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朱元璋的考题

点击:0时间:2022-12-22 13:27:27

于永军

《明史·杂俎》记,一天早朝,朱元璋给臣下出了一道考题:“天下何人最快乐?”群臣各抒己见,发言热烈。一位叫万钢的老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畏法度者最快乐。”朱元璋听了龙心大悦,当即给了个大点赞:“甚独!”

“畏法度者”即守法者。应当说,朱元璋的这道考题,用在当今崇尚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下,不失教化意义。守法,必不肯做违法乱纪之事,自然也就不必整天提心吊胆。当官的没有了这些心事,自然会活得坦荡、拥有自由,这的确是一种快乐。

然而,放在封建专制的家天下,这等解读并无实用价值。盖因皇权专制,朕意即是法,朕意大于法。所谓“畏法度”,本质上就是合朕意。合朕意,有官做有快乐;不合朕意,摘你乌纱要你性命。“法度”实际上是“朕”手里的一根橡皮筋——维护朕意抻得很长,约束朕意则缩得很短。因而,“法度”再精妙再严密,遭遇皇权也只能是银样蜡枪头,遑论公信力。

就说这朱家王朝吧。明代大才子、翰林大学士解缙,曾担任总编纂,领导三千多文人以三年时间完成了三亿七千多万字的《永乐大典》,并侍奉过三代皇上,即使没有功劳也有大大的苦劳,朱元璋曾亲口对解缙说:“朕与你义如君臣,恩犹父子,你对我有什么谏言应当言无不尽才是啊!”这解缙拿着棒槌当了针(真),傻呵呵地上了万言书,历数朱元璋政令多变,一发火就除根剪蔓滥杀,致小人趋媚、贤者远避、贪者得计、廉者受刑,吏部无贤否之分、刑部无枉直之判……并献上《太平十策》,结果惹得朱元璋老大不高兴,不久便将其罢了官。虽然八年后建文帝时解缙又出仕,朱棣夺了侄儿皇位迁都到北京,也得到重用,但最终无辜被下了大狱,47岁时被用酒灌醉,扒光衣服,拖到雪地里,活活冻死了。这哪有什么“守法度”可言?

比解缙更倒霉的,还有负责参修《大明日历》的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闲中今古录》记,朱元璋刚坐龙墩时,这徐教授为取悦龙颜上一《贺表》,内有这样几句亮点:“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字里行间,充盈着溢美吹捧之词。呈上后,美滋滋地期待着“沐浴皇恩”。焉知,这位曾经做过和尚,一度为“出身寒微”而苦恼过的洪武皇帝,阅后竟大发雷霆:“腐儒乃如是侮我耶?光者,僧也。以我尝从释也。光,则摩发之谓矣。则字近贼。罪坐不敬。”当即命人推出去斩了。可怜个徐教授,原本想唱唱赞歌,讨个欢喜,万没料到,竟因此掉了脑袋。或许,他至死也不明白到底犯了啥“法度”。

至于当初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一大帮老朋友,如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等等,几乎全被斩尽杀绝。他们所犯的所谓“法度”,说白了不过是“将来有可能”危及朱家天下的“欲加之罪”。這一条,正史无记载,野史却代有人传,说太子朱标曾进谏:“父皇您杀大臣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和气。”为了直观向皇储传递主旨,朱元璋将一根荆杖扔在地上让他去捡。面对长满刺的荆杖,朱标感觉很为难。老爸因势利导:“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打磨干净了,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所杀的人,都是将来有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福啊!”这里不难看出,朱元璋所谓的“畏法度者最快乐”考试,不过是一次作秀罢了。

按说,皇帝本应是法纪的设计者和维护者,而皇权专制的本质所决定,他也正是也必然是法纪的破坏者。因为法规制度具有公约性,好的法纪应当是刚性的无私的。也就是说,无论品行好的、德行差的,都难越界;不管温和的人物,强势的角色,包括皇帝本人在内,都难以破坏和超越。这恰恰与皇权专制相对撞。明鉴于此,我们今天强调法纪的严肃性,落实看点必须放在领导干部当推动者、带头人上。否则,再严密的制度之网也兜不住坚持之底。朱明王朝亡于烈烈腐败,可为典例。

图:陆小弟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