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陈龙斌:一个另类书痴的书雕之路

点击:0时间:2023-04-22 01:47:54

王祖远

现居美国纽约的陈龙斌,是第一个将纸质媒材和雕塑形式相结合,创作成大型装置艺术,以展现特殊意义的人。经过巧手雕刻,废弃书本和过期杂志以全新的样貌得以重生,不仅非常环保,也为此类“书本艺术”开创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这就是另类“书痴”陈龙斌坚持20余年的书雕艺术。

毁书造艺 重塑旧书生命

陈龙斌出生于台湾省云林县的乡下,成长于台北。在菜市场工作的父母,尽管十分辛勤卖力,也只能达到“喂饱”一家老小的程度。憑借自身努力,1992年,争气的陈龙斌去美深造,攻读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艺术硕士学位。

初来乍到的陈龙斌备感压力。对纽约生活和文化的不适应、英语听说读写的障碍,以及当时后现代艺术界似是而非的说法和哗众取宠的理论,使陈龙斌渴望以颠覆传统的艺术方式,寻找突围。

陈龙斌说,是纽约的环境成就了他的书雕艺术。在纽约市,每周有二次资源回收日,旧书和杂志被随意地丢在马路边,堆积成山。他感到既惊讶又可惜,便动念将这群废弃物回收。

怎么才能让这些旧书得以重生?“二手书店只卖有阅读价值的书籍,像老旧的电话簿、过期的杂志、滞销书等等,人们是不会再买的。”陈龙斌暗自忖度。突然,他心头一动,“何不利用所学,通过‘切书,让这些书刊以崭新的艺术面貌再次重生?”

说干就干。陈龙斌拉着手推车,和流浪汉一起抢拾被弃置在路边的书。又因他的书雕需要用到大量特定题材或类别的书籍,光靠在路边捡拾无法达到他需要的量,于是纽约号称全国最大的二手书店“河岸”成为他“淘宝”的好地方。

在第一年,陈龙斌所在的研究所就已完成了小型书雕创作,并将其拿到纽约市苏豪区的书店寄卖。1994年,收藏家艾伦正开展“书本艺术”作品的收藏展。碰巧,艾伦的策展人买下了陈龙斌的一件名为“手”的作品。

起初,因为出售的价格十分低廉,陈龙斌并没在意。谁知见此作品后的艾伦,拍案叫绝,不仅亲自到陈龙斌的工作室拜访,还前后共收购五件作品,更是在2012年,将收藏品全数赠与耶鲁大学,希望自己多年的珍藏能保存在更佳的环境中,并长久地与世人分享。

“我的家族没有人念耶鲁大学,但我的书雕艺术品却进了耶鲁。”陈龙斌开心地说。

渐具知名度后,陈龙斌不需要再捡书或买书,许多图书馆或书店会把多余的库存或滞销的书转赠给他,赞助其艺术创作。2013年,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学院图书馆赠与他大批淘汰的书,助其完成了名为“禅花园”的大型装置艺术;2016年,受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图书馆的馈赠,“书花园”书雕得以形成;201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赠送他一批滞销的期刊、目录、名家画册和善本书,他以“积淀与漂流”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书雕,并在台北故宫展出。

精美书雕 凸显独特主题

以书本当媒材,撕下所需的部分进行创作,丢弃无用的部分,早期人们对他以如此激烈的手段处理扮演文化传播角色的书籍,十分不理解。

但经过切书雕刻后,利用书本内页原有的纸质和墨色,已走入末路的书本,置之死地而后生,呈现出令人惊艳的原始美。人们认为,这也不失为一种保存方式。

他的作品远观似木雕、泥雕或大理石雕。由于使用的媒材是不涂染颜料的各类纸张,创作前须经过精密设计,纸张的大小、体积、重量、材质,甚至每本书边缘几公分的留白处都必须考虑在内。

经过堆栈处理、抛光打磨、电锯切割、手工雕琢后,不同纸质和油墨的书籍,呈现出不同的肌理纹路和深浅色调。单以电话簿为例:用黄色商业电话簿所雕刻的作品酷似木雕;以白色住宅电话簿雕出的作品像石膏或沙页岩;在电话簿内夹入数量不等的彩色铜版纸杂志,鲜艳的色彩夹杂在黑、灰、白之间,形成的特殊效果,宛如彩色大理石的石纹。

陈龙斌作品题材十分广泛。“头像类”书雕就包括林肯、贝多芬、毛泽东等中西方名人;“悬吊类”书雕有“扭曲天使”和“佛风暴”等;大型装置艺术有“阅读室”、具有禅学意境的山水花园等。

当然,所选用的雕刻用书,都具特殊意义,以求与作品主题相互辉映。例如“观音”头像这一书雕,所使用的媒材是纽约的住宅电话簿。不同姓名、族裔、年龄、联系方式和住址的人因缘际会聚集在这座城市,也被象征性地记录在电话簿上。陈龙斌以灵巧的手、独特的眼、卓越的雕刻技法,将其雕刻成慈眉善目的观音头像,巧妙对应数以万计人的大融合,凸显世界一家亲的主题。

昔日的电话簿早已式微,藉由此雕像的创作,以另类形式保留无数纽约人曾经居住过的痕迹,独具匠心。

行路万里 创作佛首系列

除了“雕”万卷书,陈龙斌更热爱行万里路。近十年来,他过着半流浪的生活,足迹踏遍欧、亚、美各洲。

陈龙斌经常接受世界各地邀请做“驻村艺术家”,短则数周,长则数月。期间,他会走访当地的博物馆和艺廊,以“旁观者”的身份体验当地风土民情,然后在创作中,采集所在地的书籍媒材,再搭配以本土文化,创作出了许多充满异国风情的作品。

在中国大陆旅行时,陈龙斌经常在博物馆看到“无头”佛像。他认为,在古代的东方,佛像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宗教膜拜的信仰寄托,只因强国入侵,佛像被割去尊贵的佛首,成为私人收藏或移居他国博物馆。对此,他深受触痛。感伤之下,他欲以自己的方式重塑佛首,因此创作出一系列慈眉善目的佛首和怒目威猛的罗汉,以寄幽思。

除了中国大陆,陈龙斌还雕刻了不同国家的佛首,其形貌也因融入各国文化、宗教和艺术,而显现不同的特色。不过,相同的是,他经常在头像的背面保留极大部分书刊的原样。从背后欣赏,书雕像一座小型立体书架,正面反面皆是艺术,各自展现不同的美感。

(责编 余亚如)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