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州城市化的创新思路

点击:0时间:2022-10-16 09:23:11

李仙

[摘要] 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的成就,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要以市场化改革为重点的总体改革新思路,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新的路径,同时也为苏州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上一个新台阶,打好体制机制的基础。

[关键词] 体制机制 苏州 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1-0043-03

苏州在体制机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了全国前列,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苏州模式”,可总结为“三个故事、三种精神”:即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异军崛起的故事、创立园区引进外资对外开放的故事和多种形式的农业股份合作土地集約经营故事,以及由此产生的创新精神、实业精神和执著精神。未来苏州将以大数据产业为核心,讲述高新技术产业崛起的第四个故事,以体现出不断进取的新精神,其中,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

一、体制机制改革已有的基础

在市场主体的改革和建设上,苏州符合市场体制运行机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多样化混合型企业所有制格局基本形成。国有工业企业目前仅存14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0.13%; 2015年私营企业4853家,占规上工业企业的47.88%;外资及港澳台工业企业4543家,比重为44.82%。在全省率先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和“全程电子化”登记,企业自主的市场经营活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法律保障。

在市场体系建设和管理制度上,产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要素市场体系正在形成。产品市场在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实现一体化,网下与网上市场正在融合,国内外市场一体化也取得一定成效;市场秩序与竞争规范化、产品品牌和信用体系建设都取得较大的进步。苏州吸引了超过本地户籍人口多达600多万的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和生活,进行了城乡户籍一体化改革,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74.9%;农村建设用地上市条件逐步成熟,城乡土地制度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一个多层次、直接和间接融资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外资投资体系日益完善;技术资本市场,专利和技术市场活跃。

在政府职能转型和治理能力建设上,一个有为的服务型地方政府体系基本形成。政府在法治建设、社会治安和秩序维护、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社会事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公共职能方面的治理能力越来越强。政府基本做到了主要提供良好的投资和经营软硬环境的作用,各类中外企业已经成为产品市场上的自主经营者。

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现代企业制度有待完善,基础设施领域,一些公共服务业领域,特别是社会事业领域中国企比重仍然比较大;民营资本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经营行业和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企业产品质量和品牌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诚信体系建设和社会责任有待完善。二是市场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尚需真正破题。如人力资本市场、人才市场、土地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等,都还有待于实质性的改革。三是政府职能转变尚需加速,政府宏观调控和微观干预市场行为还不规范。四是地方政府机构规模与治理能力水平不匹配。2015年,苏州市常住人口规模达1061.6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394.59万人),已是一个超大规模城市;GDP达1.4504万亿元,居全国城市第七位,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更是高达3.0546万亿元,居全国城市第二位,仅次于上海;城市体系完善,建设用地占比达28.8%,与日本相当。这些指标都远远超过一个普通地级市标准和体量,有些比中西部的一个省区的规模还要大。然而,苏州行政区划级别仅仅为地级市,其职能所能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对企业总部的建立、人才引进和研发水平的提高、以及金融分支机构的设立等都有较大限制,对地方财政支出以及地方立法权限也有明显的影响。

二、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新思路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按照市场决定性作用和不断提高国家治理水平能力的总体要求,抓住要素市场化的核心和关键,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战略部署,从企业制度、市场制度和政府职能转变三个主要领域入手,积极探索和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各项实践经验,不断加大社会、文化、生态和政治等领域配套改革力度,率先建立市场体制决定性作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做出应有的体制机制上的保障和贡献。

基本原则要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阶段目标,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确保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改革促进发展主要应体现在市场准入不断扩展、要素市场不断完善、政府宏观调整合理到位、政府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完善有效等方面。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和全面配套的原则。政府主动改革与民间改革相结合;注重改革时序和法治基础。

(二)改革新目标

总体目标,是构建包括要素市场化在内的、完整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包括四个方面。企业制度领域改革目标,进一步完善产权明晰保护有力的、所有制股份混合的、各类市场主体地位平等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国有企业基本实现向国有资本管理的转变;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外资企业基本实现国民待遇。在所有权保护、行业准入(负面清单)、诚信体系和社会责任等关键环节取得成效。市场体系领域改革目标,基本建立全面开放的要素市场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产品市场化体系,在要素市场体系建立、产品市场的完善、市场一体化、市场运行规范化等的关键环节取得成效。政府职能转变目标,政府职能基本转向公共社会服务领域,政府经济服务职能基本间接化。

政府机构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目标,初步建立地方政府机构的大部委制,建立行政级别和规模设置与地方政府职能、当地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标准和制度,并建立有序定期调整机制。

三、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市场主体培育与企业体制改革

1. 所有制调整与保护。一是加速国有企业向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的转变,进一步降低国有企业比重,按照国有企业商业性和公益性分类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布局。二是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应进一步向公共社会服务领域集中,鼓励民营企业和外企业参与公共社会事业领域的投资与发展,实施更有效的产权保护。

2. 行业准入开放。在负面清单的指引下,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加便利的行业准入和投资服务。在公共社会事业领域不断扩大对民营和外资开放力度。

3. 企业经营管理。金融类经营性国有资产要建立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类公益性国有资产,要引入竞争机制提高配置效率,注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公平性。建立有力度的企业失信惩罚制度,促使企业诚实经营、照章纳税,培育核心竞争力。

(二)市场体系的形成与监管体系

1. 市场体系建设。一是人力和人才资本培育、配置市场化体系建设。要继续探索外来就业人员与本地福利待遇的均衡化、先行先试各类福利待遇统筹层次的提升办法和随人迁移自动转接的机制,以及中央财政医疗教育转移支付随人口流动调整的办法等难题,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二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让农村土地直接入市,实现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以充分体现农村土地的价值并承认农民是集体土地出让收益的主要获得者,为农民致富提供一条正当的新路。

三是资本和技术市场化改革。实现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全面开放,建立起基础性作用的证券柜台交易体系,尝试争办地方性“新三板”或其他直接资本交易机构和融资市场,切实推进证券投资的专业化和专门机构化,进一步加快民间资本申办正规中小银行的步伐。技术市場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解决好职务性技术开发人员技术入股和收益合理分成难题。

四是产品市场化体系进一步完善。尽快建立和实施具有抑制投资需求、调节需求和供给关系、以及平衡收入差距作用的有效的房地产税体系,对公共社会服务产品中,可以市场化的部分,进一步加大对民间开放的力度。

2. 市场价格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强化反垄断机制,完善税收调节机制,有的试点案例基础上,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房地产税收体系和政策。减少政府定价数量,推进定价项目清单化。

3. 市场一体化。在城乡区域要素市场深度融合上下功夫,努力构建更加均衡和迁徙流动更加自由的生产和生活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在先进技术和领军人才引进、国外市场开拓、“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等方面,继续讲好园区引资开放的苏州故事,率先打造线上线下市场一体化的商业贸易新体系。

(三)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就管理服务对象转变而言,主要管理好公共社会事务,积极完善各类社保体系,根据常住人口规模有效配备相关治安人员,率先建立污染破坏与综合治理分治体系。就管理服务方式转变而言,更有效和积极地落实中央政府宏观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制定有为的地方性产业政策,维护企业公平竞争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四)政府机构设置和调整

积极推行大部委制,探索政府行政部门决策和执行分离的合适方案,改革中要注意与上级政府机构的对应与配套。提升行政级别与优化机构规模,将行政级别与政府规模设置分开考虑,同级别政府需要按照其管辖范围内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其大中小规模类型,并按照其规模类型赋予其机构规模大小的设置。可以考虑建立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建设与地方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定期协调与配套调节机制,对人口和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及时调整其行政级别或机构规模,以确保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积极性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国家整体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The Suzhou Model of Innovation in Urbanization

Lixia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he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85)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Of Suzhou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 new train of thought of the overall reform of productive elements mechanism of system as the focus in the future was put forward, so as to explore a new path for our country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of the future, as well as to lay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for the Suzhou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n a new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Keywords: System and Mechanism, Suzhou, New Thinking

标签: 市场 体系 苏州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