦等乐器或呼麦,以同度、高八度、低八度形式伴奏;在舞台演唱或教学中用钢琴、手风琴等乐器以齐奏、简单形式伴奏。这些伴奏抒情、自由、舒展、柔和,并带淡淡的忧伤之情,较好地表达了歌词的内容。蒙古族长调民歌《苍老的大雁》的钢琴伴奏就很好地表现了歌曲的内涵。这首歌曲的旋律具有抒情、舒展、高亢、飘逸的特点,钢琴伴奏在高音区采用了自由反复的固定音型,不断的流动的三十二分音符。形象地描绘了“溯谟北方秋风萧瑟。苍老大雁无奈落阵”的大雁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长调民歌的伴奏也有了新的变化。以前,马头琴及其它民间乐器是不可缺少的主要伴奏乐器。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声乐器伴奏长调民歌的演唱成为时尚。这是蒙古族的音乐传统风格与现代元素完美的结合。也是对传统民族音乐的一种挖掘和发展。民歌演唱赋予了现代文化要素和时代特征,更加焕发其艺术魅力。

蒙古族长调民歌一般都用简短的蒙古语歌唱,而且歌词简短,通俗易懂,常采用两句歌词构成一段或四句歌词构成一段的方法。这种歌词构成方式,是与蒙古族传统诗歌十分相似,其行数和首尾压韵方面几乎是一样。旋律的结构同歌词的结构紧密相连。一句歌词构成一个乐句。构成长调民歌的歌词与旋律的完美统一。长调民歌的歌词与旋律的具体搭配规律如下:(一)在表达歌词上,一般采用吟诵,将悠扬、舒展的“华彩性装饰音”放在歌词表达后唱,此时歌曲的音乐才大幅度全面展开。这种结构技巧在长调民歌歌唱中极为普遍。(二)“旋律骨干音”与“华彩性装饰音”完美柔和在一起。更好地表现了歌词的深刻内涵。“旋律骨干音”是长调歌曲的躯干,它是以时值的相对长度和长音的相对稳定性来控制长调歌曲的框架和结构的音。在歌词吟诵、“华彩性装饰音”唱完之后。需要进一步调整。即稍进行拖腔或甩音便转入下旬。使人感觉到“旋律骨干音”与“华彩性装饰音”完美统一,分而不散。如长调民歌《美丽的山梁》的歌唱中巧妙地运用了以上所说的旋律与歌词搭配的规律以外,又结合运用了自由固定音型的叠唱体,充分表现了歌曲深邃的意境。

蒙古族长调民歌内容非常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有描写爱情、家庭的,有赞颂骏马、草原、山川、河流的,还有歌颂英雄人物的等等,其内容大致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赞美、敬畏、崇拜自然。蒙古人对大自然的感受、体验、思考和想象有其独特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和表现方式。蒙古族是以游牧生产、生活为主的民族。游牧生活要依靠大自然和季节的变化调整其经营方式和生活。因此,蒙古族长调民歌所表现内涵多是蒙古人游牧生活与蒙古草原自然景观。具体地说,蒙古人的游牧生活与季节的变化关系非常密切。从而蒙古族对季节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这种认识也充分地反映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中。以锡林郭勒民歌《四季》为例:

阳光灿烂,春满草原。

百鸟齐飞,声声啼唤。

落在湖面,嬉戏游玩。

天地自然,四季轮回。

万古如斯,永不改变。

这首蒙古族长调民歌生动地描绘了蒙古草原四季变化的景象,包含着人们对自然界的四季更迭、气候变化的认识。总结出了四季循环的永恒性规律以及

应该珍惜光阴的哲学感悟。

又如长调民歌《金色圣山》:

爬不过的是金色圣山,

爬过的是忧伤的歌声。

骏马疲惫在惆怅的旋律。

壮志耗尽于心灵的跌宕。

只有思念与期盼凭着歌声,

使我投进母亲的怀抱。

在很多蒙古地区几乎都有称谓“圣山”(宝格达山)的山,仍有许多地区每年定期祭拜高山和敖包。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崇拜之心。因此,蒙古人对大自然的心情和感情充分表现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中,成为不可忽略的内容。

(二)怀念父母、恋人、友谊。随季节和水草而迁徙,是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重要特征。而这种迁徙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或家族为单位。因此,女儿出嫁、儿子远行就成为人生中的常事。并产生了父母思念儿女以及儿女怀念父母的歌曲。另外,牧民们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因此。与外人交往和了解的机会相对比较少。尤其是对于青年男女而言。更显得孤独和寂寞。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很容易对于曾经有过的朋友亲情和萌发过的爱情产生遐想。并产生猜疑、眷恋和期待重逢的情绪。因此,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中以父母、恋人、友谊为主题的歌曲占很大比例。以怀念父母、恋人、友谊之爱为内容的蒙古族长调民歌,通过对客观景物山、水和马的描绘,表达了对亲人和恋人的思念之情。如在锡林郭勒民歌《桀骜不驯的棕马》中:

桀骜不驯的棕马,

让它动情吧。

趁着太阳还未落。

去见我苍老的父母。

养我长大的父亲,

在我心里。

哺育我成长的母亲。

在我梦里。

又以阿拉善民歌《北山岭的马驹》为例:

北山岭的马驹儿哟,

性烈好走多健壮,

梁地上的清水哟,

茂密的芦苇漫湖边。

活泼可爱的情人你哟,

到底去什么地方。

年纪轻轻的情人你哟,

是不是远在天边。

两座大山虽相望,

千年万载也难相连。

两人虽在千里外,

有缘定会再相见。

这首歌曲中,对爱人“到底去什么地方”的发问,充分体现了游牧生活居无定所的特点。辽阔无际的草原,迁徙游牧的生活。是不知相爱之人在何方的根本原因。这首蒙古族长调民歌隐含了一丝淡淡的无奈,只有等待缘分的到来。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关于思念与爱情的内容。都是在广阔草原的背景下展开,分别容易、相见难,是草原游牧生活的主要特点。

(三)咏叹牲灵。草原上的一切生命现象对于蒙古人来说,都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蒙古民族认识到草原上的一切牲灵的存在都与自身的生存有着密切关系。当然,蒙古人的对牲灵的“爱”又不是仅浅层的。而是有着审美意义上的选择。在诸多牲灵中,骏马在蒙古人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无论作为交通工具还是生产工具,骏马都是蒙古人最忠实可靠而须臾不可或缺的生活伴侣。蒙古人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马的各种恩惠,对马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中所收集的153首长调民歌中,以“马”为名的歌曲占1/3之多。长调民歌中不仅赞美马的健壮、色泽、形态、性格,而且也通过对马的描绘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如《走马》《小黄马》《驯服的小青马》《云青马》《枣红马》《活泼的栗色马》《白马》、既是借马抒情,又有托马而言志,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笃成表达,尽在咏马的创作之中。

蒙古族长调民歌在歌唱形式上看。主要有独唱、重唱、齐唱、合唱。潮尔哆是蒙古族古老的多声部合唱,主旋律是典型的长调民歌旋法,先由一名歌手领唱,接下来两到三名潮尔哆沁低音衬托,最后大家齐唱。潮尔哆歌唱营造一种回声效果,表现出草原的深邃、宁静、博大和神秘。

总之,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创作出了许许多多优美动听、感人至甚的民歌,旋律悠长、节奏自由,具有地域特色,伴奏多元,歌词与旋律的完美统一,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长调民歌是堪称草原音乐文化的典型标志。浓缩了马背民族的历史沧桑。真切地表现出蒙古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