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拓展绿色发展新天地

点击:0时间:2023-03-12 09:25:25

张滨艳++刘秉承

天高云淡,绿润北疆。

“十三五”开局,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治国理政宏伟蓝图与祖国的绿水青山相映衬,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今天的中国唱响了绿色发展主旋律。

“十三五”起步,新发展实践一脉相承。内蒙古美丽家园建设绿色作底,生态优先永续发展,转变方式注重质量,绿色发展聚起金山。作为农牧业大区,内蒙古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村牧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就是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增值、以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和方式深刻转变,绿色富区、绿色惠民,大美北疆徐徐展开绿色发展新画卷。

坚定绿色发展理念,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三北”、毗邻八省、外接俄蒙,生态功能区种类齐全;人口密度低,空气污染少,自然环境优越。在全国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保护、边疆繁荣稳定的大棋局中,战略地位无可替代。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绿色资源富集区,草原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4%,占中国草场面积的1/4;拥有森林面积3.73亿亩,居全国第一;拥有天然林面积1400多万公顷,居全国第二。目前,全区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4%,森林覆盖率达到21%。

内蒙古也是国家重要的绿色产品输出区,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净调出区,其羊肉、牛奶产量居于全国前列,绿色有机食品产量逐年增加,对全国的绿色产品贡献水平逐年提升。

独特的农牧业生产环境优势、生产资料优势和产业加工基础优势,使我区发展绿色农牧产业得天独厚。

但同时内蒙古也是典型的内陆省区,受水资源、气候条件约束较大,农牧业生产成本高。过去的几十年,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在创造经济快速增长“内蒙古奇迹”的同时,生态系统退化、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内蒙古现象”同样引人注目。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由于超载放牧、不合理垦植,绿退沙进、生态恶化,一度成为真实写照。

“十二五”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推进“8337”发展思路,坚持走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坚持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起步“十三五”,内蒙古生态环境已经实现了“整体恶化趋缓、治理区明显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与此同时,围绕“生产”夯基础,围绕“加工”强龙头,围绕“绿色”创品牌,在努力推进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农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以粮油、乳制品加工为龙头,羊绒、肉产业为支柱,优势产业、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色发展事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从顶层设计到战略部署,绝不再重蹈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效益的覆辙,要以内蒙古大地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为己任,留下绿水青山的“终身政绩”。

绿水青山不会自动生成金山银山,消极的生态保护没有出路。生态环境问题,实质上是发展方式问题。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深刻懂得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就必须扬弃旧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厚植绿色发展根基。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发展既是新理念也是新空间,同时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潜力,对内蒙古而言尤其如此——

这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大契机;这是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再造地区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大契机;这是面临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内外产业链价值链的重大契机;这是挖掘中西部地区回旋余地,释放欠发达地区内需潜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缩小同全国发展差距的重大契机。

抓住机遇,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必将成为内蒙古经济保持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强大动力。把生态优势变成生态红利,在保护好内蒙古耕地、草原的同时,提升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增值空间,把我区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这是促进我区农村牧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广大农牧民群众与城镇居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推进绿色发展方式,促进农牧业协调发展

生态能够成为内蒙古后发崛起的优势。把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前提,推动形成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粮草兼顾、产加融合的新型农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活各类农牧业生产要素。坚持把协调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向规模经营要效率、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向品牌经营要利润,全面推进农牧业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成为实现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整合中求壮大。围绕内蒙古羊肉、内蒙古旅游、内蒙古饮食等特色品牌,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引导资金扶持,明确重点产业和企业的扶持目标、扶持方向,统筹利用行业扶持引导资金,在每一个行业扶持1-2个能够叫得响的龙头企业和品牌,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一批中小企业低碳发展。

在融合中求发展。根据我区所处的发展阶段,立足于产业融合发展新需求,更加注重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围绕我区金融服务链条不长的短板,通过推进资本市场和产业投资基金平台建设,在绿色发展轨道上创新“金融+”;针对旅游产业链条不完整、旅游文化特色不突出的短板,通过推进全域旅游文化建设,在绿色发展轨道上创新“旅游+”;围绕资源开发,推进资源资本化,在绿色发展轨道上创新“资源+”。

绿色发展,成为我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突破点——

持续提升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新突破;总结推广种养结合典型模式,着力提高种养业综合效益,实现种养结合机制的新突破;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畜产品消费需求相适应、与种植业布局相协调的畜牧业结构,实现畜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新突破。

如今,农牧业主体功能区建设欣欣向荣,形成了以河套—土默川平原农业主产区、西辽河平原农业主产区、大兴安岭沿麓农业产业带、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畜牧业产业带为主体,以其他适宜农牧业发展区域为重要组成的农牧业发展空间和战略格局。

绿色发展,成为我区实现改善民生福祉目标的着力点——

我区因地制宜推进的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环境保护的互促共赢。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是最大的民生福祉。全区人民对清新空气、生态食品、优美环境的期盼纳入决策层的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中,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所保护的,不仅是那一抹绿色,更是老百姓的幸福源泉。

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依托绿色资源、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区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和最大潜力。

把生态优势变成生态红利,提升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增值空间,加快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这是我区认真把握经济转型规律,落实农牧业供给侧改革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区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维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草原、森林、沙漠、湿地、河流、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国有林场改革步伐,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创新产权模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推进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鼓励发展林产业、沙产业。通过生态保护形成的生态效益正变为生态红利返还给每一个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居民,使人们充分享受到了绿水蓝天的宜居环境。

通过产业升级助推生态绿色。农畜产品产业升级,一在自身结构调整,二在其他产业配合。近年来,我区农业主产区积极引种优良品种,畜牧业主产区“减羊增牛”初见成效,各类农畜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农牧业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大改观。同时,我区积极促进农牧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大对领军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行业整合重组。实施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和输出工程,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加快建设电商销售平台。二三产业反哺农牧业,助推农畜产品绿色加工能力。

从抓“农畜产品产量”转变到抓“农牧业质量和效益”上来,站在市场的角度,重点抓农畜产品“输出”。通过抓“输出”不仅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市场的反馈来检验和审视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是否对路、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有效益,从而进一步调整生产和加工。通过抓“输出”,反弹琵琶,形成倒逼机制,逐步形成产销对路、供需平衡的农畜产品供需体系。

发展中坚持问题导向,推进中做好“加减乘除”:加,不是追求简单的数量增长,而是在保障主粮安全和发挥主粮基地作用的前提下,将更多关注点放在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上,即增加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力度;减,就是要更多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对那些经济效益偏低、市场需求不足、严重破坏环境的农业产能压缩;乘,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第一产业链条,特别要让农户真正得利;除,要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通过增大“分母”,提升产业管理技术和抵御风险的整体水平。

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正在进行时。

——生产上,调优结构。大力发展青贮玉米和牧草,通过牲畜过腹转化,把青贮玉米、牧草等饲料转化为肉、蛋、奶、皮毛,实现结构调整和提高收入“双赢”。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养品种,扩大具有区域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畜产品种植面积和养殖数量。

——加工上,转型升级。突出消费导向,大力发展以鲜活初级农畜产品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稳步发展以中高端食品加工和市场为主的绿色食品,健康发展以高端产品为主的有机农畜产品,满足特定消费;推进精深加工,拓展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

——输出上,契合市场。加大有特色、产量大、绿色、有机的农畜产品的“输出”。完善“电商销售+展示展销+零售体验”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加大对电商平台的扶持力度;着力在提高冷链配送效率上下功夫,将我区知名度高的牛羊肉等优质农畜产品新鲜、快速、便捷的送到消费者手中。

以制度、机制作保障,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

绿色发展,彰显使命担当,蕴含政治智慧。内蒙古“生态大树”日渐枝繁叶茂,源于从微观到宏观层面的有力决策。一系列生态领域的制度和措施,将内蒙古生态保护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让“信号灯”亮起来。《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自治区完善草原确权承包试点工作方案》编制完成并开始试点推进。生态政策措施保证生态成果落地。

——让“新标尺”严起来。绿色发展成为考核评价发展绩效的新标尺。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等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内蒙古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总体方案》《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实施方案》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点开始推进。

——让“威慑力”强起来。耕地红线划定在盟市层面,有序推进;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分解到盟市、旗县;基本草原红线已完成划定;林业 “四条红线”(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红线)划定工作全面启动。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零容忍”,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惩戒机制和追责制度,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水平。

……

以农牧业产业调整升级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区上下凝聚合力,齐抓共管,努力守护着祖国蓬勃发展的“绿”。

北疆绿色发展新篇章,是治国理政新发展理念的内蒙古实践。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实践证明,党始终是内蒙古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前行的坚强领导核心。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久久为功、需要攻坚克难,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内蒙古儿女众志成城、砥砺前行,祖国北疆风景线定会更加亮丽。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