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富民兴林建设生态文明先行林区

点击:0时间:2023-01-26 07:00:47

董晓斌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地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等9个旗市,与俄、蒙之间边境线长440公里,区域内林业职工近20万人,涉林人口约100万人,有22个少数民族在此聚居。生态主体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17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森林面积的39.3%;活立木总蓄积8.87亿立方米,占自治区活立木总蓄积的68.7%。区域内984条河流和多处湿地是黑龙江、嫩江的发源地,其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环境、汇碳释养、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五年间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面积净增9.4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0.89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增加6257.76万立方米,是全国总活立木蓄积的1/10。作为全国国有林区之首的大兴安岭林区,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更要在发展中主动融入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管理、转型发展,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林区,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和把自治区建成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绝非一日之功,大兴安岭林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高度重视环境和生态建设,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坚持“采育结合”,循序渐进。“天保工程”实施后,大兴安岭林区进入了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发展阶段,木材年生产量由原来的425万立方米削减到目前的110万立方米。林区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采取有效举措,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

一是加强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一方面,以严格保护林业生态功能区完整性为重点,坚守林缘红线,严厉打击毁林开荒、蚕食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最近3年,大兴安岭林区通过采取专项行动,收回林地3万亩,已恢复造林5400亩;同时,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增强林区生物多样性,保持林区生态平衡。另一方面,严格执行林地使用定额和审核审批制度,推行了占用林地现地拨交、事中监督、事后检验的管理方式,避免少批多占等行为发生。

二是加快提高森林经营水平。首先,加强森林抚育和营造林工作,组织动员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开展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大兴安岭林区年均完成人工造林38万亩。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6.55%,森林蓄积量增长6105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总量已恢复到建国初期水平。其次,通过采取科学的措施,有效防控了森林火灾及森林病虫害发生,不仅防扑火综合能力显著增强,而且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预报准确率、种苗产地检疫率均完成国家指标。再次,广泛开展林地恢复工作。结合林区棚户区改造,动员职工从山上的林场、居民点向所在地中心城镇移居,目前已有生态移民3万户,撤销林场30个,场址造林6万亩。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和繁荣发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及大兴安岭林区重要讲话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林区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原则,重视科技进步,全力开展“五大基地”建设,做强主导产业,发展替代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发展。

一是建成内蒙古最大的森林碳汇基地。按照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加强森林管护力度。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有林地面积增加20万公顷,达到82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增长4000万立方米以上,达到9.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1.85个百分点,达到78.4%。

二是建成内蒙古最大的商品林储备基地。通过人工造林、现有林抚育、低价林改造等方式合理调整林种和林龄结构,加快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经济林等商品林培育,增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资源战备储量和林产品市场供应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完成人工造林100万亩,低产林改造220万亩,补植补造500万亩,森林抚育2610万亩,珍惜树种、经济林培育61万亩,大径材培育315万亩。

三是建成内蒙古最大的绿化苗木生产基地。在原有种子园和苗圃的基础上,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以科技为支撑,组建一批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园林绿化公司,实现苗木产业发展的规模化、产业化。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新建种子园、采穗圃5处,新建采种基地10处,建设林木种质资源基地5个,年产苗量2亿株,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四是建成内蒙古最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是鲜卑与蒙古民族的发祥地,而且孕育了“三少民族”文化。正因如此,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以全力推进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逐步形成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服务体系,以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推进生态产业进步,壮大林区经济实力。

五是建成内蒙古最大的绿色林特产品培育加工基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资源丰富,生长着各种山野菜、浆果、食用菌类和野生药材。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的思路,通过企业连基地、基地连林户的方式,利用林区现有的“诺敏山”等品牌的优势和成熟的食用菌培植技术,扶持发展以有机黑木耳、蘑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和以蕨菜、黄花菜等为主的特色山野菜产业。大力提高蓝莓、大果沙棘等野生果品的产业化水平,开发系列产品。同时,通过引进技术、资金,大力发展牛、马等养殖项目。发展狐、貂、驯鹿、林蛙、野猪、山禽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建设林区特色珍稀动物养殖繁育基地。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的“五大基地”建设,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战略目标。通过“五大基地”建设,不仅使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态功能全面提升、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而且大大增强林区的经济实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林区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快综合配套改革, 实现林区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2014年8月8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特别指出,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展国有林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这既是对林区过去改革发展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林区未来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此次综合配套改革,是在原有改革基础上,更注重生态保护与建设功能的发挥,是为推动林业改革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探索路子和积累经验。

当前,大兴安岭林区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紧紧抓住这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有利契机,林区本着“全面统筹,积极稳妥,协调推进”的原则,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密切关注、深入研究,积极参与各项改革政策的调研和方案制定,做好数据核实和基础材料等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大力推进林区转型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积极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助推林区产业做大、做优、做强。通过这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林区不仅可以深化改革、推动企业进步、实现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而且能较好地解决有关生态建设制度与机制方面问题,实现政策上的突破,在生态建设方面再创佳绩,努力成为国有林区改革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典范。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党校)

责任编辑:刘佳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