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洋第三产业发展若干思考

点击:0时间:2022-10-02 15:35:44

[摘要] 我国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已逐步形成“三二一”格局,海洋经济发展逐渐由“资源型”过渡为“服务型”,海洋第三产业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统筹海陆资源、促进互联互通,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特征,并从“一带一路”的战略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海洋第三产业 产业升级 战略统筹

[中图分类号] P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2-0023-05

[作者简介] 程炜杰(1978 — ),江西上饶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国际贸易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关务管理、海洋经济、高等教育。

“十二五”以来,我国海洋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9.3%以上,随着海洋经济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改善,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丰硕的海洋产业科技成果以及涉海基础设施的跨越发展都给我国经济提供了巨大推动力,并能够有效缓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我国海洋经济试点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7.1%,海洋经济的发展要素进一步向海洋经济发达地区集聚,更好地发挥了对沿海地方乃至全国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一、“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海洋经济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也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连年增长,占对外贸易总额的20%,中国企业对海上丝路国家的直接投资也提高到92.7亿美元,过去十年的年均增长率为44%。“一带一路”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战略保障,促进交通网络建设和区域联动,有助于东部沿海城市提高开放层次,并通过海洋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西部内陆地区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三五期间要“积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再次强调了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对未来发展的部署,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世界经济产值中,海洋产业占1/10,这一比例预计在2050年达到1/5。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步伐正在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更加优化,广阔的海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禀赋,并且深海发展具有更大的潜力。

目前我国批准设立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等五个省市为海洋经济试点城市,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等成为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引领和辐射整个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二、我国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1999)的规定,“我国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管理服务业等。”

(一)总体规模稳步提升,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我国海洋经济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以来保持总体平稳增长,海洋第三产业展现出较强的生命力,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为27303亿元,同比增长6.94%。其中,海洋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1158亿元、11690亿元和1445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94%、2.8%和8.8%。从历年数据来看,2009~201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31964亿元、38439亿元、45580亿元、50173亿元、54949亿元和59936亿元,平均增长率为9.17%,而海洋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率则为12.34%,其中峰值出现在2009年为16.85%。除个别年度外,海洋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均高于同期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也高于全国第三产业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呈现出较强劲的拉动力。

三大产业所占比重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总体来看海洋第一第二产业比重逐步降低(见表1),第三产业比重则逐步提高,到2014年海洋第三产业已占据了半壁江山,2015年上半年这个优势更加明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提质增效的主要动力来源。海洋三次产业的已经呈现出“三二一”的结构特征,从整体规模和产业结构的特征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处于快速发展并逐步优化的阶段。

(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从海洋三次产业对整个海洋产业的贡献率来看,海洋第一产业相对比较平稳,变化幅度并不大,2009~2014年间,对海洋产业的平均贡献率为11.71%。而第二、三产业的贡献率波动较大,海洋第三产业保持总体上升趋势,峰值出现在2012年66.73%(见图1)。其中海洋旅游业的增长势头较快,旅游消费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较高水平,海洋交通运输业则保持平稳的增长趋势。

(三)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

我国的海洋运输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成就显著,目前已成长为世界上重要的海运大国之一,已初步形成了南、中、北三大国际航运中心框架。我国有基岩海岸5000多公里,沿岸有160多个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海湾、深水岸段总长达400多公里,有160多处港址适合建设终极泊位以上的港口,并且绝大多数常年不冻。2011~2014年,我国海洋交通业增加值分别为10.8%、5.2%、8.0%和6.9%。2015年,中国仍然是全球集装箱运输市场的中心,在全球20大集装箱港口中,按照吞吐量排名,上海、深圳、宁波、香港、中山、青岛、广州、天津等跻身前十,其中上海港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港。2015年1~11月,规模以上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05亿吨,同比增长2%,其中内、外贸吞吐量分别增长2.3%和1.3%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集装箱航线吞吐量增长较快,1~8月份,东盟、中东、非洲航线分别增长13.8%、9.8%和9.0%。中国海运集团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均已成为全球运力排前10强企业。中国沿海已基本形成铁矿石、煤炭、石油、集装箱、粮食等五大运输系统,世界航运中心逐渐由美洲向亚洲转移②。国内运力方面,截至2015年6月30日,万吨以上省际沿海干散货船共计1668艘,新增运力111艘,其中新建船舶39艘、115.04万载重吨;700TEU以上省际沿海集装箱船共计163艘、53.26万TEU,比2014年年底增加4.08万TEU,载箱量增幅8.03%。endprint

(四)滨海旅游业发展多元化

我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绵延的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复杂的沿海地貌、多样化的滨海气候、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以及快速发展的沿海经济为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旅游服务贸易于1990年之后异军突起,增速保持在10%以上,沿海城市积极开发滨海旅游资源,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发展多元化旅游产品,纷纷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提升滨海旅游的竞争力。据初步统计,我国有滨海旅游景点1500处,滨海沙滩100多处。海洋旅游业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滨海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根据有统计的数据显示,2009~2014年,我国滨海旅游增加值由3725亿元上升至8882亿元,其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从11.65%上升至14.82%。

邮轮游艇、休闲渔业等新兴旅游业态快速涌现并迅速发展,2015年全球邮轮行业客流量达到2350万人次,产值396亿美元,到2020年底,全球邮轮游客有望突破3000万人次。中国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和良好的港口条件,受到世界各大邮轮公司的青睐,目前中国已有上海、宁波、天津、大连、青岛等16个城市接待过国际豪华邮轮停靠。

(五)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地位突出

根据《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的定义,“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过程中所进行的科研、教育、管理及服务等活动,包括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教育等多项内容。”2010~2014年该项海洋产业的增加值从6839亿元上升至10455亿元,平均增速为8.8%,超过了同期海洋经济各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2014年该项增加值占全年海洋生产总值的17.44%,而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则达41.56%,为海洋第三产业乃至整个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先后设立了8个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6个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7个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和3个工程技术中心,海洋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比如设计建造了深水3000米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铺管起重船等深海油气勘探开发装备;兆瓦级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系统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由40%上升到现在的85%左右。近年来我国也积极开展国际技术援助项目,在加强地方海洋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海洋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科研队伍的壮大和科研人员学历结构的改善对于海洋产业质量提升的作用不可忽视。比如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以海洋为特色的单位,全市高校、科研院所拥有高级海洋专业人才1700多人,占全国的30%,涉海领域的两院院士占全国的70%。

三、关于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我国海洋经济正逐步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过渡,未来一段时期内,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以海洋强国战略为指引,积极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洋第三产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智力密集度,比海洋第一、第二产业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能够有效解决资源匮乏、空间饱和的发展瓶颈,有效提升海洋经济整体实力。

(一)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高海洋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

“一带一路”战略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和旅游的通达性,促进物流的大联通格局的形成。“十二五”以来,我国涉海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实现了跨越发展,公共服务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可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政府投资等方式,加强海洋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打通“海陆空大通道”,加强疏港交通建设,促进海运、内河、铁路等多式联运快速发展,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沿海城市集装箱码头建设,缓解运输压力,促进港口建设的规模化和国际运输便利化;通过资源整合等方式,合理配置港口资源,促进港口向大型化、深水化和集约化发展;加强区域运输通道规划,打破无序竞争,减少内耗、加强合作,合理分工。

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提升旅游对外开放力度,规划建设旅游通道,强化滨海旅游区建设;丰富海洋旅游、养生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品种,发展高端旅游,促进旅游业态多元化以及旅游产品的升级,开发特色旅游,增加品牌效应;合理配置旅游资源,避免沿海城市旅游的同质化,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加大沿海城市的星级酒店、景点、娱乐设施、公共服务等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滨海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服务能力;促进滨海旅游的绿色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低碳旅游,减少旅游开发的负面效应;促进旅游企业的集团化经营,通过强强联合等方式培育综合海洋旅游集团;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加大扶持力度,构建常态化旅游服务保障机制,包括建立旅游协调议事制度、旅游发展创新机制等。

(二)借助“一带一路”政策优势,拓宽海洋第三产业融资渠道

2014年我国成立“丝路基金”,国家出资400亿美元为“一带一路”战略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资金的融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海洋经济各产业也应该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改善海洋第三产业的基础设施需要引入大量资金,应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海洋经济的发展。适当调整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的补贴奖励以及优惠的税收政策,缓解海洋第三产业发展中的投资风险;引导政策性银行业务向海洋第三产业倾斜,鼓励国家开发银行与海洋经济试点省区开展战略合作,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提高对海洋第三产业相关建设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内简化手续;鼓励涉海企业开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探索债券市场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持机制,重视创业板市场对海洋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推动中小高科技企业在创业板市场直接融资;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海洋第三产业,营造平等竞争环境,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参与海洋经济的开发,同时加强政府监管,完善信用保障体系;积极推进金融领域改革,完善金融体系,丰富金融业务,拓展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开放,设立海洋第三产业专项贷款,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建立海洋政策性保险体系,加快海洋保险业务,尝试建立和扶持海洋行业互助组织,完善保险赔偿机制。endprint

(三)依托“一带一路”开放平台,推动海洋信息化体系建设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信息化建设是“一带一路”实现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连接的纽带,也是各国经济的驱动引擎。如果把基础设施建设视为“硬投资”的话,那信息化建设则是提供技术保障的“软投资”,只有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一带一路”的总体规划中,才能体现“互联网+”的高效能,打造“智慧之路”。“一带一路”战略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有利于加速构建海洋信息化体系,能够以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建立并完善海洋基础数据库,对各种海洋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促进不同信息来源资源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将海洋地理、海洋环境等相关数据汇集起来,对其进行调查统计并对外发布,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并加强国际交流;其次要促进海洋信息网络建设,将实时采集的海洋信息同步上传,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并提高科研信息的可获得性和成果的有用性;三是强化海洋灾害监测和防御能力,提高海洋信息的预警功能,减少海洋灾害的危害性;最后提供面向社会的科普性海洋信息,传播海洋文化,促进资源共享和海洋信息产业化建设。总之,通过“数字海洋”工程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打造立体的信息空间,是充分利用信息、实现我国海洋信息化、推动我国海洋产业进入开放的快轨道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海洋科技创新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引领和驱动,海洋经济的发展更应重视科技要素的投入,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的溢出效应,带动海洋经济发展。首先应加强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完善短期及中长期海洋科技发展战略与计划,循序渐进地深化海洋科技体制改革,优化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其次,应加大对海洋科技的资金投入,多渠道利用资金,改善研发条件,提高海洋科技的创新能力;最后,加快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有条件积极参与国际重大海洋科学研究计划,在合作交流中促进海洋科技开发,并且发挥创新型大集团的带头作用,联合科研机构、相关院校以及海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构建技术创新产业联盟。

推动海洋教育的发展,强化海洋人才智力支撑,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人才储备机制,根据海洋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打造适合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的素质和层次要求,优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结构;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开展与跨国公司的合作,联合设计、制造,建立有利于海洋人才培养的硬环境;完善人才吸引机制,以良好的科研环境吸引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并加强科研团队的交流合作,挖掘科研潜力;鼓励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等开设涉海相关专业,调整专业设置、创新培养模式,根据企业要求完善培训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强化“订单”合作的长效性。

(五)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强海洋管理,促进海洋产业协调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各管理层面的协调合作,弥补市场失灵导致的低效率。海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需要建立海洋经济的综合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海洋产业的管理主体多样,涉海部门众多,目前存在管理分散、资源浪费等问题,特别是海洋第三产业涉及与海洋第一、二产业的交叉管理,应该尽快将海洋产业的分散管理集中化、综合化,避免各产业、各部门分头管理导致的职责界定模糊等问题。加强不同涉海产业和部门之间的合作,构建综合的管理框架,制定统一的海洋管理计划和决策。只有健全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协调发展机制,才能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双,张雪梅.沿海地区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以天津为例[J].理论界,2014(11).

[2] 吴凯,谭春兰.我国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学发展,2010(11).

[3] 滕帆,潘冬青,刘平,朱孟进.海洋经济战略下服务贸易发展研究-兼论宁波海洋服务贸易的发展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4] 李孟刚.中国海洋产业安全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 唐启生,杨宁生.海洋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On Development of Maritime Service Sector

Cheng Weijie

( Shandong Foreign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266100 )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time economy gradually transits from “resources-orientation” to “service-orientation”. The maritime service sector gets more important. The “B&R” initiative, which is beneficial to plan the sea and land resources, promotes the interconnectivity and provide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itime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maritime service sector,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R” initiative.

Key words: the “B&R” initiative, maritime service sector, industrial upgrading, strategic plan coordination

(收稿日期:2016-02-29 责任编辑:垠 喜)endprint

标签: 海洋 产业 经济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