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500个新城背后的政策性失序

点击:0时间:2023-03-23 04:05:35

胡印斌

中国城镇化风风雨雨几十年,其间的教训已经足够多了,现在应该摒弃简单、粗暴的发展思维,抛弃逐利性的掠夺土地模式,真正将“人”纳入决策的框架。

据媒体日前报道,在特大城市限制人口、中小城镇扩容的情况下,国内一些中小城镇纷纷提出2020年、2030年人口倍增的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专家表示,这“足以装下全世界约一半人口”。

当许多地方纷纷陷入堆砌新城的极端亢奋时,全国超过3500个新城、规划人口达34亿的统计数据,未免让人惊悚。原来,我们并没有足够多的人口来填满这些新城。那些已经建起来,或者正在规划建设、大兴土木的所谓新城,或将与有名的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城一样,面临着“孤灯话凄凉”的“鬼城”命运。

这样的愿景,显然与国家宏大的城镇化路径相悖。尽管目前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9.9%,距离“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45%还有不小差距。但提高5个百分点也只有1亿人进城,这又如何能够填满那么多新城?这或许是多地政府都在全力“去库存”,而地产库存却始终居高不下的原因所在,即老百姓购房的绝对需求确实在下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新城“大跃进”?首先,这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惯性依赖有关。新城规划20万人口还是40万,乃至100万,在土地指标以及潜在土地出让收益上,差距非常大,这导致了很多地方完全无视现实需求,盲目造城、造大城。一些地方甚至把行政中心搬到新城,以此吸引人口流动,做大城市规模。但实践表明,并不是所有新城都能借势行政中心。

其次,新城遍地开花,还在于当下不少城市规划缺乏统筹。往往是,规划部门对用地指标控得很死,锱铢必较,而在新城数量、区域分布等宏观层面却缺乏约束,甚至放任自流,地方上报什么就批复什么。有些地方明明老城都存在严重的用地浪费,却每每能获批新城,这显然是一种政策性失序。

新城过多、过滥,不仅会导致房地产库存压力居高不下,影响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严重的土地及其他社会资源的浪费。以往那种以规定地、以建定需的“拍脑袋”规划,该改改了。城市的发展、中小城镇的建设,不应该完全由行政力量来主导,而是要尽可能采用市场化的路径。不倡导以搬迁行政中心来拉动房地产的做法,要鼓励以产业定发展,以实际的人口流动来定城市规模。

此外,不同城市的发展也应该尊重差异化,不能一哄而上。大城市本身有吸引力,市场推动城市发展,自不待言,那些中小城市还是要缜密规划,不能只是满足于建造钢筋水泥的实体城,还是要实事求是,根据地方的人口流动、资源禀赋、产业规划等等来确定城市规模。

中国城镇化风风雨雨几十年,其间的教训已经足够多了,现在应该摒弃简单、粗暴的发展思维,抛弃逐利性的掠夺土地模式,真正将“人”纳入决策的框架。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化的目标也是“人”,没有“人”,一切都是虚妄。

标签: 新城 人口 城市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