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为热爱,“越”来越爱

点击:0时间:2022-10-25 07:36:50

李炎

整个乐队基本上是上海越剧院自己的民乐队,而不是外借的交响乐团,这就是上千场红楼的幕后人员,他们指尖流淌的,何止是音乐,更是半世纪的舞台故事。

戏曲和音乐的结合见得太多。这年头,不整个几十个人的交响乐队出来,都不好意思说我这个戏创新了。再说了,看戏几十年,什么样的幺蛾子没见过?所以,看《音越红楼》之前,我做好了各种心理准备。音,在越之前,所以,必定是音乐第一,越剧第二。事实证明,确是如此:音乐第一,乐队第二,演员第三。

于是,我所见到的现场是这样的——乐队占据舞台的中间位置,被环形舞台包围。八位演员在台上,更多的是起和声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整个乐队基本上是上海越剧院自己的民乐队,而不是外借的交响乐团,这就是上千场红楼的幕后人员,他们指尖流淌的,何止是音乐,更是半世纪的舞台故事。

音乐之后,就该说到戏了。我想,这不应该单纯的叫做戏,而是音乐和戏曲结合。全剧90分钟左右,保留了越剧传世经典《红楼梦》一剧的几乎所有精华唱段,为了突出音乐性,适当地做了裁剪,特别是删掉了不少原剧里的念白,这可以真的叫做音乐越剧的吧。

总的来说,唱腔是传统的,串场则用了全新作曲的音乐代替,较为特别的则是和声。《音越红楼》里的和声属于表演的一部分,特别让我意外的是“笞宝玉”一段,这段在越剧里需要金石俱裂的好嗓子才能唱的唱段,这次由十四位台前幕后和声演员干脆利落地完成,她们没有突出个人的嗓音,而是统一地把音调压低,短平快地把气氛压制住,和传统的唱完全不一样。直到今天,演出早已结束了,可这段唱竟然会一直让我想起,奇妙得很。

当然,对戏迷来说,归根到底,还是要听演员的唱功的。所以,“葬花”这样的重头戏必须要保留。除此之外,“焚稿”也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特别是“焚稿”的唱段,必须表扬青年演员李旭丹,经过多年的锻炼,她的唱腔、气息、感情都十分到位。

乍一看“焚稿”,看得我出了一头汗。与经典版不同,全剧唱段的顺序调整得厉害。当紫鹃唱完“与姑娘”这样抒情的唱段之后,直接就跳到林黛玉“焚稿”之后演唱的那段“多承你伴我月夕共花朝”,随后再接情绪激烈的“笙箫管笛耳边绕”……此刻的我真担心会不会把最经典的那段“焚稿”唱段直接删了?还好,主创只是在戏的顺序上做了调整,给人“过山车”一般的激烈刺激,该保留的唱段,还是一句不删的。

还要说说重头戏“哭灵”,真可谓让人爱到爱死,恨到恨死。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别样的和声,有着融入剧情和体现音乐之美的和声。原本的大段清板,加入了人声的合唱。想到当年钱惠丽的哭灵,创新地加入人声哼鸣,当时反对声一片,而现在,这种人声哼鸣已经成为钱版哭灵独特的风格,有着戏曲音乐的独特魅力。由此反观《音越红楼》的哭灵,坦白说,我喜欢,而且很喜欢!原因很简单,其舞台效果十分空灵,在情绪上,宝玉的悲愤控诉和和声冷漠的搭配,显得更加凄凉入骨。这种感染力,是让人难忘的。

其实,戏曲和音乐的结合由来已久。如何把戏曲真正的融合到音乐中,正是此次《音越红楼》所要考虑和解决的事情。或许该剧存在着一些不足,但经典版越剧《红楼梦》到了今天,的确可以有更为多元的舞台面貌,呈献给当代观众。我想,这样的演出,面对的不应该仅仅是传统的戏迷,我更希望她能够融入到主流剧场中。因为这里有青春靓丽的演员,有传统的故事,有最美的呈现。

但是还缺了一点什么呢?窃以为缺的是包装。要想走出传统剧场的圈子,在外包装上就必然要有超越传统戏曲包装的意识,这是《音越红楼》所缺乏的,也是今后值得努力的方向。《音越红楼》是一次尝试,没有大踏步地甩开老观众,没有过度地去追求玄之又玄的舞台呈现,只是用音乐,用唱腔来吸引观众。

信息

文心烁烁——丰子恺、程十发艺术特展

近日,由上海中国画院特别策划的“文心烁烁——丰子恺、程十发艺术特展”作为建院60周年系列展之一,隆重开幕。此展以画院发展中重要历史时段入手,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画院的两位老院长——丰子恺与程十发先生,并以其艺术作品、文献资料和画院同时期史料为主要内容,旨在突显两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在特定历史时期为画院建设所做出的种种贡献,展示画院的学术积淀,回顾画院的光辉历程。

标签: 唱段 越剧 音乐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