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中国经济问题

点击:0时间:2022-09-21 22:39:54

赵登峰

坦率地说,我没资格在这里对唐杰教授这本涵盖内容非常丰富的书做任何评论,只能说是谈一谈读后感。

该书的后记里面说,这是一本从群里走出来的书,但是从我跟唐杰教授学习这么多年的经历来看,这应该是唐杰教授多年积累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的一个阶段总结,只是群里的观点碰撞激发了唐杰教授将多年的成果用专著形式做了一个集成。

该书中的许多观点,唐杰教授早在在2009年和2010年的时候就提出来了,2010年底唐杰教授出版的一本著作——《图表中的宏观经济》,最后一部分就是讲长期增长和结构调整问题,因为书中部分文字校对是我做的,我当时读得很震撼,所以对唐杰教授的观点理解得比较透彻。应该说早在六年前唐杰教授就认识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了。

受唐杰教授思想的影响,我对“深圳为什么能成长成这样一个城市”也做过一些思考,在我给研究生开的《国际商务》课程中,成长于深圳的华为公司是我持续观察的经典案例,2014年跟唐杰教授做过多次讨论,最后是从人力资本、股权激励和创新驱动的角度研究创新企业成长的路径,该成果发表于《南开经济研究》2015年第2期,也是在唐杰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

2015年下半年,受深圳市决咨委的委托,在唐杰教授指导下,我执笔完成了一个政府决策咨询课题报告,该报告是从结构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角度来分析深圳2020年GDP能否实现2.6万亿元目标。唐杰教授在8月份报告开题的时候就明确要从供给的角度谈,从结构转换的角度谈。年底中央出台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文件,唐杰教授的提示与此文件精神非常契合。在做这个课题报告的过程中,经唐杰教授授权,我不仅把唐杰教授这篇书稿中的核心内容抽了出来,而且把唐杰教授最近8年所有公开发表的文章和讲话都搜出来了,按照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框架完成了课题报告,供市委市政府作决策参考。现在手里拿到唐杰教授这本铅印的书,既熟悉又亲切。

下面我讲几点总体感觉。

第一,该书视野开阔,气势磅礴。

我曾经读过兰德斯的《国富国穷》这本书,当时号称当代的国富论,兰德斯的书就是这样一种叙事方式,有时候从一个很小的航海故事,比如船到了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怎么导航开始,逐步分析天文学革命、物理学革命、科学革命如何在西方出现。唐杰教授的这本书很多地方就是从这样的小故事说起,然后逐步展开到国家和历史的宏观层面来分析,体现出高超的材料组织和统领能力,跟这个《国富国穷》有点类似,作者从细微的故事和案例来把握宏观的能力特别强。

这本书是从纵和横的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同时展开对比,这是一个巨大的特色。就是从300年历史的纵深,看当今中国奇迹在下一个十字路口的转型发展的路径;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的全球视野,看当今中国从赶超型经济增长转向引领型经济增长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实现的路径,所以视野非常开阔,气势非常磅礴。

历史上的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本书里面很多细节方面的描述和分析,读了以后使人非常震撼。我个人的一些感想是,如果不算1500年前那种马其顿或成吉思汗式的军事征服为主要方式的全球化,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18世纪工业革命为止,这种以追求商业利益为主要方式的全球化,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全球化1.0版,康乾盛世应该是中国被动接收的一个全球化,在这个被动接收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全球化的利益,尤其是新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使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红利。但是这个红利只是数量型增长的红利,并没有实现社会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就是从全球化1.0开始,我们在商业政策、市场观念和科学方法等方面全面落后于西方。

如果把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到二战结束前后这段时期看成是全球化2.0版的话,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中国在这个全球化的2.0版里面是一个失败者。这个失败不仅仅是给中国带来百年动荡和屈辱,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失去了一次巨大的观念启蒙的机会,要生存、要救亡,救亡压倒了启蒙,所以就不断的革命。日本在全球化2.0的后半段通过启蒙和向西方学习打下了“赶超西方”的基础。

二战以后世界经济步入了以信息技术和贸易自由化为特征的全球化3.0版,中国在这个全球化3.0版的后半段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追赶,这就是本书论述的中国奇迹。当然也不能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这个前半段中国就是完全封闭的,香港和上世纪50年代的苏联东欧是我们联系世界的管道,但是中国显然没有主动融入全球化3.0版大规模展开的进程。中国在持续动荡中衰退100年后,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内,也做了一些很好的基础工作,可以看做是中国经济起飞前的准备阶段:第一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有一个稳定的中央政权,尽管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但为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创造了条件;第二是全民教育水平尤其是中初等教育水平显著提高;第三是土地改革和工业体系的基本形成;当然还有兴修水利等其他方面的基础。在毛泽东时代的这些准备工作基础上,一代伟人邓小平扭转中国经济前行的航向,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主动融入全球化3.0版,中国经济利用巨大的人口红利、投资红利和全球化红利,快速地实现了追赶。唐杰教授在书中从理论层面作出了解释,我们计划经济时期试图是用一个双缺口模型,也就是一个快速工业化的模型来解决问题,走不通了才转向市场经济的。

我的理解是,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其实是在一个不断的试错过程中寻找方向的。还得补充一点,至今中国的思想启蒙还没有完全完成,这对我们在以TPP规则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全球化3.5或是4.0时代融入全球经济,可能带来观念上的约束。

第二,该书聚焦时代主题,紧扣中国现实。

全书通过大量国际比较聚焦发展这一当今中国时代主题,几乎把当今所有经济大国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都检视了一遍,无论是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的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如美欧日韩,还是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挣扎的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国家。在该书的若干重要分析结论中,我体会最深的是有关大国发展过程中,全球科创中心、制造中心在大国间的逐渐转移以及当前科创中心和制造中心相分离这一显著特征,中国在当前科创中心和制造中心相分离的过程中,通过过去30年的发展,抓住了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红利,但面临着成长为全球科创中心的巨大困境。该书就是围绕着当前世界大国发展历程和经验来看当今中国在这个十字路口该怎么走。endprint

该书紧扣中国当前的现实,凡是对中国现实感兴趣的人都非常愿意把它读下去。唐杰教授对产生中国奇迹的三大红利以及三大红利结束后中国该如何走作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我认为唐杰教授关于投资红利的分析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一个理论创新,投资红利与人口红利虽然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但还是不同于人口红利,唐杰教授认为,工业化是由低向高不断展开的过程,追赶型经济体在投资方向确定的条件下,通过产业关联会迅速获得投资红利,这是中国迅速取得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资本边际收益递减会遏制投资的增长,当前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投资红利已接近顶峰,尽管在基础设施方面还有余地获得投资红利,但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大规模展开向人力资本、研发创新和教育要投资红利。

其实该书隐含着还谈了另外一个红利,就是制度红利,或者说制度改革的红利。中国奇迹论述的是中国政府做对了什么,十字路口讨论的是中国政府该如何做,制度改革,改什么、谁来改革,这是释放制度红利的关键。政府要提供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要维护好市场经济这块生态湿地,创新是企业的创新,政府做该做好的事情,能够得到执行的合约是基础,有法制精神才有契约精神。我个人的理解是,中国人很聪明,你要说创新,中国人都会创新,但是没有可执行的合约做这个创新的基础,那么聪明人可能成为“骗子”。让中国具有创新精神的聪明人变成企业家,通过契约精神培育企业家精神,这应该是制度改革的重点。该书在政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方面,对日本产业政策的失败和美国产业政策的成功做了生动的比较,值得中国好好研究和学习。

我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下,日本虽然在全书中与美国相比被描述为一个高收入增长停滞的态势,虽然在科学前沿、创新前沿落败于美国,但是日本仍然是当今世界产品创新最成熟的国家,日本仍然是中国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科学在技术上的实现、技术在产品上的实现等方面的学习榜样。

大家都在谈转型,但不知转型到底转什么,该书对当今中国经济转型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中国经济转型其实就是转向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增长,由数量型普通劳动和资本结合的投入,转向质量型人力资本和高技术新设备相结合的投入,通过投入上的转型变成产出持续增长、生产率持续提高的转型。补充一下,前面提到的唐杰教授指导我写的那篇文章,是一篇用纯数学模型推理的文章,通过企业家跨期决策,在一定的股权融资模式约束下,人力资本与知识存量相结合,投资于研发和管理创新,在一定的创新成功概率条件下,企业是能够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我觉得如果中国这样的企业非常多,那么我们的转型估计也就成功了。

第三,全书理论体系严密,政策措施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

不用图表、不用方程式、不用模型、不用统计计量工具,能把问题讲清楚的当代经济学家并不多。尽管唐杰教授非常熟练于图表、模型和计量工具,但是整本书除了列举基本的事实数据外全是用文字论述,读来有点像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弗里德曼也是搞计量的大师,货币理论的大师,弗里德曼不仅能写通俗文章,而且在电视上能作通俗演讲,正因为他的通俗,他才成为美国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坚强捍卫者。当然我说的是唐杰教授这本书的表达特点。

如果抽掉叙事的部分,全书的逻辑和数据是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全书以长期潜在总供给的变化作为逻辑主线展开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分析和论证,只是在最后一章中用“大川与小溪”的形象比如讨论了短期总需求管理问题,但总需求管理必须服从并适应长期潜在总供给的变化。与结构经济学类似,唐杰教授认为长期总产出函数是一个可变函数,没有人能准确预知未来的长期增长率在哪里,但并不妨碍我们对长期趋势做出分析、预测和评判,可以准确地说,期盼未来10%以上的长期增长是不可能的,中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甚至30年后转为中低速增长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该书建立在严密论证基础上提出的政策措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当代中国版的发展经济学教学参考书,书中几乎运用了增长理论的所有模型,涉及新制度增长模型、双缺口模型、刘易斯模型、新古典索罗模型、内生增长模型、阿吉翁-熊彼特创新增长模型、斯密-杨格分工增长模型等等。

全书文风活泼,文字流畅,可读性强。书中大量的故事和经典案例的铺叙和引申论证趣味横生,比如第一章中关于清代的货币制度和财政制度错配的分析,其论证手法和文风酷似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endprint

标签: 中国 红利 教授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