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新机制的建构

点击:0时间:2022-09-25 21:53:06

李海+范树成

[摘要]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认同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抵制错误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应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机制,主要包括生活化机制、话语表达机制、感性化机制等。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4)07-0046-04

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认同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抵制错误意识形态的侵蚀渗透,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机制。

一、生活化机制

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现实生活是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意识形态建立于现实生活基础之上。同时,意识形态又应回归现实生活,尤其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回归日常生活,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社会和自身的力量。如果脱离了现实的生活世界,主流意识形态没有被人民群众认同、掌握,那么就失去了其价值意义,成为干瘪的教条、空洞的虚幻。毛泽东曾指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把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为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1](P858)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生活化机制,是使主流意识形态回归现实生活、掌握群众的重要路径。所谓生活化机制,就是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人民群众的消费、休闲、娱乐、交往等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使人民群众在“无意识”中接受主流意识形态,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仰,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实践。

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生活化机制,对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导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抵制错误敌对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导力。开放多元的时代条件下,社会生活领域中各种意识形态同时并存,相互激荡。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生活化机制,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各领域,可以使主流意识形态在与其它意识形态的交流、交融与交锋中,彰显自身的价值魅力,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赢得群众的认同和支持;也有利于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对现实生活的引导作用,弘扬正气,唱响主旋律,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其次,有利于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传播方式,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地单向度宣传、机械性灌输。这种传播方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但也易导致受众的“心理倦怠”、“心理逆反”。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生活化机制,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以隐蔽性的方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发挥其影响作用,可以弥补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不足,更有利于群众的认同和接受,并逐步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和价值信念。其三,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全球化时代条件下,西方敌对势力正是通过消费、休闲、娱乐、网络等生活化途径,以极具隐蔽性、欺骗性和迷惑性的方式,传播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西方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悄然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江泽民指出:“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2](P97)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生活化机制,用主流意识形态占领日常生活领域这一“阵地”,可以使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敌对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领域里的渗透,消解错误敌对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

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生活化机制的路径,首先,树立生活化的传播理念。意识形态传播工作者应改变传统以单一、“正统”渠道传播意识形态的理念,要把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渠道,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领域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理念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在生活的实践中塑造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实现“不教而化”的目的。其次,建构生活化的传播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应以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把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与关注群众生活结合起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我们的理论是为大众服务的理论,从而认同和笃信主流意识形态。毛泽东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3](P137)其三,拓宽生活化的传播途径。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要吸收和借鉴大众文化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品以及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消费活动中,通过人们的消费、休闲、娱乐、交往等多样化生活方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同时,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发现大众的所思所惑、所欲所求,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在回答、解释现实问题中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此外,还可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等精神文化生活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挥影响和感染作用。

二、话语表达机制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从本质上说是人民大众的理论,要使其在服务人民大众中发挥作用,就必须首先使其走进群众,被群众理解和掌握,实现理论的大众化。毛泽东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4](P1515)而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归根结底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问题。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机制,是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因为话语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任何思想理论都需要借助话语来描述和表达。所谓话语表达机制,就是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话语描述主流意识形态,以科学准确的话语阐释主流意识形态,以富于情感、群众熟悉和乐于接受的大众化话语来表达主流意识形态,目的是使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主流意识形态。

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机制,对于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换,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说服力,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具有重要价值意义。首先,有助于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换。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应当是精英化的,但主流意识形态必须走向大众化,必须被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理解掌握,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发挥指导作用。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机制,以群众熟悉的大众化话语描述、表达、解释、说明主流意识形态,可以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使群众能够听得懂,理解得透,由少数精英理解转变为多数群众的掌握,从而有效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凝聚、团结、整合等功能,达成思想共识,形成奋斗合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进步。其二,有助于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是要“说服”大众,让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理解和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说服力虽然源自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但也离不开对理论正确的诠释和表述。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机制,以富有民族性、时代性、大众化、通俗化的话语,描述和表达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以科学准确的话语诠释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意蕴;以富有情感性的话语反映群众的心声,反映群众的利益诉求,有助于化解群众对理论的误解、误读,激发情感共鸣,建构价值认同,增强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深化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其三,有助于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中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虽然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稳固、坚实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理论基础,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多样化的时代条件下,由于世情、国情、民情、社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思潮对立冲突,各种学说理论纷呈,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面临严峻的时代考验。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机制,以全面准确、科学严谨的话语表达主流意识形态,回应、解答在改革和发展实践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有助于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势位”,抵制各种“异质”意识形态的冲击,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大众化话语表达机制的具体要求,首先,建构大众化的话语表达内容。话语表达内容的大众化,一方面指话语内容能够反映大众心声、表达群众的利益诉求,如大众普遍关心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公平、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环境保护等热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指兑现话语承诺,解决大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话语内容只有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感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实际价值,才能认可并接受理论,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其次,选择大众化的话语表达方式。话语表达方式的大众化,就是要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文件话语、权力话语转化为人民群众熟悉的生活话语;根据不同群体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生活状况、年龄、兴趣以及不同的时间、场合,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形式,如俗语、俚语、典故、成语、比喻、故事等,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但同时应注意,话语表达的大众化不是简单化、庸俗化,要坚守思想品位,不能哗众取宠。其三,创设大众化的话语语境。大众化话语语境应当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话语语境,一方面指的是要创设民主、尊重、平等、和谐的话语表达氛围,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与群众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对话沟通,使群众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了解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另一方面指话语表达要饱含真情、以情感人、以情暖人、情真意切、感染群众,才能形成情感共鸣、思维共鸣、心灵共鸣、审美共鸣,实现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如果话语表达晦涩、枯燥,缺乏情感性,只会引起群众的反感,降低接受效果;如果漠视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允许群众质疑,对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异质性话语”,不能耐心解答、回应、引导,则难以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三、感性化机制

以社会实践为产生根源和存在基础的意识形态,既有系统化、抽象化的理论表现形式,又有表象化、象征化的感性表现形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即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要以理论化的形式存在。而要实现理论的大众化,使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理论,应当把理论化形式存在的意识形态以感性化形式呈现出来。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感性化机制,就是以感性形象、影视画面或符号象征等,把理论形式的意识形态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意义指涉,以感性形式呈现出来,形成感知效应,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成为其内在的信仰和自觉的行动指南。感性化传播可以弥补传统传播方式的强制性、抽象化等不足,增强传播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与丰富性,因此更易于被人们理解和认同。

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感性化机制的理论与现实依据,首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建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感性化机制,利用数字技术、影视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技术和手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可以帮助人们在头脑中建构起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化意义图示,形成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虽具有肤浅、表面化等特点,但为进一步升华为理性认识,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其次,契合现代社会人们的认知图示。大众的接受程度是衡量传播效果优劣的基本判断标准。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工作竞争压力的增加,使得许多人无暇思考抽象甚至需要经过逻辑推理才能得出的观念。相比而言,人们更愿意在轻松愉悦中,从大众化、娱乐化、感性化的形象中去感受和学习社会政治理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或者说,感性化的传播方式,更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兴趣,使人们接受传播的思想观念。因此,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感性化机制,以丰富、生动、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要表达的思想理念,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精神和接受现状,契合现代社会人们的认知图示,有助于提高传播效果。其三,现代传媒技术为感性化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现代传媒技术增强了传播的信息量,拓展了传播空间,丰富了传播的感性化形式,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化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在感性化传播中的功能,以形象的直陈展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意蕴,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群众接受的有效“对接”。只有“把思想理论的宣传同灵活多样的感性形式结合起来,才能使主流意识形态超越理性概念与感性意识的间隔,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同民间意识形态的沟通对话,在最大程度上争取共识”[5](P267)

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感性化机制的现实路径,首先,以感性化事例引领示范。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要把理论传播与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瞩目成就以及群众切身感受到的生活水平的变化结合起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使群众感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神圣中的人性光辉,感受到政治权利的善意,从而坚信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形成自觉的价值追求。同时,要利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涌现出的许许多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优秀践行者的可感可知、生动形象的事例,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使理论更具说服力和鼓舞性,最终使群众钦敬仰止,实现心理认同和自觉实践。其二,以感性化形式呈现展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应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把语言、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色彩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塑造简洁明了、形象逼真、通俗易懂、赏心悦目、引人入胜的感性化形式,通过互联网、广播、电影、电视、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平台呈现展示,使不同文化程度的男女老幼都能一目了然,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感知到党的方针政策、治国理念所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而认同和信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传播的内容的真理性和价值内涵。 其三,以感性化语言描述表达。感性化语言是充满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具有感性化特征的语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应善于运用感性化语言来描述和表达。毛泽东早在延安整风时就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6](P836)邓小平更是使用感性化语言表达的典范,“摸着石头过河”、“不改革就死路一条”、“发展才是硬道理”等,都是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形象生动的语言。习近平也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来表达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善于创造和引用感性化语言来表达,如用“和谐社会”、“民主法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反映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用“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等来描述社会道德典范等。感性化语言直接具体,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群众既感到客观真实,又感到熟悉亲切,乐于接受,因此可以提高传播实效。

概言之,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与时俱进,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机制,才能使人民群众理解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要义,凝聚思想共识,实现价值认同,形成民族合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刘少杰.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