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建设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点击:0时间:2022-11-30 16:54:44

王平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重大。江苏亟须通过建设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整体强化面向产业的科技创新。

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背景

发展基础。一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内生动力不够强劲。2015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800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拥有研发人员70万人;专利申请总量在全国率先超过300万件。但是,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2.55%,即使苏南也只有2.8%,远低于北京的6%、上海的3.7%;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1%,远低于国际经验的5%~10%;全省国际PCT专利申请量不及华为或中兴一家企业。二是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88%。同时,传统产业仍占制造业六成份额,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仅占两成左右;工业增加值率22.3%,低于全国24.5%的平均水平,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对外技术依存度约为60%,高于全国50%的比例。三是载体平台逐步完善,成果转化相对滞后。国家高新区数量居全国第一,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布局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无锡微纳传感网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6家,占全国认定数的18.5%;技术市场工作体系网络覆盖全省,拥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5家。同时,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仍比较明显,知识产权市场转化率只有3%;去年实现技术交易总额达723.5亿元,与上海市大体相当,但技术交易额占GDP的比重仅为1.03%,远低于上海的2.83%。四是创新环境明显优化,服务体系还需健全。中关村“6+4”政策加快落实,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常熟全国县域科技体制改革等试点扎实推进;建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1800家左右;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全覆盖。同时,科技金融存在资金供需结构失衡、服务管理内容零散、市场体系建设缓慢等问题。2015年,全省创新投资管理资金规模超过2000亿元,而北京天使投资和VC/PE投资额高达5255亿元。

面临形势。一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均把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例如,美国硅谷地区借力斯坦福大学建立的开放式创新体系,中国台湾新竹地区由工研院衍生而成的区域创新体系等,均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甚至产业革命的主要源头。上海提出要推动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浙江提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布局,广东提出加快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未来,拥有较为完备的创新体系是避免产业发展空心化、参与并引领国际竞争的基本条件之一。二是国家发展战略对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以高效率的创新体系支撑高水平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建设高效协同国家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江苏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节点,必须充分认识到建好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三是“一中心”、“一基地”建设需要有健全的创新体系作为支撑。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一中心”、“一基地”的意见指出,要构建创新水平与国际同步、研发活动与国际融合、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既是对已有创新资源、创新成果的联通整合,也是融合放大科研、产业、资本等发展资源优势,促进全链式对接、提高“一中心”、“一基地”建设成效的关键支撑。

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分析

两个基本功能。一是创新产业化。体系内各主体分工更加明确,之间的连接通道也更为顺畅,能够将研发活动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为持续创新活动提供必要激励。二是产业科技化。健全的创新体系可以让企业较低的成本、较高的效率接触和应用到行业先进技术,促进产业融合裂变。

三个战略定位。一是开放创新的连接网。整合科教资源优势与开放水平高的优势,发挥体系中各个主体要素、功能要素、环境要素对促进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重要作用,编织开放创新能力提升的动力通道网络。二是提质增效的助推器。在夯实创新基础架构的基础上,提升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识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三是体系建设的排头兵。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框架内,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新路子、新方法,实现沿海外向型经济地区的创新突围。

目标原则。根据“一中心”、“一基地”建设规划,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创新水平与国际同步、研发活动与国际融合、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关键是处理好三个方面关系:一是技术创新与体制改革的协同。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分别对降低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具有重要作用,科技体制也需要不断加以完善以适应技术创新活动的需要。二是技术新体系与产业新体系的协同。一种新的技术和产品可能会创造出一个新的产业,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刺激技术创新的持续发生,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三是构筑创新高地与优化创新空间布局的协同。江苏产业同质化趋向比较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面面俱到”过多而“重点突破”不足。应注重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在引导各地做强优势产业的同时,促进省域发展均衡水平的不断提升。

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思路

紧扣四个环节。一是技术研发环节。技术研发是创新的基础,密集的技术研发行为对创新的持续发生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企业是技术研发与创新活动的主体,高校与科研机构通过与企业进行联合技术研发,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突破技术难关。二是应用孵化环节。应用孵化是新技术能否实现产业化、商品化的关键环节,在产业科技创新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实践中大多通过建设孵化器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成果推广环节。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归属,也是检验科技创新项目成败的标准。高校和科研机构需要与企业合作,让更懂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人来运用和推广这些科技成果。四是管理服务环节。管理服务的主体是政府,目的是以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为目标,功能是发挥政府在配置创新资源以及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市场环境。

做强三种力量。第一种是市场拉力。市场是决定创新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促进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拉力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无论是研发型企业、生产型企业或研工贸一体化企业,都天然地以追求利润为己任,想方设法通过市场来变现创意、创新、产品和服务的经济价值。二是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的个人追求。持续推出创新型研究成果、打造百年企业是大量专职研发人员和企业家的精神追求,这种信念支撑和引领着创新资源根据价值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动态配置。三是科技型产业发展规律。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营销模式,很多科技型企业已经摆脱了传统企业缓慢成长的发展模式,走上了指数型增长路径。第二种是行政推力。虽然不同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方式存在差异,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均对科技战略高度重视。一是对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基础性学科领域因创新难度大、产业化周期长,获得直接来自市场的关注和支持相对不足,政府性支持起到基础作用。二是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传统产业转型期经济、社会、政治问题交织影响,完全依靠市场难以解决,需要政府加以统筹和引导。三是对技术与产业融合的支持。技术与产业的对接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等障碍,交易成本十分巨大,需要政府以建立公共技术平台、产学研对接平台、企业信息库等方式降低社会成本。第三种是综合保障力。综合保障力的施加主体也是政府,但与行政推力不同的是其重点在于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是一种间接作用于产业科技创新却十分重要的力量。一是破除不合理的市场壁垒。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均在着力消除行业垄断、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以此激励创新,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二是保护和用好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因存在明显的外部性,无法完全依靠市场来完成交易,需要政府发挥调节、监管、管理和服务职能。三是做强金融和人才支撑。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直补、拓展银行产品创新空间、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等方式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题,政府实施的相关人才战略也具有引领性和公益性。

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健全市场导向的技术研发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资源的作用。一是加大创新型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落实激励创新的相关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推动优惠政策适当向创新型企业倾斜,强化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及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二是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在骨干企业的布局建设,支持企业研发机构提升创新能力。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提高带动和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各地应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强一到两个产业的创新中心。三是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产学研项目,从课题立项到研发过程及最终鉴定,应多征求和听取相关企业技术专家的意见,减少“学术思维”,重点扶植能够转化的、应用性科研课题的立项。鼓励高校与有能力的企业携手组建股份制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企业之间、同行或者跨行业之间开展项目合作,形成产业创新联盟。

构建开放高端的知识创新体系。拓展与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大力汇聚海内外优质创新资源,把江苏打造成产业科技创新知识的源泉之一。一是对接全球科技资源。把开放创新作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内容,提高“引进来”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推动企业“走出去”用好各类创新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注重借鉴各国经验,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效益。二是建好重大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加大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力度,加强评价考核,发挥好“合同科研”模式的作用。加强技术研发平台与高校院所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重大项目合作、科技领军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让等方式,提高研发资源利用成效。三是汇聚高端创新人才。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政策,把人才家底转化成现实的创新优势,加快形成人才引领的优势特色,强化人才的核心支撑作用。

建立便捷高效的成果转化体系。树立品牌意识,重点打造一批骨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一是整合优化科技服务资源。分类支持技术产权交易、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项目咨询、专利资产评估、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服务机构,打造科技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推进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科技服务行业规范管理。二是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更好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等高层次服务机构在知识产权鉴定、评估、交易、维权等方面的作用,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化服务平台,探索建设网上知识产权市场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市场网络。推动技术标准战略和专利战略相互融合,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三是加速孵化器和产业联盟建设。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培育、加速中小创新型企业成长的作用,提高孵化器聚焦程度。加强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各个区域创新的协同,建立健全新型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推动分散式创新向系统性创新转变。

打造融合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推进科技型企业成长过程融资全覆盖,实现从种子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全方位服务,切实发挥科技金融对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创新驱动的催化作用。一是发展创业投资,加大种子期企业定向支持力度。用市场化的办法引导各支母基金重点支持种子期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引路、催化、放大功能和组合投资优势,形成母基金联合社会资本投资的层级体系。二是实施联动创新,满足成长期企业融资增长需求。鼓励银行创新债券融资模式,积极开展以股权投资为基础的“创投+担保+信贷”融资。推动银行与信托、担保、再担保和保险公司等的合作,通过运用集合信托计划,增强科技型企业资产流动性。三是完善资本市场,加快成熟期企业上市融资步伐。鼓励并推动成长势头较好的科技型企业进军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和推广上海在科技金融创新方面的新做法,构筑承接技术、产业和资本外溢的复合型通道。四是整合优势资源,提升科技型企业综合发展效能。通过数据抓取、功能增设、联动更新等方式,整合现有企业征信系统、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和人民银行企业信贷信息系统等功能,在此基础上建设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帮助金融机构降低风险识别成本。抓紧与阿里巴巴、京东和平安三家具有互联网股权众筹试点资质的平台对接,探索开展股权众筹融资服务试点。

完善现代规范的科技管理体系。创新不是政府管出来的,更多是市场放出来的。要尊重创新规律,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上来,最大限度减少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干预,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明导向。一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建立科技决策咨询和科技计划评估、监督体系以及专家系统,改革科技项目和科技经费管理,探索“事前资助”和“事后报销”结合的财政资金资助的操作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完善科技政策体系。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鼓励基层加大创新探索力度,不断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科技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抵扣政策。三是打造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科技宏观管理方法方式创新,增强公共科技创新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参与度,切实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建设以政府信用为表率、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积极营造现代信用文化。

〔本文系江苏省政策引导类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BR2016076)与中共江苏省委党校重大教学专项课题(2016XZDJX005)、校重点委托课题(2016XQNXM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高 莉

标签: 科技 体系 企业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