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注意:这些器官很怕滥用药

点击:0时间:2023-04-21 04:09:51

石浩强

一片药下肚,药物成分便开始在人体“旅行”。它们从口腔“走进”食管,到达肠胃,再经肝肾排出体外。药物用得不合理,就很可能伤害娇嫩的器官。下面,让我们看看,到底哪些器官特别经不起滥用药的折腾。

胃:两类药引发炎症和溃疡

临床调查显示,许多药物会直接或间接地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和溃疡。以下两类药尤其要重视:

一是非甾体抗炎药。不少人在出现发热、疼痛时,常会服用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如果长期大剂量服用,不仅会直接刺激胃肠,还会减少前列环素、前列腺素等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的激素分泌,从而损伤胃黏膜。

一般来说,这类药物用于退热、止痛时,最多吃3天,若症状未缓解就需及时就医。不过,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疼痛患者,没有必要太过恐惧,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要避免擅自增大剂量,而且最好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药物与胃黏膜的直接接触。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抑酸剂,或胃黏膜保护剂,如法莫替丁、硫糖铝等,并注意定期随访。还可以遵医嘱,选择新型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等,以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

二是糖皮质激素。风湿性关节炎,湿疹、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多会用到强的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这类药会减少黏液分泌,增加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从而造成胃黏膜损伤。长期滥用会诱发消化性溃疡,加重有胃溃疡病史患者的病情,甚至出现胃出血、胃穿孔。

因此,服用时要严遵医嘱,坚持随访,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搭配如奥美拉唑等抑酸药。出现腹痛、黑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治疗。

肾:抗菌药可能引起血尿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它负责机体代谢产物的排泄,也承担着药物排泄的工作。如果用药不当,就可能带来肾脏疾病。

常见的喹诺酮类抗菌药,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一旦用量过大,可能引起血尿、间质性肾炎,严重者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一些磺胺类抗菌药如复方新诺明等,服用后容易产生结晶盐而引起梗阻性肾病,出现血尿、肾绞痛甚至急性肾衰,脱水患者、老年患者发生的风险更大。大家要注意服磺胺类抗菌药物时,不能与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同服,应多喝水,或用碳酸氢钠(小苏打)片碱化尿液,减小对肾的损害。

还需提醒的是,患者应尽量避免将两种及以上肾毒性药物联用。老人、儿童、肾功能障碍者、过敏体质和脱水等患者,要根据肾功能调整药量和疗程,并遵医嘱做肾功能检查,以便尽早发现药源性肾病。如果出现腰酸无力、小便异常、四肢浮肿、容易疲乏、血压增高等肾病征兆,应马上就医。

最后,虽然药物有不良反应的风险,但一般来说,只要其不良发应是已知、可控的,而疗效是确切且明显的,患者完全没必要因噎废食,恐惧吃药。只要在医生指导下,按规定剂量与疗程合理、安全用药,就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

肠:通便药使它变懒

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很多药物通过它被人体吸收起效的同时,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比如止咳药物可待因、复方甘草片等,可能会抑制肠神经及排便中枢,影响排便反射,让便意减弱等,从而引起便秘;地西泮等镇静安眠药,也会直接抑制肠道胆碱能神经,减缓肠道蠕动。吃这些药物出现便秘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量或停药、换药。

要想让肠道免受药物的侵害,还有一点非常关键:便秘时,不自行购买缓泻药(通便药)吃。因为果导片,含大黄、芦荟等成分的接触性泻药,反复使用会扰乱支配肠蠕动的神经,导致肠道“变懒”,蠕动速度减缓。更严重的是,它们大多含有蒽菎成分,长期吃,该成分会沉积在肠黏膜,使黏膜变黑,导致“黑变病”。

大家一定要谨记,口服缓泻药,只能作为解决便秘的临时措施。一旦便秘缓解就要停用,而且连续使用别超过7天。事实上,很多便秘与生活方式有关,建议大家先通过多喝水,增加锻炼,多吃果蔬等改善,必要时咨询医生后再用药。

肝:中药是最大损伤因素

当药物成分“旅行”至肝脏时,也意味着到了代谢的主要场所。代谢过程中,有些药物会产生损害肝脏的有毒物。也正因此,肝脏几乎是最容易受到药物影响的器官,进而出现“药物性肝损伤”。

中药在引起药物性肝损伤中占据首位,约达20%以上,是药物导致肝损最常见的因素。比如骨关节炎患者常用的仙灵骨葆,其中所含的淫羊藿、补骨脂很伤肝;偏方中的土三七泡酒,因其所含的生物碱毒性较大,使用不当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肝损伤,甚至引起肝衰竭导致死亡。所以,大家必须经中医师严格辨證服用中药,千万别乱服,更别轻信偏方。

用药过量,是引起肝损伤的另一大因素。数据显示,复方感冒药、安眠药、平喘药等,最容易服用过量。以扑热息痛为例,它在很多感冒药、止痛药中都存在,且大多为非处方药,稍不注意就会重复服用,导致过量。如果超过每日4克的极限剂量,就很伤肝。建议大家服药前一定要仔细查看说明书,最好别同时服多种含有相同成分的药。

(据人民网)

标签: 药物 损伤 患者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