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80分钟, 尽览“上海制造”的前世今生

点击:0时间:2022-10-31 20:11:24

阙政

大白兔奶糖、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英雄牌金笔、海鸥牌照相机、百雀羚面霜……提到这些改革开放之初风靡一时的产品,相信你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四个大字:上海制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中,一大批闻名遐迩的上海产品,进入了千万户中国普通家庭,为国人留下了难忘的集体记忆。

改革开放40年,“上海制造”一路走来,伴随着国家的变革、城市的变迁,也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这四个字不仅是市民优质消费品的代名词,更成了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这是怎样一段传奇般的历程呢?最近,上海纪实频道的大型纪录片《上海制造》正在火热拍摄之中,上海制造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且听纪录片用镜头来讲述。

把上海置于全国来考量

纪录片《上海制造》从今年4月中旬启动策划,进行了一个多月认真、详实的前期调研。摄制组走访专家、搜集资料、实地考察勘景,在5月底确定了三四十个案例——这部纪录片篇幅并不算太长,题量四集,每集45分钟,但恰恰要在这180分钟、短小精悍的篇幅里,回顾上海制造业的前世、今生、未来,难度可想而知。

纪录片不是论文或白皮书,不能只有干巴巴的数据或者机械的归类;好的纪录片要讲故事,而上海制造业的历史,其实就隐藏在一家家企业、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背后。

“驰名老品牌今安在?”这是摄制团队给自己的第一个问题。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一些老品牌曾经面临着不少困境,但依靠传承与创新,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上海制造》总导演张伟告诉《新民周刊》,“拿凤凰牌自行车来说,这是很传统的品牌,我们小时候熟知的‘三大件之一,但一度面临困境。如今企业的管理者是留英歸国的博士,他本可以去更高端的行业,却选择了自行车这样的传统行业;而这个‘夕阳产业也在他和团队的麾下做得风生水起——小黄车ofo都是凤凰牌自行车代工生产的,车身上还印有凤凰和ofo的双logo,保留了凤凰自己的特点。传统行业赶上了互联网出行的风口,这就是很好的创新。”

同样破旧迎新的还有知名品牌“百雀羚”,如今专攻年轻人市场的“小雀幸”——经历几十年还能焕发活力的企业,靠的都是不断创新、创新再创新——在富有前瞻眼光的企业家引领下,面对严峻的市场挑战,在传承优秀品牌基因和制作工艺的同时,摆脱计划经济思路,推动传统制造模式转型,从而给老品牌注入新内涵,使之焕发新活力。

“再比如说大白兔奶糖,邀请国际设计师进行包装设计,使得传统的品牌更具国际时尚的特点。又比如,周恩来总理命名的‘红双喜品牌,曾经以小球带动了大国外交,如今不断传承与创新,制造了‘世界上最圆的球,成为众多国际大赛的比赛用球。上海制造的‘中国标准享誉国内外。”

在张伟看来,进入新时代,“上海制造”不仅是保存在经典品牌里几代人的珍贵记忆,更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高科技创新与全方位升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互联网科技革命,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广泛应用,上海制造业正在向高端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进行着深刻的转型,既亮点纷呈,也面临种种挑战。”

所以,纪录片《上海制造》的四个分集《蜕变》《重器》《创智》《登攀》贯彻了这样一个逻辑:从古早到现在,从历史到未来,从细节到宏观。

如果说第一集《蜕变》是关于凤凰牌自行车、大白兔奶糖、红双喜乒乓球这些饱含温度的老品牌在新时代的再腾飞,那么第二集《重器》则是关于大型制造业,关于一件件“国之重器”——新一代科学家、工程师及技术能手们,正以其智慧、学识、技艺和雄心、毅力,承接着更为艰巨的国家重大任务。在一些领域,“上海制造”从过去只能遥望发达国家,已经逐渐发展到比肩世界强国,跻身世界一流。

在全球制造业格局进行重塑的今天,Made in China正奋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而Made in Shanghai也将持续登攀,打造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集群高地,力争成为新时代高质量、高品质的代名词。在第三集《创智》和第四集《登攀》里,我们将见到“上海制造”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十制造业”,构建全新制造生态系统;还将见到上海从人才到制度到国际链接,从各个层面打造有利环境,通过软实力的发展,提升上海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这部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并非就事论事,只立足上海讲上海,而是把上海制造放到长三角一体化,放到全国制造、全球制造的背景下,通过标志性的品牌故事、生动鲜活的人物经历,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制造波澜壮阔的行进历程,展现‘上海制造如何适应城市发展与时代需求,不断突破困境和瓶颈,在中国视角、全球竞争格局下的探索、传承与创新。”张伟表示,“历史上,‘上海制造就是中国制造的一个代表,到现在,‘上海制造其实还对整个中国的制造起到高端引领作用。”

上海制造影响世界

其实“上海制造”不仅立足全国,更在走向世界。上海制造对于全球的影响,纪录片《上海制造》在前三集中都有所点到,在第四集更会着重体现。

“事实上,上海制造对于全球的影响也的确是穿插在很多企业中的,几乎每一集都有。而第四集会用更多的篇幅来抒写。”张伟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蝴蝶牌缝纫机,从前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台,但是时至今日谁家还自己买布料做衣服呢?民用缝纫机的衰退是必然趋势。那么蝴蝶牌缝纫机是怎么做的呢?它已经转型做工业缝纫机了,不仅自己转型,还收购了4家面临破产的德国缝纫机企业——我们都知道德国制造业是世界领先的,但是我们的企业不但收购了它,还盘活了它,让全球的工业缝纫机行业都得到了发展,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上海制造、中国制造影响世界的故事——老品牌的创新不仅是过去做缝纫机,现在还做,而且做得更好——把产业链打通了,进行了产业链的创新,解决了世界难题。”

“再比如说《重器》一集里的‘北斗导航,如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所谓的国之重器首先是大飞机、LNG船、航天卫星这些,更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制造,能代表一个国家的高端制造水平。”

的确,《重器》一集中无论是大飞机、运载火箭、北斗导航,还是振华港机、LNG船,都展现了制造者们在重压之下,如何创新突破、攻艰克难的幕后故事和敬业专注、精益雕琢的匠人精神;展现出各类重器生产过程中世界顶尖的科技含量、精湛高超的技艺之美,以及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迎来的新变化、新机遇、新突破。

而到了第三集《创智》,更是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人脸识别,乃至半导体、芯片等关系国际地位的新兴产业,反映传统“上海制造”迈向融合创智、建设世界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的努力。

“其实我们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全球化竞争中被其他国家‘卡脖子的问题……我们希望在展现创新实力的同时,也引起大家的思考。”据悉,纪录片不仅有多家企业的实景拍摄,还将穿插制造业一线的企业家、产业家、科学家们的思考,“重新认识上海制造经过40年发展,到底该走向何方,如何布局,怎样发力。让故事本身给未来以启发。”

品质永远第一位

如今,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对“上海制造”而言,既要继承发扬老品牌,也要做大做强新品牌,努力发展高端制造。

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张伟和他的团队也对“上海制造”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普通消费者都是通过生活消费品来理解制造业的;而改革开放40年带来最明显的改变,就是让面向消费者衣食住行的‘上海制造,走向更高端,关系到国计民生。比如说航天、核电,这些都是伴随国家近40年的高速发展而起步、腾飞的领域;还有新兴产业,这也是以前不具有的,是随着时代发展,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才有的崭新布局。”

在张伟看来,未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将结合得更加紧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在洋山港就会出现‘无人码头;又比如城市里的停车难问题,可以利用智能停车场,让人工智能‘代客泊车,这看起来是小事,背后却是人工智能对传统制造业的改变,对城市管理的推动,对资源有效利用的支撑。”

有人说,上海是一座缺少互联网基因的城市。但团队调研了许多互联网企业之后,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在《创智》一集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占了比较大的比重,但并不是全部。消费者最熟悉的互联网企业是BAT,今天我们看BAT,在全球影响力很强大,但是我们国家依然可能因为一个小芯片,就卡在那里——BAT的背后,其实还有无数基础科学、产业科学企业的存在。最近马化腾在演讲中也提到:大家都说BAT,其实真正关系到国家发展、国际竞争的是基础科学。如果我们把整个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看作是一台电脑的话,那么BAT是顯示屏,是消费者能直接接触到、感知到的。而以“芯片”等为代表的基础科学才是产业里的CPU,是中央处理器,而上海在这些方面正有所布局。”

不仅是《创智》,事实上,每一集《上海制造》中都会出现名企、名品、名家,而在第四集《登攀》中,还会出现“名园”。名企之中,还有不少正处于高速增长的“独角兽”企业和在细分、垂直行业中独领风骚的“隐形冠军”——在上海,已经诞生了29家独角兽企业和469家隐形冠军企业。

“‘独角兽的概念来自硅谷,指的是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而‘隐形冠军则是小而美的企业,它们往往能在一个细分领域做到行业最优。”张伟告诉《新民周刊》,“名园指的是上海的一批园区平台,比如张江、漕河泾、临港、长阳创谷……因为‘上海制造不单单是产品、人才、品牌、产业,还在于上海建立了良好的机制、平台、环境,推动制造业的发展。通过对名园的梳理,我们将探讨‘上海制造登攀升级所需的环境土壤与制度建设,展望‘上海制造未来如何聚集优秀国际人才、掌控核心技术、占据价值链高端、引领业态模式创新,在中国制造乃至全球制造的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

遥想改革开放之初,提到“上海制造”,就等于是“优质品”的代名词。在张伟看来,这一点至今未变——“发展到今日,无论是老品牌的创新,还是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品质两个字,这是第一位的。品牌,说白了,就是很多消费者持之以恒使用产生的口碑,今天我们依然会特别强调匠心,强调匠人精神,因为再大的机器,都是由无数个小的零部件组成的,每一个零部件也是离不开品质的,所有的革新,都和匠心有关。”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