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中国文化外衣的“美国熊猫”
王子衿
猴年春节前后,中国文化很是在全球掀起了一阵热潮:BBC一改常态,制作了《中国新年》纪录片推介中国风俗人情,热乎的画风,满满的正能量;中美合资大手笔推出的动画大片《功夫熊猫3》,大量运用了中国文化元素,受到影迷热捧,上映一个月,票房已接近10亿元,刷新了华语影史动画片票房新纪录。
如果说,BBC制作《中国新年》可能带有英国希望与中国加深合作的政治意图的话,那《功夫熊猫3》就比较纯粹,只是一部动画电影而已。相比前两部来说,这部的剧情显得更加娱乐化和低龄化。天煞作为三部曲中唯一一个有超能力的反派,却不如前两部强大,还自带“中二”属性。电影情节也确实有“故事不够卖萌来凑”的嫌疑,不过满屏的“滚滚”就足够让人爱心爆棚。喜剧水平依然上乘,观众明明知道是笑点拼凑,也依然不会觉得廉价和尴尬。
总结起来,《功夫熊猫3》是一部优秀的合家欢电影,能满足所有年龄段的需求,内容超级简单,但技术却极其繁复。
对中国观众来说,《功夫熊猫3》最大的亮点是中国元素的运用。该剧对中国画色彩的准确把握,对中国文化符号、视觉意象的强大运用能力,的确让中国动画人汗颜。其中文版让人有一种看国产动画的错觉,其中水墨、版画、汉字等中国元素的出现,也让大家充满了中国文化被好莱坞宣扬的自豪感……
不过,倘若你把《功夫熊猫3》看成一部中国电影,那就错了。这只会中国功夫的熊猫仍然是只美国熊猫,这部电影的内核也依旧是美国式的。
从小处说,人物的表情、动作都是美国人的表达方式,搞笑的内核也是美式的。从大处说,无论是这部电影“寻找自我”的主题——要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还是贯穿三部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无一不是美国精神的体现——自由、信念、责任。在美国电影的侵袭下,我们已经逐渐习惯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模式,习惯了这种励志的价值观。中国元素,只是电影叙事的手段和方法。
当然,创作者也尽力将中国文化显现出来,比如含有中国哲理的对白,比如乌龟大师和天煞的故事用水墨画呈现。不过也仅限于表面化的可见方式。而就是这些中国元素,对美国人来说,足够满足他们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心。对中国人来说,也足够满足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所以这样的一部电影,在美国在中国都可以收到高票房也就不奇怪了。所以也千万别以为美国人真的会去领会中国文化,人家不过是在兢兢业业地赚钱罢了。
《功夫熊猫3》作为中美合拍片的成功范例,倒是给中国电影人上了一课。首先,中国电影一直在讨论IP,但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我们最大的IP。其次,这部电影的三分之一是在中国完成,工作人员也有近一半是中国员工,但创意和故事依然还是美国团队。这再一次证明了,我们有世界级的优秀特效技术人员,却一直做不出世界级的特效大片,是因为我们最缺乏的是具有创造力的高端电影人才。中国电影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只能沦为世界电影的技术代工厂。当然,最值得我们反思的还在于,我们怎么样像好莱坞电影一样寓教于乐,不动声色地输出中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