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陈冯富珍:希望中国为国际医疗救援多做贡献

点击:0时间:2023-04-01 21:45:59

李静

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是国内首个获得WHO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它最大的特色是,所有60名队员全部来自上海市东方医院,在医疗救援的专业水平上远远胜出于其他的国际应急医疗队。

十多顶浅棕色的帐篷,气派地驻扎在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的草地上,帐篷内挑空三四米的宽敞空间内,医疗设施一应俱全:手术室、检验室、血库、药房、病床、厕所、淋浴……帐篷外还有医疗废弃物处置区域、饮用水制备设备、移动厨房……记者将这一组照片发到朋友圈,留言者纷纷问:难道不是在拍《太阳的后裔》?

《太阳的后裔》是去年在中国热播的一部韩剧,以军队为背景的言情故事里,常常出现战地医疗救援的画面。的确,眼前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展示的移动医院,几乎与战地医院有着类似的高级配置,也发挥着类似的救援作用。

韩剧迷们看到的是“后裔”,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关心的却是医院的实用性。“如果要去海外参与医疗救援,移动医院这些设备需要装几个集装箱?”“海运还是空运?”“从搭建到投入使用需要多少时间?”多年担任WHO总干事的陈冯富珍,对于突发灾害、疫情的救援非常关心也非常专业。

到上海参加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期间,陈冯富珍把有限的视察时间,分配给了几个她非常重视的领域,其中一个领域就是应急医疗队。

大会开幕第二天,11月22日下午,陈冯富珍出现在上海市东方医院位于云台路的南院院区,视察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演练。这支由上海市东方医院医护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医疗队,是中国首支国际应急医疗队,也是首批通过WHO认证标准的国际应急医疗队之一。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应急能力,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都是目前国际一流的应急医疗队之一。正是在今年5月瑞士日内瓦的授旗仪式上,陈冯富珍承诺,到上海参加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期间,一定要去看一看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的演练现场。

参与国际医疗救援,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一个体现。参观结束,陈冯富珍对移动医院的建设成果给予高度肯定,她说:中国这支国际应急医疗队应该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上海拥有首批接受世卫组织评估、并达到世卫组织标准的国际应急医疗队,是一件荣耀的事情,这要感谢上海市人民政府给予的巨大支持。

“希望中国的应急医疗队,未来能够在国际医疗救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国际应急救援,建立起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桥梁。”陈冯富珍说。

是医生也是“战士”

强冷空气带来的狂风细雨中,身着紫色制服的应急医疗队队员,一丝不苟地演练着应急救援中的各个环节,风刮在移动医院的帐篷上呼呼作响,但帐篷晃动很小,帐篷手术室里正在进行的一台“手术”,一点也没有受影响。手术室层流层配备了国际最先进的移动空气净化系统,达到目前移动医院野战化手术消毒灭菌的最高级别。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总队长、上海市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向陈冯富珍介绍说,通过“层流”方式灭菌和净化,医生可以在移动医院手术室内对伤员实施复杂的心脏和脑外科手术。这所帐篷搭建的移动医院,可应对100名门急诊病患,相当于一家二级医院的规模和救治水平。

其实,一流的硬件设施,只是体现医疗队水准的一个方面,最能说明医疗队能力的,是应急救援能力。

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总队长刘中民向陈冯富珍介绍移动医院内设施。

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是国内首个获得WHO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它最大的特色是,所有60名队员全部来自上海市东方医院,在医疗救援的专业水平上远远胜出于其他的国际应急医疗队。同时,这些平常在医院上班的医生们,每周一次常规训练,每季度一次封闭式专项训练,每半年一次集成演练培训,涵盖体能、搜救、转运及各类常见灾难的紧急医疗救援科目训练,模拟在特殊环境下的医疗救助。甚至,世界各地只要有大型灾害事故发生,所有队员会紧急集结,随时准备好奔赴目的地——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任务,但医疗队将此作为最重要的训练方式。

医疗队队员全部来自政府公立三甲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医疗队确立了24小时值班、15分钟首批集结制度等,首批救援队员可在20分钟内出发,主动响应上海市范围内各种灾难事故救援。

为了鼓励员工投入救援队工作,上海市东方医院给予每位救援队队员一定的工作补贴,并在院内职称评定、聘任、课题申报、绩效考核、评优评功、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机制保障。医疗队骨干队员曾接受美国马里兰创伤中心、俄罗斯紧急情况部、以色列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创伤医院等国际著名灾难与创伤中心的多项培训,目前,60人的队伍中,具有博士10人、硕士20人。

为落实中俄总理第十八次定期会晤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与俄罗斯卫生部签署的《中俄灾难医学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加强中俄在灾害医学领域进一步合作,2015年9月,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代表中国奔赴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与俄罗斯卫生应急专业救援队伍开展联合演练,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是中俄两国第一次联合举办卫生应急演练,为中俄两国卫生应急救援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刘中民告诉记者,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将随时接受WHO与中国政府的调遣,承担国际应急医疗救援的使命,为世界各国灾民提供公平对等的医疗服务。

从城市保障到

医疗救援国际化

安全,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对于城市而言,同样如此,健康的城市,首先必须是安全的城市。上海是一座拥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同时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对外口岸,城市安全,可以说是上海发展道路上的基石。

上月,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送审稿)》,在这份将指导未来20多年上海发展方式的规划中,城市安全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突发性伤害事故的发生,在城市中在所难免,一旦遇到大规模伤害事件,应急救援医疗队将在医疗救助中发挥常规医疗机构无法胜任的作用。这,便是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成立的初衷。

1990年代初期,上海浦东就像一个大工地,规模化的城区建设增加了工伤、交通创伤等疾病发生的概率,位于陆家嘴小金融区的上海市东方医院急诊科成为全市最忙的急诊科之一。上海市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开始考虑,如何更有效地救治多发伤、群发伤伤员。医院从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集院前、院中与急诊内外科一体化的无缝救治模式,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也培养了一支经验丰富的急诊队伍。

世博会的举行,让医院的急诊队伍脱离了“小米加步枪”的“民兵”模式,变成专业“正规军”

201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投资近3000万元,为救援队首批配备了五部大型奔驰越野救援车。2011年开始,上海市东方医院救援队的建设项目接连入选三轮“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并先后得到了9000余万元财政投入,其中移动医院建设项目入选第二轮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经过建设,上海市东方医院救援队形成初具规模的移动医院和一整套移动医院的管理规范和制度。

至今,医疗队已经参与了上海世博会医疗保障,汶川与玉树地震现场救援,到过乌鲁木齐、昆明爆恐案的后方医院,参加昆山爆炸事件伤员转运。应急医疗队还连续7年为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终点提供医疗急救保障,保持了7年无人死亡的纪录。

2012年底,上海市东方医院的“上海市卫生应急医疗队”获批为国内首批16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2016年4月至5月间 ,世界卫生组织先后两次派出专家组来上海,对该队的建设情况及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估、考核与验收。 世卫专家组对照国际应急救援队近40余项评估要求和标准,逐条进行了文件查阅,实地查看了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移动医院搭建和救援队仓储物资的准备等工作情况。通过评估与实地视察演练,世卫专家一致认为,医疗队的建设情况符合二类可以收治外科病人的野外医院标准,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和可靠的保障能力。最终,医疗队以“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的名称获得陈冯富珍正式授旗,成为一支国际化的应急医疗队。

医疗救援专业化

决定救援水平

WHO为何如此重视国际应急医疗的建设?刘中民介绍,全球范围内灾难频发,使WHO高度重视灾后救援。灾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同的破坏性事件对某些社区可以构成灾难,但对另外一些社区则不足以构成灾难。实际情况是,对于中、低等收入国家来说,形成灾难可能性更大、频率更高。“比如,日本和菲律宾受热带风暴威胁的程度相当,但日本因此丧生的人数只是菲律宾的1/17。”

灾难一旦发生,大批肩负人道主义使命的外国医疗队(Foreign medical teams) 便前往受灾国开展生命救助行动。2010 年海地地震,参与救援的外国医疗队高达44 支,分别来自18 个中、高收入水平国家。

WHO认识到,近几年参与国际医疗救援的队伍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比如有的队伍不请自来,不与当地政府、国际组织和其他队伍联系,临床技能不足、医疗服务标准不够专业、只注重创伤救治而忽视当地正常医疗需要等。陈冯富珍在视察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时也提到:“参与救援的国际医疗队很多,但有一些队员是没有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很乱。”

国际社会普遍意识到参与国际医疗救援时,需要更加负责任的队伍,有必要出台旨在规范和引导各国参与国际医疗救援队伍的建队标准与行动模式。WHO就此成立了国际应急医疗队(EMT)认证工作组,制定相关的队伍分类和规范标准,并于2015年初,正式启动了全球应急医疗队的登记与认证工作。首批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60多支医疗队报名参加考核,最后,中国上海与俄罗斯的医疗队,成为首批通过认证的三支队伍的两支。

刘中民介绍,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除了达到WHO的相关要求外,还有自己的“自选动作”。“我们是一支集搜索、营救与医疗为一体的队伍,60名专业队员中,有10名搜救队员,均来自医院安保、驾驶、信息等行政后勤部门。通过不断学习训练,在灾区现场,他们可以利用千斤顶、蛇眼生命探测仪、雷达生命探测仪等专业工具,熟练完成破拆、灭火、搜救等任务,两类队员互相协同开展工作,搜救队员完成废墟搜救之后,医疗队员立刻成为救治主力,此时的搜救队员自动转化为转运、担架、司机、后勤、信息等必不可少的辅助队员,全队救援效率远高于单纯的医疗救援队、消防队或无专业工具临时赶赴现场的军队。目前,这种由一家单体医院独立建制的集搜索、营救与医疗的一体的建队模式国际上也极为少见。”

这种队伍建制方式的历史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盟国及协约国都有人员被埋压在被炸弹炸塌的房屋下,搜索、营救成为一项紧迫工作,由此诞生了主要由军队人员从事的专业化搜索救援队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倒塌与埋压事件减少,这些技术一度被冷落,然而频繁发生的地震灾难使搜救技术重新受到重视。如:1986 年墨西哥地震救援、1988 年亚美尼亚地震救援等,部分参加此次救援行动的专家,针对救援行动暴露出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磋商,包括队伍结构不一、功能各异、缺少协调、效率不高等问题,于是搜救队伍建队标准又被重提,从而推动了国际搜救队标准化建设,提高救援效率。

救人,光有“好心”还不够

2016年7月,上海市人大审议通过了《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并将于11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备受关注的“好心人法”鼓励和倡导有急救证书或参加过急救培训的普通市民参与紧急现场救护,且紧急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若对患者造成损害的,施救者不承担法律责任。

为了让更多普通市民掌握公共急救知识,在关键时刻懂得救助,且能够救助,11月1日,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这两家条例规定的可向公众和社会提供急救培训的权威单位联合举办“应急救护培训体验日”活动,面向社会招募“好心人”。

在中国,每天有1500起因SCA死亡病例,如未及时救助,每过一分钟,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就会降低7%~10%。而据欧美的数据统计,路人用AED实施心肺复苏术时,患者生还的比例达到了40%。目前美国AED社会保有量超过100万台,平均每10万人317台。我国目前配备的AED设备数目不足1000台。其中,上海市红十字系统现已在全上海设置AED共372台,分布在轨道交通站、浦东国际机场、东方明珠电视塔、体育场等多个公共场所。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