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支书带领村民牛起来
朱琳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静静地笼罩着平甸沟村,宽阔平整的村庄路旁整齐地排列着几座正在建设的高标准牛棚,几头肉牛正在室外草场上悠闲地散步,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此时,村支书牛宝合还在育肥牛小区里忙碌着。
一方群众发“牛”财
90年代末,多伦县西干沟乡平甸沟村每户农民年人均收入才800元,是典型的贫困村。
2005年,牛宝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面对一个既无丰富自然资源又无区位优势的偏远小村,如何带领村民早日脱贫?听说全县制定出“养牛大县”的政策,牛宝合心动了。2006年,他几经考察,看到北京、三河等地的农民搞育肥牛致富,便率先购买8头当地改良的公牛进行试育肥,4个月后竟赚了4000元。他随即与村班子成员商议,带大家伙一起养牛。他们争取牛棚建设项目、小额贷款和项目资金,与外地客商和县内企业签订单……牛宝合忙乎起来。
自从牛宝合带头搞肉牛养殖以来,全村肉牛数是翻着跟头连年飙升,草场压力的加大使村民自家种植的饲草和庄稼桔杆满足不了饲养需求。一边是草场严重退化沙化和政策高压线的约束,一边是村民迫切要求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强烈愿望,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牛宝合陷入了困惑。通过考察,他决定带动农户种植优质牧草和青贮用于本村饲养肉牛,牛粪则用于农家肥增加农田肥质。2009年,他们成立了饲料加工厂,自己加工饲草料使每吨成本降低360元,当年年底300吨饲草料实现净利润10.8万元,除6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外,其余4.8万元按农户入股多少分了红。
功夫不负有心人。牛宝合成立了全县第一个育肥牛专业合作社,2014年,全村肉牛总头数发展到1700多头,每年育肥牛一项的纯利润就达到2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00元。
农业发展后劲“足”
牛宝合想,养殖业成为村里的主打产业后,地仍然得继续种。一次偶然的机会,牛宝合听到“有机农牧业”这个说法,经过上网查找资料和四处学习打听,他决定放手一试。
他借助河北承德“四海”啤酒集团在本县发展大麦种植产业的契机,率先与该集团签定订单,种植70亩大麦,当年挣了3万多元。
尝到甜头的牛宝合决定带着大家一起干,在他的带动和鼓励下,现在村里的大麦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300元。
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牛宝合意识到要想使农业得到长足发展,需要农业科技作支撑。2008年,他和村班子成员集体商议决定成立平甸沟村华纳农民机械专业合作社。2009年,他们以村民入股的形式投入资金280万元,购置大、小农机具40多套(台),每年通过机械化完成作业1.5万亩,覆盖周围3个行政村,会员人均增收2.4万元。去年,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国家农机示范社”,平甸沟村被盟农牧局列为“盟级机械化示范园区”。
富而思进以致“远”
10年来,平甸沟村经济发展由原来的只靠农业一条腿走路转变为畜牧业、农业两条腿齐行的格局。接下来,平甸沟村的发展路该怎么走?牛宝合充满信心地对笔者说:平甸沟村在未来的发展中,要重点打好“三张牌”:第一张牌是引进先进科技发展肉牛育肥业。第二张牌是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和提升平甸沟村的种植业。第三张牌是加快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在牛宝合家的书柜上,摆着他的奖状和奖杯,其中有优秀村干部、生态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全盟优秀共产党员、多伦县生态保护与建设先进工作者等。
向他提起这些,牛宝合总是一笑了之,他说:“产业结构要调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第三产业反哺农牧业,平甸沟村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作者单位:多伦县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胡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