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久生:两登北大讲堂的农民工

点击:0时间:2022-12-03 06:45:53

完颜文豪

2017年9月2日,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内,1300多名光华管理学院的新生,好奇地盯着一位校友代表走向演讲台。这张红木演讲台,曾经接纳过许多大型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艺术界的大师以及多国政要。这一次,它迎来了一位农民工。52岁的黄久生,在演讲台前站定,有些变形的双手紧捏着讲稿。他那双至今仍留有老茧的手,曾握着镰刀收割过一垄垄水稻,搬过数不清的砖块,掰弯过各种型号的钢筋,触摸过人民大会堂里神圣的表决器,抚慰过孤寡老人的手。演讲开始了,黄久生用大白话串起自己的人生轨迹:工地上,他是建筑队长,带着工友建起一座座坚固的高楼;会堂里,他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和河南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敬老院内外,他是孤寡老人的儿子,为700多名老人养老送终;村子里,他是“主心骨”,为村里铺水泥路、通自来水,给乡亲们谋福祉……

吃百家飯长大的农村苦孩子

黄久生出生在河南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这里地处大别山区北部的山沟。在一个小山坡上,有3间60多年的土坯房,这3间空空荡荡的老屋,见证着黄久生苦涩的童年。

1971年农历腊月的一个大雪天,黄久生重病的母亲在这个老屋里撒手人寰,家里唯一的一条被子被剪成两块,一块放在母亲的棺材里,一块留着兄妹3人使用。母亲的离世,让这个穷苦的家庭变得更加支离破碎,刚满2岁的弟弟被过继到亲戚家,会点修锅补盆手艺的父亲,走村串巷维持生计,经常是半个多月赚不到钱,也回不了家。6岁的黄久生照顾着4岁的妹妹黄久芳,过起了孤儿般的苦日子。

“真可怜呐,那是个苦孩子。”88岁的老生产队长李德启说起过去的小邻居黄久生,激动得抬高了嗓门。但是,那段岁月,黄久生和妹妹还是感受到了农村里淳朴的温情。村里的大娘吕中秀,看到黄久生兄妹俩常常“吃了这顿没下顿”,冬天还穿着脚后跟烂了洞的布鞋,为黄久生兄妹纳鞋底、做衣服。黄久生到邻居家借米时,会怯生生地把小碗放在背后,有人问他吃过饭没有,他总是饿着肚子撒个谎说吃过了。堂嫂倪家荣和其他乡亲,知道这个小男孩的脾性,会给黄久生找些东西吃。

近些年,黄久生每次受邀到大学演讲,总是以“吃百家饭长大的农村娃”做开场白,“东家一碗稀米饭,西家一块窝窝头,这家一小碟咸菜,那家一条旧棉裤”。这就是黄久生的童年生活。

那时的黄久生,最敬佩本村的老党员黄传顺,“他就像全村人的主心骨,谁家有困难了都找他聊聊”。黄久生梦想着长大后,成为像老党员黄传顺一样的人:“能帮助村里人,大家有困难了找我谈心,这多好!”

有能力了就帮助别人。“善念”的种子,永远播在黄久生的心田。

从工地上一名运土的小工成长为项目部经理,他带队承建的工程项目两获鲁班奖

1983年,18岁的黄久生,告别高中校园和潢川老家,到郑州西郊的工地当了一名运土的小工。拉着运土车,不足100斤的瘦弱身体,经常被车把翘得老高。“使了吃奶的劲”搬砖头、提泥灰,干遍了所有杂活的黄久生,到了年底仍没有挣下多少钱,“不好意思回老家过年”。那一年的除夕夜,黄久生孤零零地留守在工地。

此后的工地岁月,不只会卖力气的黄久生做起“有心人”。为请教技术,他给老师傅洗衣服、端洗脚水;为摸清建筑施工的门道,他省吃俭用买来建筑专业书籍,工余时间一本本地“啃”。夜晚的工棚,多了一个秉烛读书的人。有一天,他干活太累,晚上看书时不知不觉睡着了。蜡烛点着了书本和枕头,头发烧焦了,才惊醒酣睡中的黄久生。就这样,凭着坚韧的毅力,黄久生系统地学完建筑专业全部函授课程,取得了平顶山工学院的大专文凭。凭着吃苦耐劳的韧劲和掌握的专业知识,黄久生从只会干力气活的小工,成长为“靠技术吃饭”的技术工,再到班长、队长,最后担任了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跟他一起干的潢川籍农民工,从最初的40多人,变成上千人、上万人。

从1986年开始,30年来,黄久生带领家乡累计12000多农民工,挥汗在一个个建筑工地。他们从贫穷的小山村出发,走上脱贫之路。

1998年,黄久生鼓足勇气向老家的双柳树镇党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对一个长年在外的农民工来说,入党并非易事。后经过组织全面考察,黄久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05年,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黄久生当上党支部书记。他深知农民工党员知识水平有限,要拧成“一股绳”不容易,就定期召集支部50多名党员在工地上过组织生活。到2017年,这个“工地上的党支部”,已经发展到90多名党员。

农民工经常遭遇讨薪难。黄久生四处奔走,帮助很多农民工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追回被拖欠的工钱。

“对工程有洁癖”的黄久生,只要看到一点瑕疵,他都要推倒重来。一次,他发现工友打的水泥柱子上有蜂窝面,虽然对工程质量影响不大,但还是让人砸掉重打。

多年来,黄久生带领“工地党支部”,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精益求精,质量第一,他带队承建的工程项目,两次获得国家最高建筑质量奖鲁班奖,60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级优质工程奖。

工作上较真的黄久生,生活中却“一点架子都没有”。在新郑建筑工地上的保安队长朱会忠眼里,黄久生穿得朴实,说话温和,从没大声训过人。他在食堂角落里吃饭,跟工地上的人没啥两样。每年,总有几个来自家乡或其他县市的孤寡、残疾老人,跑到工地上找活干,黄久生从不拒绝,他把这些出不了力气的老人安排在保安队。于是,工地上出现了一支高龄老人保安队。9人中,年龄最小的56岁,“每月给每人发3000元工资,实际上是在养着他们。”朱会忠说。

700多个孤寡老人的儿子

在黄久生的家乡双柳树镇,由他出资在镇上建起的敬老院里,10多个老人坐在一排二层楼房的门口,前面是两大块菜地和一个食堂。说到黄久生,这些七八十岁的孤寡老人,总是反复说着“大善人”这几个字。

老人排着队拉记者“参观”他们住的房间,打开一个约两米高的衣柜,抱出来一摞摞棉衣、羽绒服,“炫耀”着黄久生给他们买的新衣。对于没有多少生活物件的老人,这个衣柜更像是他们的藏宝箱,舍不得穿的新衣,被当成宝贝藏起来。70岁的黄本阁,打开床底柜的小门,掏出几双黄久生买来的新鞋子。

1996年春节前,为了让家乡的孤寡老人、五保户、特困户过个好年,打工“打出了名堂”的黄久生,拿出2万元,给老人们买了肉、米、油。此后,黄久生每年都会定期看望、照顾家乡的这些老人。他照顾的老人从开始几十人,变成现在的700多人。看望老人时,黄久生的采购单上除了肉、米、油,还写满了四季新衣、毛巾、被子、手纸、洗衣粉等一长串生活用品。

2008年,黄久生看到一些老人在家孤苦无依,他又出资在镇上建起了敬老院。73岁的蔡长贵觉得,黄久生“雖然不是亲儿子,但比亲儿子还亲”。黄久生担心老人们遇到难事联系不到他,就在给老人送油米时,把自己的手机号印在米袋子上。每当敬老院的老人过生日,黄久生经常驱车4个多小时给老人祝寿,有时候还跑到后厨做上几个拿手菜。

敬老院里,老红军刘传江,还记得在革命年代共产党员和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群众对我们好,我们把群众当亲人”。在老人的印象里,黄久生身上有着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对待老人和乡人,比亲人还亲”。

前几年,孤寡老人李鸿金患上了癌症,临终前只有一个心愿:“见不到久生,我闭不了眼。”从建筑工地匆忙赶回的黄久生,紧握着老人干瘦的手说:“您百年之后,我送您上山。”10多天后,李鸿金去世,黄久生穿上白孝布,扮演了亲儿子的角色,为老人料理后事。

在老家晏岗村甚至整个双柳树镇,谁家有过不去的坎,总会第一时间想到找黄久生帮忙,把他当成自己的“主心骨”。“我小时候,村里人和一些素不相识的人都帮助过我,我这辈子都想着怎么报答他们,怎么帮助更多的人。”知恩图报,黄久生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事。

上中学时,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的理想》。科学家、飞行员、工程师……同学们纷纷书写着美好又辉煌的未来。只有黄久生的理想,是长大能当一个货车司机:“多拉货,多挣钱,回报那些给我饭吃、给我衣穿的人。”

有诺必践。1986年春节前几天,黄久生到郑州建筑工地干活的第3年,终于攒下了3000元。他只留了几十块钱的路费,其余的钱全部买了香蕉、核桃、大枣,以及当时流行的“的确良”布,从县城租了辆手扶拖拉机,把东西拉回老家村子里。看着拿到礼物笑得合不拢嘴的乡亲们,黄久生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2017年9月2日,黄久生在北大讲堂讲完他的故事后,一名新生感慨地说:“人生第一笔3000元钱,许多人会留着,用来扩大再生产,而黄叔叔的选择是报答养育他的乡亲。最初的选择,成就了他精彩人生。向您这份大爱担当致敬!”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招收的第一个农民工学生,他说自己还是那个晏岗村出来的农村娃

2013年9月,北大的开学季,作为研究生新生代表,黄久生第一次登上百周年讲堂。

2011年,这位中建七局一公司的项目部经理,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萌生了去北大学管理的念头。然而,不懂英语,通不过招生入学考试,只有大专文凭,没法直接读研究生,黄久生的“北大梦”接连两年被击碎。第3年,时任光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冒大卫和副院长张志学,得知黄久生的人生经历后,决定对他破格录取。面试时,张志学提了一个“条件”,让黄久生把自己的故事讲给新生听。

入学后,课堂上艰深晦涩的理论,让黄久生觉得“很心累”。下课后,他一遍遍找老师,请教那些之前闻所未闻的术语。在导师张志学指导下,黄久生结合自己在建筑工地多年的经历,确定了硕士论文题目《激励理论在工程建设员工管理中的应用》。那些天,北大宽敞明亮的图书馆里,年过50的黄久生,坐在一群20来岁的年轻人中,一本接一本地“啃下”大部头专业书籍。

2015年5月3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30周年院庆庆典上,学院党委书记冒大卫在致辞中,特意提到黄久生这个建院以来招收的第一个农民工学生。黄久生被称作“有献身精神的社会栋梁”,他的名字与十多个学术新星、商界领袖、创业英雄、行业精英,一同出现在那篇讲稿中。

黄久生对社会的奉献,以晏岗村为原点,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在郑州的工地上,这个党支部书记最初只是帮老家的工友讨工钱,后来,四川、贵州、安徽等地的农民工纷纷找上门来。忙不开身,他不得不委托专业法律人士帮忙。一批律师、退休法官,成了“工地上党支部”的法律顾问团。这些年,黄久生和党支部“一班人”已经为5000多名农民工讨回工资3000多万元。站在北大百周年讲堂,他斩钉截铁地说道:“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对社会的担当、对家国的情怀,身家再多、财富再多,也不算成功。”

黄久生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2012年,黄久生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2017年10月,这位农民工党员又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出席党的十九大。

在黄久生的故乡晏岗村,他老家的那3间土坯房,经历60年风雨冲刷,已经成为危房。前些年,黄久生请人加固了墙体,在草房顶上加盖了一层红瓦片。他要用这个留存在早年记忆里的老屋,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不管有多少荣誉、有多大荣誉,我还是那个晏岗村出来的农民娃,还是那个叫黄久生的农民工,咱永远是名农民工党员。”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