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京剧走向青年谈传统文化自信

点击:0时间:2023-01-05 22:52:45

尚长荣+崖丽娟

这是一段令我难忘的回忆,也是值得记忆的一件大事情。

1995年11月,在天津举行的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上海京剧院的《曹操与杨修》夺得唯一的“程长庚金奖”。这次比赛,竞争非常激烈,全国各地的京剧院团都选送了自己的看家戏,真刀真枪、实打实地拼实力,上海京剧院的剧目得了唯一金奖真是不容易啊。其实,《曹操与杨修》早已经盛名在外,此番天津参赛并获奖,再次得到观众和行家的认可,大家一致认为,该戏从剧本内容到演员表演都炉火纯青,获奖实至名归。我在《曹操与杨修》中饰演曹操,何澍饰演杨修。

天津之行后,上海的相关领导动议:上海京剧院应趁热打铁在全国开展“京剧走向青年”巡回展览演出活动,让京剧拥有青年,拥有明天,活动首站选择北京。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上海京剧院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民族艺术的赤诚之心,决定于1995年11月25日—12月8日携4台大戏《曹操与杨修》《盘丝洞》《智取威虎山》《岐王梦》进京免费为北京的大学生演出10场,在此基础上,还将举办首都大学生“心目中的京剧”研讨会。此举意在通过探讨京剧如何适应时代、贴近青年,让京剧这朵奇葩在当代青年心中生根、开花、结果,获得新的生命力,从而振兴京剧,弘扬传统文化,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

今天看来,当时这一动议和决策是很有魄力和远见的。

京剧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喜爱者说它是民族的瑰宝,魅力无穷,不了解它的人说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上世纪90年代,很多年轻人不了解京剧,甚至都没有接触过京剧。如果再不做一些切合实际的工作让京剧走向青年,走近青年,那么京剧的未来在哪里?优秀的民族文化如何得以传承?“位卑未敢忘忧国”,京剧应该有时代担当!京剧必须有所作为!于是,在京、沪两地文化、宣传、教育部门等大力支持与帮助下,上海京剧院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

可是,一开始大学生们的反应相当冷淡,参与此项组织活动的各高校学生会负责人反馈:很多青年学生说,看京剧是老年人的事情,能组织到多少学生进剧场我们尽力而为吧。当时我从天津赶到北京参加新闻发布会,一看他们不那么乐观也不那么热情,就毛遂自荐现场唱一段。我唱了周恩来那首著名的爱国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没想到,我扯开嗓子一唱,大学生们愣了:哇,原来京剧那么好听呀?!可能是我用京剧唱周总理的诗,让学生们觉得原来京剧也不全是老古董,也可以表现当代文学的嘛。我这一嗓子一下子就拉近了京剧与青年学生的距离。然而,学生会干部仍不甚乐观,好心提醒我们演出时最好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演出最好安排在白天,二是演出最好安排在学生礼堂,三是演出时长最好不要超过两小时;四是演出最好不要安排中场休息。

应该说,这个提醒在当时不无道理,但我们没有照单全收。我们深知,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只有高品质高水准的京剧演出才能表现出京剧特有的艺术魅力,也才能留住老观众,吸引新观众。为此,上海京剧院这次为北京大学生们精心挑选的4台戏都各具特色: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内涵深邃、意蕴无穷;新编神话剧《盘丝洞》技艺高超、情趣盎然;现代戏《智取威虎山》家喻户晓、贴近生活,根据莎翁名著《李尔王》改编的《岐王梦》本身就很经典耐看。这些戏和传统京剧“一桌二椅”的表演方式完全不同,根本不可能安排在学生礼堂演出,我们租的是北京的正规劇场,也只能在晚上演出,另外,由于剧中演员换装和舞美换景的需要,中场必须休息,演出时间无疑会超过2小时……在心里没底而忐忑不安的情况下,为争取年轻的大学生观众,为京剧的未来,我们的演职人员在北京寒冬腊月零下十九度的天气里奋力拼搏!

首场演出《曹操与杨修》拉开了序幕,京沪两地的有关领导、专家、媒体、大学生代表大约1600多人前来观看。演出前有一个简单而隆重的开幕仪式,院领导事先向演员们打了预防针:演出中不管有多少学生提前退场,只要还有一个观众,也必须要以昂扬饱满的精神状态、精益求精的艺术质量,有血有肉、生动传神地把演出坚持完成。

演出第一幕时,全场鸦雀无声,演出第二幕时,开始有了零星的掌声,演出第三幕时,陆陆续续的掌声不断响起,休息前,掌声已经非常热烈,休息后,演出继续,随着剧情的展开,掌声雷动、掌声如鸣……据剧务统计,全场演出结束掌声多达40次以上。这么多年来,之前无论在哪里演出都没有这么多次的掌声,也没有这么热烈的掌声,这说明我们的演出得到大学生们肯定了。谢幕时,全体观众起立,长时间的掌声经久不息。我对饰演杨修的演员何澍悄悄说:我从上场门,你从下场门同时走向观众席致谢。没想到:我们一进入观众席就被观众们团团包围,欢呼声把整个剧场都沸腾了,我们被淹没在人群中握手、拥抱……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才被剧组“解救”出来,站在舞台中央,我激动万分:已经演了大半辈子戏,还从没见过这阵势,情不自禁又发自肺腑地喊出:“京剧艺术永远属于青年,感谢同学们冒着严寒来看我们的演出!”排队签名持续了40分钟才结束。良好的开头,使我们备受鼓舞,接下来的演出一场比一场精彩,随着口口相传,学生的热情也是一场比一场高涨。北京10场演出取得圆满成功,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文化现象。

后来我们才得知,当时负责组织工作的学生会干部其实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学生们提前退场,开演20分钟后统一在剧场门口集合,集体坐车回学校。然而,我们最终用优秀的京剧作品打动了青年学生,学生们为京剧艺术的魅力折服了。在“心目中的京剧”研讨会上,青年学生们普遍反映:《曹操与杨修》拨动了当代人的心弦、张扬人性,启迪思索;《盘丝洞》表演形式引人入胜,其他剧目也都既有中国气派又有外来的先进表演手段,不同于以往心目中的京剧,令人耳目一新。当时,我们发放的问卷调查有80%以上的反馈率,其中不少学生写到“京剧万岁”“相见恨晚”等感想。可以肯定,今天京剧拥有的不少观众正是我们从那以后开始培养起来的,“京剧走向青年”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可见,当时“京剧走向青年”活动有多么深远的意义。

以前,常有记者问我:“你一生中哪一场演出最难忘?”今天,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这就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次演出”。

由这次活动所激起的强烈社会反响告诉我们:以京剧为代表的优秀民族戏曲艺术,能获得青年一代的理解和喜爱,她依然拥有继续发展和再造辉煌的生命活力。回顾22年前开展的“京剧走向青年”巡回展演活动,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京剧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时代使命,以争取大量的青年观众作为己任,京剧只有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和赞赏,才有生机,才有活力,才有美好的未来,传统文化必须得到广大青年的认可和呼应,才能传承延续下来,文化自信也是在这样的传播、宣传、弘扬、传承中真正的树立起来。文艺工作者切忌高高在上、夜郎自大,必须像习总书记号召的那样,深入生活,深扎基层,主动放下架子不耻下问,切切实实地为弘扬传统文化“鼓”与“呼”。自从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广大观众对传统戏曲的了解与喜爱,早已经与22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撸起袖子加油干呢?!

责任编辑 崖丽娟 周峥嵘endprint

标签: 京剧 演出 青年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