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要素、动因与策略

点击:0时间:2022-11-21 04:44:32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共鸣主要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更好地转化为民间的价值共识,并能获得民间的积极响应,以强化其在民间的影响力与感染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可从民间“共鸣频率”、民间传递载体、民间共鸣场和民间共鸣反馈这些核心要素入手加以分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的生成动因,则可从推动论、需要论以及实践论等维度进行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的实践是个系统工程,通过探索切实有效的实现策略,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到民间落地生根,赢得更为广泛的共鸣。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推动论;实践论;语言体系

[中图分类号]D64[KG*2]

[文献标识码]A[KG*2]

[文章编号]1007-8487(2017)03-00026-08

[收稿日期]2016-11-20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共鸣机制研究”(14YJC7100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4M561684)。

[作者简介]陈昌兴(1981-),男,浙江玉环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在站研究人员,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的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在天边,而在你我的生活之中,需要到民间“落地生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民间,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价值追求与社会实践,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越发凸显。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要“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要“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2]。这就更为明确地回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更好地到民间“落地生根”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找准与民间思想的共鸣点,充分挖掘与民间思想的最佳结合点,才能更好地在广大民众中产生共鸣效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的核心要素

共鸣原为物理学的术语,是指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共鸣对应的英文单词是resonance,拉丁词源是resonare,意为产生回响(resoun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共鸣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间思想成功对接,有效转化为民间的价值共识,引起了民间的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是一个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可从以下核心要素入手对其加以解析。

(一)民间“共鸣频率”

物理学上认为,物体都有其固有的频率,同频才会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输入民间,并要引起民间的有效共鸣,首先就需要把握民间共鸣的“固有频率”,充分挖掘民间思想的“兴趣点”,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间思想的最佳结合点所在。民间传承下来的各种美德,基层民众各种潜在的向善之心,以及什么事物最易引起普通民众心灵深处的震撼与共鸣,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民间,去发现,去挖掘。要了解这些就需要善于捕捉民间热点话题,认真研究与民众有利益交汇的、普遍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与社会动向,倾听他们的意愿与要求。从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小到民众的柴米油盐与冷暖安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要善于摸准民间的“固有频率”,戳中民间思想的共鸣点与兴奋处,便能引起民间的有效共鸣。

(二)民间传递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效应的实现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传递载体建设。这就如同两个音叉的共振需要由空气作为载体来传递能量一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通过一定的介质作为载体才能向民间传递,将其输入到普通民众之中,实现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化。这就需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传递载体。例如,近来,在我国民间出现了“最美教师”、“最美爸爸”、“最美司机”等一大批“最美人物”,他们是民间平凡人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虽然他们都是来自民间的“小人物”,但他们用自己的言行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个个 “最美人物”便是增强民众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认同十分有效的民间载体,由于其来自民间,又更易被周边的民众所认同、所模仿。只有积极融入民间元素,充分发挥和挖掘民间这些有效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为有效地向民间传递,进而产生更大的共鸣效应。

(三)民间共鸣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的共鸣场下,才能更好地引起民众的有效共鸣。例如,在革命博物馆或烈士纪念馆,通过现场丰富的图片资料与实物遗址,能给广大群众带来更为强烈的视听觉冲击,更能从心理与情感上引发人们的爱国主义共鸣,也能更好地激励大家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懈奋斗。再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艺活动中,现场热烈的气氛与雷鸣般的掌声有助于更好地激发民众的情感共鸣。总之,创设好的民间共鸣场,更好地利用周边的场景、声响等,能更好地将民众带入事件“现场”,激起他们的共鸣。

(四)民间共鸣反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的实现并非总能简单地一蹴而就,往往需要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反复纠偏,再不斷尝试。要积极地深入民间,去了解和评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找到了民间的共鸣点,以及共鸣效果如何。如果未有效引起共鸣,还需具体分析造成障碍或隔阂的原因所在,看看是因文化程度、文化背景等影响造成的难以理解或无意误解,或是由于特定利益诉求而造成的有意曲解,还是受民众固有的意见、经验及态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都需要对反馈回的信息进行细致分析。同时,还要在对反馈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寻找相应的控制策略。例如,如果与民众原有的意见、经验方面存在一些冲突,则可以通过先传递符合其原有经验并乐于接受的价值观念,搭建起相互沟通的连接点,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消解防范心理,产生一种“自己人”的效应,在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后,再逐渐增加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起民间有效共鸣,需要耐心与坚持,及时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优化与调整,使民间能与之同频共鸣,最终实现“落地生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的生成动因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共鸣,可以从推动论、需要论以及实践论几个维度对其生成动因进行解读,以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的生成逻辑,更好地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何以生成这一问题。

(一)推动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共鸣离不开“顶层设计”和“顶层推动”。从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出要“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都可以看到党和政府在这方面的“自上而下”的“顶层推动”作用和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同时,高层和政府机构通过协调和发动其所掌握的报刊、电视台以及通讯社等宣传机器,进行广泛宣传和引导教育,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输入到普通民众之中,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从而有效增进社会共识,激起广泛的社会共鸣。

在“顶层推动”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共鸣也离不开“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民众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广泛的接受者,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推动者与实践者。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微博、、QQ等形成的民间舆论场逐渐成为民众意见的汇聚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通过网络宣传方式方法创新,打造“红色大V”、设立民间道德模范事迹网络发布厅等,能使这些草根力量与“平民舞台”成为传播、实践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也能有效打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传递的通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在人民群众中彰显出亲和力与影响力。民间组织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其提供的养老、社区建设、医疗保障等服务之中,能有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渗透力,使民众在享受其提供的多样化服务的同时,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

(二)需要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民群众共同需要的最大公约数,反映了民众共同的价值需求与利益诉求,是先进政党的自觉倡导与民众共同价值期盼的有机结合,在民间形成了浓厚的氛围,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上对国强民富的期盼和要求,也代表着民众对建成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向往和追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列强侵略与欺侮的屈辱史,更加激发了中国人民对国强民富的热切渴望与不懈追求;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华儿女追求国强民富的百年夙愿,契合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良好期盼,是民众共同利益与愿望的集中体现,因而能在民间引起广泛共鸣,赢得民众的普遍认同。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反映了人民群众物质上的需要,还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精神富足”的追求及构建美好崇高的精神家园的需要。人不只寻求感官需要的满足,还需要道德上的坚守,需要自身精神价值的展现与精神家园的慰藉。物质生活富足而精神生活贫困,并不能使一个人真正感到幸福,只有物质上和精神上实现“双富有”,才会真正引起强烈的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众最普遍价值需求的反映,代表了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中的关键要素和全社会共同的精神坐标,可以有效激发和放大民众内心深处的向善之心,引导民众进行崇高的精神追求,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符合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文化心理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崇尚“和睦”“和谐”,讲求“以和为贵”,也赋予了中华儿女爱国、爱家,重信守诺以及崇尚正义等道德品质,这些价值理念深藏于中华儿女的内心之中,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言行。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3],其一经提出,便有助于唤醒埋藏于民众内心的价值共识,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引发广泛共鸣。

(三)实践论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每个时代的价值观都有其生成的实践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空中楼阁,是与我们这个民族正在进行的改革创新实践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价值准则。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只有接地气,积极寻找与民众生活实践的有效对接,才易于被民众所理解、所接受,人们才能感受到其与自身的休戚相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起民间有效共鸣,不仅是因为其源于实践,与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创造实践密切结合,还在于其能够指导实践,是对实践中的价值挑战与亟需解决的时代问题的积极回应。在社会转型和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不少人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道德底线丧失以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紧迫性问题在当前更为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众应该做到而且能够做到的實实在在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准则,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很强的实践性。面对当今世界各种价值观激烈交锋的新态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及时提出,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民众的思想与行为提供了具体的价值导向,能有效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只有积极回应民众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切中群众的关注点,解答民众价值观上存在的迷茫与困惑,才能更具吸引力,才会赢得民间积极响应。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的实现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的实践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关注民众的内在情感,又涉及外部环境支持系统的构建;既要总结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民间共识的普适手段,又要积极探寻契合地方文化特色、符合群体个性化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以更好实现在尊重差异中形成共鸣。

(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间话语体系的有效转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民间获得普遍认同,形成广泛共鸣,必须要拉近與民众的距离。需要通过“接地气”的民间话语,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的亲近感和吸引力,将其有效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知识”,让民众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是他们遥不可及的“高大上”的理论体系,而是可学、易辨的。可以通过新说民间故事、整理歌谣俚语、运用公益广告等表达方式和宣传载体,把深奥的思想转化为妇孺皆知的“民间知识”,渗透到老百姓的思想、血液之中,进而自然外化于行。要创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话语体系,可以用民众身边的案例、日常化的语言深入浅出、引发共鸣,也可用随和的语气、聊天式的对话循序渐进、触及心灵,还可古为今用、以史为据旁征博引、以理服人。通过平民化的表达,善于运用民众听得懂、愿意听的“大白话”、“大实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更易于被广大民众所感知、所接受,才能让民众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自身价值需求与利益诉求的结合点,从而有助于唤起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可与强烈追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转化为民众的群体意识和价值共识。

(二)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众的情感交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4](P255)要促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共鸣,就需要积极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通民众的情感交集,从人们相关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等出发,充分挖掘和把握民众的“情感储备”,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容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要从一个人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出发,寻找共鸣点。“经历过新旧社会对比的人,容易从生活体验和朴素感情上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历革命战争洗礼的人,容易从实践经验和革命意志上认同马克思主义……”[5](P474)人们对一些事或物积累了相关的心灵感悟和人生经历,以这些相通的经验为基础,则更易促发他们的共鸣。要从一个人的知识背景出发,寻找情感共鸣。有较好文学素养的人能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情怀;而有丰富宋朝历史知识储备的人对范仲淹、文天祥等人的爱国爱民事迹则更为了解,并被他们的言行所感动。要从我国民众共有的精神文化记忆出发,寻找情感共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民众共有的精神财富,蕴藏着每个中国人都无法割舍的共同历史记忆,要善于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微情妙旨,更好地唤醒民众共同的情感记忆和内在的精神文化基因,强化民众对于祖国、对于自然生灵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内在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共鸣不仅需要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而且必须要在心灵碰撞和情感驱动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情理交融中,才能有效引发广泛共鸣,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成为民众心灵的罗盘。

(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众生活实践的有效对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课题,既需要理论上的建构,也需要将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社会生活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干瘪的词汇和抽象的概念,要从民众日常生活的细小之处着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民众的言谈举止中,融入到民众的艺术欣赏、娱乐感受与消费意识之中,在潜移默化中促发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共鸣。要关注不同群体生活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焦点话题。就诚信而言,对于大学生群体主要有遵守考试纪律不舞弊以及按时还助学贷款等问题,对于科研工作者则会关注坚守学术诚信问题,而对于企业经营者,则涉及守法经营、诚信立业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群体日常生活中的这些关注点、兴趣点有机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针对性与亲和力,也更能赢得民众的关注与认同。要用普通民众生活中涌现的散发泥土芳香的感人事迹、民众身边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先进典范,来感染民众,影响民众,引导民众自觉用身边的力量来推动自身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只有与民众的生活实践有效对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民众的生活细节之中,反映在民众的思想与日常行为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找到与民间思想的最佳共鸣点,才能更好地在民间产生共鸣效应。

(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地方特色文化的巧妙结合

地方特色文化是民众身边的文化,体现了当地民众特有的精神气质,深入挖掘优质地方文化中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积极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地优质文化基因巧妙结合,能更好地缩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地民众的距离,有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可以通过培养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淳风良俗、借助地方戏曲、建设先贤纪念馆等途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具体化、本土化的阐述与说明。可以通过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礼堂,来有效唤起民众对地方的人物故事、礼仪活动、美妙传说等美好的历史文化记忆,能将当地优秀历史文化更好地挖掘与体现出来,同时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呈现出来。丰富多彩的优秀地域文化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特定区域落地生根提供良好的历史文化土壤,有助于更好地在尊重地域差异中获得民众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价值共识。

(五)营造一个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的环境系统

人总是生活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共鸣是在特定的境况与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也会受之影响。要完善奖惩机制,强化舆论引导,对善行义举进行褒奖并大力宣传,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形成一个扶正祛邪、弘扬正能量的社会环境。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行能赢得民众的支持与赞扬,而人人维护社会正气、捍卫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又会鼓舞与感染更多的民众,激发更多对于崇德向善的共鸣。同时,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获取变得更为便捷,渠道也更加多元。而一个人或群体能接触到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则构成了一个信息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所传递的讯息不仅仅是消息或者知识,大部分还包含着价值和观念,会在无形中对一个人或群体的价值观念与行为选择产生巨大影响。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要积极承担起倡导与弘扬主流价值观的责任,多设置积极向上、富有趣味又生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类议题,多宣传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彩观点和生动事迹,多传递品位高雅、能较好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的传播力和感染力。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环境与校园环境的影响显得更为突出。可以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祖训中、依靠长辈的德行素养与言传身教等,把家庭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有效共鸣场。在学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每个角落。从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到校训校规,再到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能告诉生活于其中的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总之,社会、学校、家庭、大众传媒等各方只有共同努力,打造一个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的环境系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的影响力与感染力,吸引和激励更多的民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引起更为广泛的共鸣。

[HS2]参考文献:

[1][KG3mm]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2][KG3mm]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02).

[3][KG3mm]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02).

[4][KG3mm]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5][KG3mm]侯惠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郑百灵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