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吴秋发
佛陀灭度时,大弟子阿难请问世尊,将来该如何弘法?世尊对曰:“如是我闻。” 我闻,就是“我听到”,非从他闻,真实无谬。
许是天性所致,刚刚踏入而立之年的他具有非常细腻、敏感的个性,在瓷画领域颇有艺术天分和独到的见解。
近年来郑汇经深受佛教文化影响,正值青壮年的他将自己对宗教的理解,融合到了陶瓷绘画中,静心创造出了一系列的禅画题材,深深触动人心。简洁到极致的线条,清晰客观的画面。看似简单清爽的作品,却蕴含了他在这个世界寻求到的人生平衡。
生活中寡言少语的郑汇经,拥有极其丰富、平和的内心世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尽情调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明察秋毫之末,细观品类之丰。他时常以一个静观者的态度,将这天地间的大美尽收眼底,藏匿于心。并运用色彩书写出了内心的富庶,记录了当下的情愫。
瓷版画青花泼彩山云系列,其创作灵感源于一次黄山写生。此作品堪称云海与山峦的完美结合。画面比例黄金,山川笔力强劲,云海姿态万千。心中意气借由自然景象蓄意万千。
初观,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强大震撼。继而细细品味,竟有“远山长、云山乱、小山青”的不同变换。墨色晕染极其到位,借画面,引欣赏者进入坐观云海、静听松涛的静谧。
同时期创作的另一套瓷板画墨彩山云系列,以六副小品组成。云海气象万千、神光离合、乍阴乍阳、难以捉摸。时而柔美多情、时而气贯长虹,时而阴云密集、时而无心出岫。
适当的留白,好似中国山水画中的隔水,将画面比例完美分割。山与云之美,彼此共存,互不惊扰。
“欣欣勿自私”,这世界上每一项生命个体所拥有的美,都应该得到尊重。立于画前,无须多言,有共鸣的人,自然会读懂郑汇经笔下的日月山川和点滴心事。
山水作品可融入人和宇宙的共鸣,有意和无意间去寻找人性之外的东西,或许这才是人性本身。对未知的探索,对心灵的纯净,对万物的开悟。我们不需要用眼睛去看清万事万物,用心去感受也许会更真实。
郑汇经喜欢用系列的方式叙述他对生命的感观。他觉得创作是一个持续的状态,有时候情感来了,他便随着情绪的起伏一幅幅地画下去。没有勉强,没有终结。
所有的系列作品,只是他一段时间内的得失和所获。也许是对生命的理解,也许是学佛途中的领悟,也许是对自然万物的悲悯。
创作系列作品五福戏莲的那段时间,他正在修习《金刚经》。世事无常,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郑汇经选用高低不同、造型各异的四个白色瓷瓶为基底,依据瓶型缓缓落笔。
每个瓶身上都绘上五个活灵活现的福娃,在莲间嬉戏玩耍,有的瓶身布满莲花,有的瓶身莲叶片片。福娃们有的抱团嬉戏,有的仰天沉思,有的面带微笑,有的二三聚集。他们虽然形态各异,但各个和乐安详。纯真之态,自然之初,让人心生明净。细细看来,这些福娃的脸面和我们传统中国画中的形象有所不同。
原来,郑汇经大胆将世尊的面貌复归婴儿,旨在传达: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系列作品令人叫绝,其中的寓意回味无绝。五福戏莲系列,每个瓷瓶都表现了五个福娃,在莲塘这片干净之地,如在水中,如在宇宙中,自由没有拘束。
福娃个个面带纯净的微笑,人之初,性本善,如莲花般没有污染。不说世界太污浊,也许能让观者带来会心一笑,也是公德。
红楼梦中讲人最难对待的,便是自己天生的那个“性情”。学佛对郑汇经来说是明心见性的最佳途径。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身心和情绪的平衡点。关于艺术创作,不仅是郑汇经安身立命的方式,更是他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
佛陀灭度时,大弟子阿难请问世尊,将来该如何弘法?世尊对曰:“如是我闻。” 我闻,就是“我听到”,非从他闻,真实无谬。在郑汇经看来,生命的意义在于真实,关于生命的经验千人千种,定论不一。
如何在明心见性的状态下鉴证生命的真实意义,非要自己体验过、领悟过才能一一详尽。基于这样的思考下,他创作了青花莲蓬系列花器花瓶《如是我闻》,一只高长、略微广口的瓶身下,安驻菩萨身相。面如满月,作手印状。宁静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心生敬畏。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写:人不会在同一条河流中清洗同一双脏手,初听像是拗口无序的逻辑。然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像是奔腾不息的河流,错过的时间终将无法追回!
郑汇经不愿意做一个浪费生命毫无知觉的人,他通过自我修习尊重人性的美好,并善用手中的画笔将他们传达世间。
人生聚散如云,但求善意相待。郑汇经在艺术的世界里,感悟到那份可贵的赤子之心。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