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949:中共接管上海的经济治理

点击:0时间:2022-11-05 04:00:37

杜艳华

1949年解放初期,一位西方记者预言:“这个国家太大了,又穷又乱,不会被一个集团统治太久,不管他是天使、猴子,还是共产党人。”对这个预言,在上海解放几个月后,中国共产党人就以其超乎寻常的声音说了“不”,并预示了这个预言的破产。

1949年5月,上海的解放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执政舞台。但其执政环境十分恶劣,稍有闪失就可能失去上海。当时的上海,天上有国民党飞机接连的轰炸,地上是帝国主义畸形统治的“十里洋场”,再加之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战争的蹂躏,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物资严重匮乏,社会极其混乱,人民苦不堪言。尤为严峻的是经济形势。由于国民党政府在败逃前的大规模掠夺和劫运,“刚解放时,全市煤的存量只够用一个星期,棉花和粮食的存量不足维持一个月的消费。全市13647家私营工厂中,开工户数只占总数的1/4。相对景气的棉纺织业,每星期也只能开工三个昼夜”。而且从6月起,蒋介石又实行海上封锁,导致各国商船开往上海的航道被切断。在此严峻的形势下,一些不法资本家和投机势力还乘中国共产党立足未稳之机, 以银元扰乱金融市场,企图通过金融非法活动把人民币挤出上海,搞垮人民政权。当其金融投机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投机资本不甘心失败,很快转向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利用物资匮乏的机会,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先后掀起了三次大幅度的物价上涨风。“从7月底到10月中旬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上海物价平均指数上涨了1.5倍”。有的不法资本家甚至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就能置上海于死地”。

对于经过长期革命战争考验的中国共产党而言,通过战争消灭敌人一支军队算不上是重大考验,但是,要管好上海这样一个环境十分复杂,政治、经济、社会各种风险和危险交织的大城市,在上海站稳脚跟并巩固执政地位,仅靠过去打仗的本领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执政党拿出真本事和大智慧来。

预知经济困难,及时制定周密对策

早在上海解放前,中共中央就对上海的经济情况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1949年3月底至4月, 中共中央多次邀请已在北平的上海知名人士陈叔通、黄炎培、章乃器等进行座谈,了解上海的情况,征求他们对接管上海的意见。同时,毛泽东、周恩来专门听取了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刘晓对上海情况的汇报,经过调查研究,已充分把握了上海的经济状况,预料到在接管上海过程中将遇到的各种经济困难,毛泽东明确地说: “我们进上海是中国革命过一难关, 它带有全党全世界性质。”正因有了这种预知,并做了打硬仗的各种准备,才有后来的处变不惊。

中央不仅对未来的形势和困难有清醒的预测,还根据对上海经济困难情况的把握,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总揽全局的指示。早在1948年底1949年初, 中共中央就在总结北平、天津、沈阳等大城市接管经验的基础上, 发出一系列关于在新解放城市实行军事管制和社会治理的具体指示;1949年3 月,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提出了具体的方针和任务;4月1日,中共中央又在《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草案)》中,就人民解放军入城后所实施的各方面政策,以及部队的作风、纪律、奖罚制度等都做了明确规定;4月25日, 《中央对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指示草案的批示》中又详尽规定了进入江南城市后实行军事管制的任务, 接管城市的方针, 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方法、原则等。4月27日,军委又发出了做好接收上海准备工作的指示。

不仅如此,为顺利接管上海和应对上海的经济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制定和实施了周密的计划:首先组建了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华东局,内定华东局第二书记饶漱石为上海市市委书记,

华东局第三书记陈毅为上海市市长, 负责领导接管上海的各项准备工作。5月11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华北局会见刚从香港赶到北平的潘汉年、许涤新、夏衍,对他们参与接管上海的工作做出具体安排,指出中央已决定潘担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分管政法、统战工作,许协助曾山接管财经部门,夏担任市委常委兼文化局局长”。二是为接管上海组织丹阳集训。在丹阳,陈毅阅读了所有有关上海的年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概况,包括缴获的、地下党调查的、上海来人报告的,汇成关于上海的两百多种小册子,在详细了解上海情况的基础上,对于接收上海可能遇到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做了细致的思考和安排。这样,通过丹阳集训,完成了接管上海的全部准备工作。三是根据中央的精神,华东财委为解放上海后的经济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在安徽怀远召开有山东、苏北、皖北地区领导干部和即将渡江到皖南、苏南、上海、浙江、赣东北、福建参加接管的领导干部会议,具体部署包括收购、调运粮食、煤炭和其他物资到上海的各项重要任务;安排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在徐州存贮大批银元,准备在上海解放后随时调运上海,支持上海打击银元投机;以傅秋涛为司令员的华东支前司令部,在苏皖沿江码头,存贮粮食、煤炭,除保证南下部队需用外,随时调运上海,保证上海市场供应;要求各地方、各部队在上海解放后,不要随便到上海采购大批物资,如确有需要,应通过军管会贸易处,并随带粮、棉及其他土特产品以物易物;在丹阳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财政经济接管委员会,并配备了干部。”正是有了这些准备,才使中共在后来能够做到有步骤、有重点、有秩序地回击不法资本家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各种进攻,取得经济领域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重大胜利,为中共在上海巩固执政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8年底,上海街头挤兑黄金的情景

解放后,为了稳定物价,上海市军管会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并在全市发行纸币。随后,军管会又颁布了使用人民币和限期收兑金圆券的命令。但是,由于不少市民长期饱受通货膨胀之苦,不信任纸币, 拿到人民币就马上消费, 银元仍然是市场上的主要硬通货。此时,潜伏在金融机构和工商界里的国民党特务和一些投机商又暗中操纵市场, 制造混乱, 突出的是号称远东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上证所”,在国民党特务的操纵下,打着经营证券的幌子,非法从事金银、外币的投机活动。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大量假币投放市场, 企图阻挠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银元的投机活动造成了物价的剧烈波动, 从而导致大米、棉花、食油等生活必需品价格急剧上升。在此期间,一些不法资本家又囤积居奇,使物价上涨,雪上加霜。上海的经济处于极其危险的情况中,控制不好,人民币就会被挤出上海, 导致政权的不稳。对此,华东局及时召开会议,立即制定了相应的对策:陈毅发表市长谈话,警告扰乱市场的投机商人悬崖勒马, 洗手上岸。但当银元投机活动依然猖獗之时,“上海市军管会曾采取断然措施,查封金融投机的大本营

上海证券大楼,沉重地打击了破坏金融的非法活动,取得‘银元之战的胜利,使人民币得以比较顺利地进入市场流通”。1949年6月11日,政府公布了《华东区金银管理暂行办法》,重申禁止金银计价使用、流通和私下买卖,并规定了处罚原则。这一系列举措,解决了上海长期以来无法解决的金融投机活动,使人民币在上海站稳了脚跟,这也对全国的金融形势起到了重要的稳定作用。

运用经济规律,综合治理

在接管上海过程中,中共所打的那场平抑物价的“歼灭战”取得胜利后,毛泽东对于陈云在这一战役中的表现用一个“能”字加以评价,这个“能”字不仅包含了陈云的领导才能和政策水平,更体现了他把握经济规律的能力。当时上海总体上贯彻执行中央的“三统三平”政策,这一政策也是陈云经济思想的体现。“三统”,就是实行统一管理财政收支、统一管理物资、统一管理信贷收支和货币发行的原则。“三平”就是财政收支平衡、市场商品供求平衡、信贷收支平衡以及三者之间的协调。依据陈云在上海财经会议上提出的具体的方针策略,在贯彻“三统三平”政策的过程中,主要是重视利用价格手段来调节生产和市场,在管控市场价格上,重点抓住粮食问题。陈云指出,“人心乱不乱,在城市中心是粮食”,其具体措施是:以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调运大批粮食、面纱等物资进入上海,并要求国营商业组织粮、煤、布、油货源,确保商品充足供应;同时,实行配售制度,保证市民基本需要;规定米、面、油交易市场最高议价制度;还尽力恢复和发展交通,加强城乡交流,活跃市场,打击投机商:“十一月二十五日,在物价上涨最猛的那天,各大城市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一起动手,双管齐下,一方面敞开抛售紧俏物资,使暴涨的物价迅速下跌;另一方面收紧银根,征收税款。这样一来,投机商资金周转失灵,囤积物资贬值,两头失踏,分封破产。”

对这场经济领域的风险,中共除了全力控制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外,还配合以军事、政治、行政、心理的手段:第一,对于国民党的空中轰炸予以坚决回击,彻底灭掉其进攻的气焰。第二,加强对社会混乱局面的治理。通过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充分发挥人民在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中的作用。1949年8月7日,毛泽东在收到华东局关于上海市人民政府3日至5日召开各界代表会议的情况报告后,指出:“你们已召开上海各界代表会议,甚好。此种会议有很大用,可以依靠它去联系群众,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同时,中共还以组建工会、成立居民委员会等途径,将社会各界群众紧密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强大的政治合力,从而保持政治系统及其运行的有序性、可控性。第三,针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物价上涨造成的困难,同时实施多种措施,如,协助工商业复工复业,度过难关;缺资金的给贷款,缺原料的贷原料;开展整编节约运动,大力减少开支;党员干部自己先紧缩,带头来克服困难;发挥工人阶级积极性创造性,节约原料,试用代用品;通过以工代赈,发救济米等方式,妥善解决因经济萎缩造成的10万失业工人的生活。另外,为解决国民党统治时期各种机构留下的大量多余人员,以及解决难民问题,遵照中共中央1949年9月2日发出的关于《必须维持上海,统筹全局》的指示精神统筹兼顾:不轻议裁员,坚持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匀吃;着重整理税收,以增加收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对迁移的工厂、学校、难民做出恰当安排,等等。这些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得到了各方的拥护,保证了政治安定,稳定了上海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从而实现了对上海的顺利接管。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中央要求“上海解放以后,上海的共产党员、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就是团结一致,与进步的产业界和一切爱国民主人士通力合作,克服困难,恢复生产,恢复城乡联系和内外贸易,并与反动势力的残余作继续斗争而取得胜利”。当时,中共充分认识到要治理好上海,当务之急是稳定人心。而要稳定人心,必须把平抑物价、恢复社会秩序、发展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1949年上海解放时街景

为了调动各方力量,中共努力团结各方人士共同治理上海,特别是加强了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关系。早在七届二中全会后不久,毛泽东就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被称为“四面八方”的重要经济政策,即“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他说,“目前的侧重点,不在于限制而在于联合自由资产阶级。那种怕和资本家来往的思想是不对的。如果劳资双方不是两利而是一利,那就是不利。……四个方面的关系中,公私关系、劳资关系是最基本的” 。上海在接管和治理过程中,坚决贯彻了中央的这一精神,在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上,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陈毅市长亲自与产业界人士交朋友,荣毅仁等许多有名的资本家都曾受到陈毅市长的邀请,参加“产业界人士座谈会”等。陈毅明确向民族资本家阐明我们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政策。为了尽快恢复生产,政府还千方百计地帮助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上的困难。正是因为这些政策的实施,民族资本家看到了出路和希望,从而才有陈毅欢迎“味精大王”吴蕴初回国,以及周恩来接见“煤炭大王”刘鸿生的历史故事。统一战线在上海解放初期的经济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中共能够顺利接管上海的一个重要原因。(编辑 王 雪)

(作者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