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心理的能量
贡水
英国有句谚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Roses given, fragrance in hand),意指一件平凡微小的事情,哪怕如同赠人一支玫瑰般微不足道,但它带来的温馨都会在赠花人和爱花人的心底慢慢升腾。给予他人关爱和帮助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戴,付出的同时也会获得快乐。
鼎力相助暖人心
最近发生在美国的一件事,对这句谚语做了最好的诠释。27岁的凯特·麦克卢尔来自新泽西州,独自开车前往费城找朋友。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因为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汽车快没油了,所以开到一半燃油耗尽不得不停在高速公路上。凯特马上向男朋友马克求助,但是男友一时半会来不了。眼看着天色渐晚,没有人可以帮助她,她只好把车停在路边准备步行去加油站。
在前往加油站的路上,凯特遇到一个名叫约翰尼·博比特的流浪汉。他在知道了她的困难之后,毫不犹豫地决定施以援手。他让凯特回到车里,锁好车门保证自己的安全,然后离开了。她颇感诧异,但是当时的情况只能听从他的指挥。一个女孩独自一人孤立无援的被困在高速路上,的确让人紧张。
约翰尼没过多久再次出现了,手上拿着从加油站买来的20美元的汽油。这些汽油足够开到目的地了。她知道眼前這个男人生活一定不宽裕,可自己身上没有多余的钱来支付汽油费。虽然20美元是约翰尼身上的全部财产,但是他没有提任何报酬,随后默默地离开。
回去以后,凯特心里一直在想着这个身处困境却愿意帮助别人的男人。几天以后,她和马克带着一些钱、衣服和食物再一次出现在约翰尼的面前。对于他们的出现,这个流浪汉相当惊喜。在聊天中,这对情侣知道了更多关于他的事情。
约翰尼曾经是海军陆战队的一员,退役后还当过消防和急救人员。2014年婚姻和生活出现问题,被迫流落街头。漂泊生活让他的模样看起来苍老,其实只有34岁。面对窘迫的处境,约翰尼没有任何怨言。作为一个需要别人帮助的流浪汉,他还是尽其所能,倾其所有,不问回报地去帮助他人。
自从那次见面以后,不知道为什么,凯特和迈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总希望为这个可怜的人做点什么。他们买了一些生活用品,再一次出现在约翰尼面前。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约翰尼把送去的东西和其他流浪者们分享了,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我们平时都是这样互相照顾的”。
面对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凯特和迈克决定应该做得更多一点。为了帮助约翰尼筹集到一笔费用,他们在募捐网页上开了一个为他捐款的项目。开始的目标是筹款1万美元,用以支付两个月的房租、买食物、打电话和乘坐交通工具,帮助他再一次融入社会。
凯特接连在网上发帖子:“我希望可以帮助这个无私的人,他曾经那样不计回报的帮助过我。每次见到他我都会被他打动,希望尽我的力量回报他。”“他很愿意找一份工作,我相信如果有了栖身之所,短暂的休息之后,他的生活一定可以恢复正常。”“请帮助一下他,给他一个家。现在天气已经开始变冷,希望他冬天不再流落街头。”“你的一点帮助,换来他余生的改变。”
大大出乎凯特和迈克意料的是,网友们都被约翰尼的经历和举动感动了,短短的12天竟然筹集到了11万多美元,这笔钱足够让他过上正常的生活。这一切是这对情侣和网友们不求回报的馈赠,正如当初约翰尼对他们的帮助一样。
心有灵犀施援手
研究发现,给予是一种愉快的经历,这种体验与获得巧克力和金钱等物质一样,能让人获得快乐、幸福的正面情绪。作为一种利他行为,给予就是出于自愿、不计较外部利益去帮助他人。其实,给予他人帮助是人之本能,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同理心理论”。当目睹别人陷入困境时,旁观者能真切感受到对方的焦急和痛苦,以至于不假思索地伸出援手。这得归功于大脑中存在的一类神奇的神经元,它们不仅会在人有亲身体验时被激活,在看到他人喜怒哀乐时也能被激活,从而“感同身受”。因此,当看到受助者脱困后的快乐时,助人者也会有自己转危为安般的轻松满足感,这些正是让人们感到幸福情绪的基础。
一项由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合作进行的新研究表明,慷慨的人确实更加“听从”本心,首次发现了可能使得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善良的生理原因。在研究中,参加者被要求玩一个电脑游戏。在游戏中,参与者需要重复面对这样一个选择:是否要与另一个素未谋面的参与者分享自己的金钱?参与者们的选择会影响他们和其他参与者在研究结束时会收到多少钱。
这个游戏和现实里的慈善捐赠有点相似,在这种情况下捐赠者并不了解受捐赠者的信息。与此同时参与者们还参与了一项心跳检测任务,其中包括记录他们自己的心跳。在没有感受自己脉搏的情况下,参与者们被要求听一系列的声音,其中包括与他们自己心跳合拍的以及不合拍的声音。那些善于判断声音是否合拍的人更善于检测自己的心跳并记录下来。
研究发现,参与者对金钱的慷慨度随着他们探测自己心跳的能力提升而增加,那些检测自己心跳能力超出平均水平10%的人会多给其他参与者5英镑。“尽管利己主义有着明显的生物和经济优势,但人们还是会做出对他人有益的决定,即使那意味着牺牲自己的利益。”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心理学高级讲师理查德·皮耶希博士指出,“我们的研究表明,无私的行为可能受身体传达到大脑的信号的影响。”
“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感受心跳的敏感度和慷慨之间的关联,在决定是否捐钱时,可能是情绪方面的原因引起了心跳的变化,而这种身体上的变化可能使得那些更善于检测心跳的人做出了慷慨的决定。”另一位心理学家简·阿斯佩尔博士强调道,“这些发现表明,在某种意义上,人们通过‘倾听自己的心来做出无私的决定。”
我们有时更习惯于接受,不习惯给予,但同时也错过了给予所能回赠的种种好处。现代人似乎习惯了索取的思维方式,父母、家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都成为索取对象,不愿意过多付出就想拥有金钱、地位、友情、爱情、成功。美国心理学作家约翰·阿莫德奥博士曾提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什么给予比索取更难?”他认为,首先是缺乏信任感,当人们缺乏安全感对社会产生质疑时就不敢付出;其次是过于物欲化,太忙于追求可以量化和物化的东西;第三是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让大家身心疲惫,没有精力再去给予别人帮助。当每个人都期待被别人关怀时,就很难再去主动关心别人了。
彼此关爱均受益
发表在《科学美国人》上的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吝啬小气的人体内的应激激素(皮质醇)含量较高。研究人员要求一部分志愿者捐赠钱财,另一部分志愿者存下更多的钱。结果显示,与第一组志愿者相比,后一组志愿者所存下的钱越多,他们的内疚感就越强,体内皮质醇的水平也就越高。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公共事务学院的心理学家注意到,在工作过程中向他人提供帮助不仅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还能让员工忠于职守,降低离职的概率。“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来行事,的确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约翰·阿莫德奥博士表示,“如果能多加留意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发现他们的美好、善良和创造力等优秀品质,表达我们的感激与赞美,这会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在为他人的生活施加积极影响的同时,那种满足感也会令我们自己动容。”
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成果显示,如果从长远的角度来考察成功,慷慨要胜过自私。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多人参与的策略游戏中,采取团结合作的策略能够比采用一个人占主导地位的自私策略获得更多的成功。如果有多人参与,每个人都表现得慷慨无私,就会让他们彼此都受益。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生命伦理学教授史帝芬·波斯特对中青年和老人以及不同种族、职业的人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说,给予可以全方面地保护身体健康,对心脏疾病的预防能力是阿司匹林的一倍。“给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对健康的好处可能超过你的想象。”他高度评价道,“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的耐心和自信等对健康有益的情绪都会提升。當你有力量改变别人的生活,感觉到自己被需要时,你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痛苦,反而会变得轻松起来。”
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帮助他人(无论是帮忙跑腿办事,帮助照看孩子,或是让别人搭便车)能减轻压力,从而降低早亡的概率。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人更长寿,4年内的死亡率为1.6%,从不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人死亡率则为4.3%。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心理学家花5年时间追踪了423对老年夫妻后发现,慷慨是婚姻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夫妻双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为对方付出一些努力(如倒杯水、按摩后背,或不厌其烦地表达深情和宽容之心),就会让他们感觉婚姻生活非常幸福。给予可以帮助人们排除愤怒、憎恨、嫉妒等负面情绪,带来幸福感,从而降低抑郁和自杀风险。
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弗里德曼和莱斯利·马丁发现,参加志愿者活动不仅能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还可以降低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并且这种对生活的满意度是可以累积的,让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到生活越来越美好。回想自己的助人经历会让人感到无私和更想帮助人,激励自己继续这一善举,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