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一战线与群众路线内在逻辑的四重维度

点击:0时间:2023-04-14 12:20:04

[摘要]统一战线与群众路线是党的两大政治优势,是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两个重要源泉。两者既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从价值维度上看,两者根源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从历史维度上看,两者形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从实践维度上看,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探索;从目标维度上看,两者致力于在实现中国梦中凝聚中国力量。

[关键词]统一战线;群众路线;内在逻辑;四重维度

[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87(2014)12-0020-06

[收稿日期]2014-08-26

[作者简介]李照修(1970-),男,河南宁陵人,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统一战线与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战线与群众路线仍然是党的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源泉。统一战线是党的重要法宝,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二者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不多,本文试从价值维度、历史维度、实践维度和目标维度方面理解二者的内在一致性。

一、价值维度:二者根源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基本立场。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放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基本要求的首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视为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经验。党的统一战线与群众路线具有共同的价值基础,其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都是基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都是建立在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

“人民”“群众”都是古已有之的词汇,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出现过。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有“掌建邦之出地之图,舆其人民之数”,《孟子·尽心下》中有“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其中“人民”一词的意思都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平民百姓。“群”字旧时写成“羣”,指聚在一起的人,“众”指许许多多人,“群众”一词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使用过。《荀子·劝学》中有“群众不能移也”,《史记·礼书》中有“宰制万物,役使群众”,西汉时期东方朔在《七谏》中有“群众成朋兮,士浸以惑”,其中的“群众”的意思大体上都是指聚在一起的众人,也有被统治的下层普通百姓的意思。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最早就使用了“人民”一词,他所称的“人民”是指奴隶主和自由民,不包括奴隶。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讲的“人民”是包括奴隶主、商贩、武士、工匠、农民、佣工等在内的自由人,奴隶也是被排除在外的。在西方,“群众”一词在法国大革命后才使用,往往指下层社会平民大众,在价值评判上充满了对群众的恐惧、蔑视和贬低。在中国传统意义上,“人民”和“群众”意思大体相同。在现代汉语中,“群众”除了作为“人民”的同义词泛指人民大众之外,还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没有加入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人;二是指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合成词,虽然被人们广为运用,但在《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中并没有专门的词条,其意义与人民大体重合,只不过是偏重群体层面上的理解,指向更广泛的社会成员。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统治阶级常常极力夸大本阶级的英雄人物,贬低和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虽然一些开明政治家、思想家也产生过重民思想,如中国古代的“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思想,西方近代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思想,但它们都带有十分明显的阶级局限性。与“人民群众”相关的一些词语大多带有贬损的意味,如群氓、庶民、草民、臣民、子民、贱民、流民、小民、刁民、暴民等等。更有一些反动的思想家们肆意鄙视人民群众,如卡莱尔把人民群众看作是“天生的奴隶”,尼采把人民群众看作是“一大堆多余的废品”等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道:“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P776)马克思发现“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形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决定了“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这些上层建筑。也就是说,各种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现象要从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和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而生产劳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生产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进而认识到“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P104)。更进一步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伟大结论,在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把长期颠倒了的历史重新给颠倒过来。唯物史观使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也使得人民群众的概念有了科学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民群众是一个政治范畴,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总和,其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从量上来说是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从质上来说是顺应历史潮流并推动历史进步的人们。人民群众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

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统一战线与群众路线共同的价值基础。在统一战线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作出了明确回答。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解放全人类,不但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不解放全人类也就不能获得自己最终的解放。显然,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和追求人类解放是统一战线的宗旨。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解决无产阶级自身统一和同盟军的问题,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革命的联合。打破反革命的联合,无产阶级不仅要联合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必要时还应该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联盟。《宣言》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国际统一战线口号。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人民群众更多的是指工人阶级,后来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教训的时候,马克思把农民阶级也纳入进来,认为没有农民支持的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 列宁认为,人民群众不仅包括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还包括小资产阶级等。在“我是谁”这层意义上,共产党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者、维护者和代表者。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在统一战线中保持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必须在统一战线中牢牢把握领导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虽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同,人民群众范畴内容不同,联合对象和斗争对象也不同,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党的领导这些最根本的内容是没有变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其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表明了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人民群众,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把群众当主人,视群众为亲人,从根本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根本的工作方法,是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根本要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明确目标方向,找寻力量源泉。基于人民主体地位这一共同基础,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在坚持群众路线中巩固扩大统一战线,就成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换言之,在统一战线中能不能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是统一战线能不能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群众路线能不能有效贯彻到统一战线中去,关乎着党的群众基础能不能得到巩固和扩大。

二、历史维度:二者形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

统一战线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光荣传统。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作出了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对于推动改组国民党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统一战线理论在毛泽东思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3](P3)把统一战线问题上升到革命的首要问题,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自觉。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战略和策略,对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毛泽东提出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对敌斗争策略,以及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的工作方法,在党的统一战线发展史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今仍闪烁着理论的光辉。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认真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并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4](P606)。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坚持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成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邓小平指出:“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5](P203)在世纪之交,关于统一战线在新世纪党的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江泽民指出:“在新世纪,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6](P143)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7](P29)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一以贯之的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和群众的关系,也决定了群众工作的中心地位。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十分重视群众工作,在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俄文译稿)中,就已明确提出要“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 [8](P1)。据党史资料,“群众路线”概念最早是由李立三在1928年提出的,但党的依靠群众的思想很早就有了。在毛泽东的早期文章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及《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讲话中,就多次论述动员群众和群众工作方法问题。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理论。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毛泽东指出:“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9](P899)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做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更进一步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问题,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9](P1094-1095)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形成并日臻成熟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客观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科学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并将它与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一起并称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决议》提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0](P163) 。党的群众路线这四句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了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特别重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衡量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把人民群众是不是拥护、赞成、高兴、满意和答应作为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江泽民把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部分,鲜明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人民幸福梦,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紧紧围绕为民、务实和清廉主题,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群众路线的最好表达。事实表明,始终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坚定不移的政治任务,紧紧依靠人民是完成和推进党的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

统一战线与群众路线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之中,统一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统一战线与群众路线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又符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需要,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从统一战线与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二者既有自身发展的清晰脉络,又始终体现出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战线蕴含了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党领导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过程,就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基本精神的过程。统一战线拓展了群众路线的实践空间,为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团结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的人民群众,搭建了群众路线在党外组织运行的组织和场所。

三、实践维度: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探索

民主作为一种社会管理和政治管理形式,早在史前就出现了,民主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就存在着,不过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有着不同的本质。“民主”一词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如《尚书·多方》中载“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思是说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他们成为民主。从字面上看,显然这里的商汤就是民主,是民之主,与现代民主观念格格不入。在西方,英文中的“民主”(Democracy)一词来自古希腊文δημοκρατια,按希腊文直译的意思是人民的政权。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讲的“民主”是指多数人执政的政体。民主(“德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重要口号,它与科学(“赛先生”)一起,成为当时反封建的两面光辉旗帜。民主作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旗帜,就资本主义民主与中世纪制度比较而言,它在历史上是一大进步,但资本主义民主并不是人类历史上最完美的政治形式,从本质上看,资本主义民主是金钱政治,是有钱人的民主,它“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11](P244)。

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是民主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民主当成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2](P293)列宁认为,不实现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它就不能保持所取得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为的就是争得民主。1945年7月,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与毛泽东主席有过一段关于“兴亡周期律”与“民主新路”的著名对话。他在后来的回忆文章《延安归来》中叙述了与毛泽东的这次谈话。“有一回,毛泽东问我感想怎样?我答: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13](P204-205)他希望中共诸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段广为传颂的“窑洞对”佳话,在党的建设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统一战线和群众路线为社会主义新型人民民主的实现创造了政治条件,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民主新路的两大政治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民主团体和海内外各界爱国人士广泛合作,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1948年的“五一口号”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成为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群众路线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真正意义上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能不能真正代表人民群众,能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至关重要的是人民代表的产生要坚持群众路线,人民代表要密切联系群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人民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历史证明,西方的“三权分立”“两党制”“多党制”在中国行不通,文化大革命中搞的“大民主”也行不通;封闭僵化的老路行不通,改旗易帜的邪路更走不通。西方的民主道路之所以行不通,关键在于资本主义民主不过是不同资本集团的利益分割,而任何一个利益集团都不可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文化大革命的“大民主”之所以行不通,最根本的原因是离开法制的民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必然带来“无法无天”的局面。在长期的政治发展道路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条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为根本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新路,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统一战线与群众路线体现了“三统一”的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开辟了崭新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14](P28),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对统一战线和群众路线在新时期的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任务和要求。通过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自信在统一战线和群众路线旗帜下,走出一条社会主义民主新路。

四、目标维度:二者致力于在实现中国梦中凝聚中国力量

统一战线与群众路线各自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实现优势互补,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报国热情。“中国梦”这一词汇一时间激荡神州,承载着亿万中华儿女的美好追求。统一战线与群众路线两大政治优势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有力保证,发挥好统一战线和群众路线两大政治优势,能够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统一战线联系社会各界,虽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所联系的对象不同,但从性质上讲都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在新时期,包括祖国大陆范围内所有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思想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以及拥护祖国统一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都是党的统一战线对象。统一战线中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交友广泛,是人才库、智囊团和联谊会。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一部分,是特殊的群众工作,做好群众工作尤其是特殊的群众工作,在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从党的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当统一战线中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的时候,统一战线就能够在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巨大威力;当统一战线背离群众路线的时候,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就不能得到较好地发挥,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退步。发挥统一战线与群众联系密切的独特优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广交朋友,善交朋友,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积极帮助各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能够赢得社会各界的拥护和支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全社会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好统一战线和群众路线两大政治优势,能够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开启了追求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寻梦历程。当一次次抗争、一次次选择失败之后,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党从一开始就始终与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拥有了统一战线和群众路线两大法宝,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和政治势力的显著标志,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两大政治优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要求全党必须整顿作风、振奋精神、凝聚民心。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取信于民,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继续发挥好统一战线和群众路线两大政治优势,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综上所述,统一战线在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始终是重要法宝,群众路线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始终。在统一战线与群众路线的关系上,两者既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又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彼此割裂。准确理解统一战线与群众路线的内在关系,在统一战线中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更好地做好党的特殊群众工作,对于扎实推进党的统一战线部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从统一战线和群众路线的双元互动、相得益彰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和民主的资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扩大民主参与,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1]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黄炎培.八十年来——黄炎培自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1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朱天义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