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个留美大学生看“精准扶贫”

点击:0时间:2023-04-23 14:38:26

任宇涵

去年圣诞假期,趁回国休假之机,我走访了四川省的几个贫困村,实地感受了一次“精准扶贫”。

在出发前,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精准扶贫”是习大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民生政策。旨在帮助我国各地7000万处于贫困线的人口,在2020年全部脱贫。具体执行思路是社会各界选派有思想、能力强、肯实干的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也叫驻村书记,帮助村民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找准自身优势,理清产业发展思路。通过一周走访,我被“精准扶贫”结出的硕果震撼。同时,通过对驻村书记工作的了解,更深刻地理解了“精准扶贫”这一理念蕴藏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精准扶贫”的成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说明中央开展“精准扶贫”的思路和决策以及措施是正确有力的。

驻村书记带领贫困村寻找致富路

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是“精准扶贫”成功的前提。这在我此次走访的第一站——四川广元市朝天区羊木镇治下的国家级贫困村新山村得到了充分体现。有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新山村山路崎岖不平,道路狭窄。由于山势起伏,这里耕地分散,因而传统的粮食作物并不适合这里的种植环境。在驻村第一书记杨奇国的带领下,新山村重新规划了产业发展方向。新山村属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照充足,雨量集中,特别适合小水果的生长。因此,杨奇国担任第一书记后,为新山村规划发展猕猴桃500亩、车厘子300亩。同时,新山村还搞起了20万棒香菇和椴木木耳这类占地少经济效益高的食用菌产业。在规划发展新产业的同时,杨奇国也不忘发挥新山村的原有优势。在他刚到任时,新山村的核桃、肉兔等养殖已初具规模。在杨奇国后续努力下,新山村的肉兔已有5万只,另外又新养了3万只“跑山鸡”,人工养殖野生动物1000只以及猪羊牛等等。

根据中央“精准扶贫”的政策要求,新山村为每一户贫困户建立了贫困档案卡,详细调查了解每一户人家贫困的原因:有的是劳动力不足,有的是大病致贫。针对不同情况,驻村书记杨奇国和村党支部村委会一起,为每个贫困户制定了不同的帮扶措施、脱贫目标。

在取得一定成绩后,杨奇国并没有松懈。新山村有一处名为帅扎营的地方,相传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张飞曾在此处安营扎寨,抵御外敌,因而得名。帅扎营的“名片”是一些高大粗壮、看起来树龄颇老的古柏。民间传说这些古树是张飞亲手栽下的,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依托这一优势,杨奇国希望未来新山村可以发展与三国文化相关的旅游产业。而这一愿景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朝天区已经在规划一条连接羊木镇并途经新山村的快速公交车道。快速公交车道修成后,发展旅游业就有了交通便利,专程或途经新山村的游客势必增多,发展旅游业就有了客源支撑。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杨奇国带领下,新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为村民开创了一条可持续的脱贫致富道路。这可以确保在杨奇国任满离开后,村民们依然有可以遵循的发展模式,巩固“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果,走上致富之路。

搬迁扶贫让羌族村民走出大山

离开广元后,我去了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坪乡凤阳村。

北川县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虽然过去了8年多,北川在全国各地支援下,也建设得非常漂亮,但在偏远的深山区,贫困户仍然不少,贫困程度也很深。

和广元新山村比,凤阳村地处大山深处,山势更加陡峭,生存环境恶劣,许多村民分散住在偏僻的大山里,两家村民之间相距十几公里不稀奇,当地人形容自己的收入是“种一山,收一箩,煮一锅”,全村77户人家19户贫困。在这种自然条件的大山里,扶贫和脱贫难度可想而知。村民深知山路崎岖是凤阳村贫穷的主要原因,但要把公路修到大山里的各家各户门前,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对住在深山里的村民整体实施生态搬迁移民,在靠近开坪镇对面的坡地上,选择地势较为平坦且交通相对便捷地块,帮助每家贫困户修建了新的住房。这些住房按人均35平米建筑面积修建,最小的户型有90多平米,最大的120多平米,有三到四个卧室,并配有20多平米的客厅以及厨房、卫生间甚至露台和堆柴房。这一栋栋崭新又现代化的双层别墅式建筑,在贫困的大山里,如一道靓丽的风景,吸引着山里山外的目光。按当地设想,这里将建设成羌族文化风情旅游区。

搬迁后,交通方便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家家户户都购买了电视机、电冰箱、电炊具,村民过上了电气化新生活,国家电网绵阳供电公司还为每家每户安排了“电管家”,为村民提供24小时上门服务。当地农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留学生回乡创业的空调暖房种植羊肚菌,让当地村民致富有了奔头,生态鸡、高山茶叶蓬勃发展,脱贫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短短几年间,村民人均收入都有明显提高,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已经过万,达到10490元,18户贫困户脱了贫。

在参观这些山村“别墅”时,我还注意到,在每栋洋房上面都有各式各样的羊角、羊头形状的装饰。细问之下获知,凤阳村的村民多为羌族,在羌族文化中,羊是吉祥物,有着崇高的地位,而这些装饰正是政府为尊重羌族同胞的风俗而特意设计的。从细微之处我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以及对羌族文化民俗的保护真是细致入微。对政府的大力扶持,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每家每户都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张贴了习大大以及中央政治局常委们的画像,并且能清晰叫出每一位常委的名字。村民们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党中央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应该知道恩人们的名字。”

一步一个脚印从基础设施做起

最后一站,我去了绵阳市盐亭县黑坪镇环山村。环山村的自然地理条件比新山村和凤阳村要好很多,山势平缓、土地比较多、树木植被茂盛,是省级贫困村。相比于脱贫工作已经开展得卓有成效的新山村和凤阳村,环山村的脱贫工作才刚刚起步,这里的产业方向还不清晰,人均收入也似乎没有显著提升。然而,从一些小事上,我依然看到环山村已经为下一步的发展打好了基础。

首先是用电条件的巨大变化。村民告诉我,过去农村的供电设施十分简陋而且不安全,低矮的木质电杆建在村民们触手可及的路边,电线通过胶带缠绕在用橡胶鞋底充当的绝缘介质上,经常有短路或者漏电伤人的危险。现如今,笔直的水泥电杆、高耸的电力铁塔已经遍布深山之中,银色的输电线路连接塔,在座座山峰间挺拔而起,村民虽然居住分散,但是每家每户都装上了智能电表,村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上网缴电费。提起此事,村民们都很开心:“在用电这一层面,我们已经与城市接轨了。”

我在一户村民家门口巧遇了国网绵阳供电公司的一位农村电工,他正在为村民检查新装的电表。有人说,山里村民住得分散,当电工比城里要辛苦百倍。他却说:“为村民解决用电困难是我的工作职责,即使是再远再难走的山路,我也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

我还了解到,村中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就是修建可以通到每家每户门前的硬化路,让泥泞山村土路永远成为历史。有了安全稳定的电力,有了通畅的公路,环山村就具备了脱贫的重要先决条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环山村也能把自己的优势资源变成脱贫产业,也可以像新山村、凤阳村一样,迈上脱贫“快车道”。

习大大在2017年元旦贺词中说: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这句话温暖了千千万万贫困百姓的心。总书记和百姓心连心,中南海惦记着贫困村。放眼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府能够像我国这样,把贫困百姓放在心上,不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而与其他国家的福利救济制度不同的是,“精准扶贫”像贫困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贫困群众的希望之路,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让贫困人群树立起极大信心,切实感受到可以通过努力摆脱贫困,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由于时间所限,我走访的仅仅是几个点。而据我所知,在全国各地,有多达19万个驻村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最基层。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2016年我国已有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而党中央定下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以前帮助全国7000万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人脱贫,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然而,看到新山村、凤阳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伟大的中国人民一定可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作者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中国留学生)

标签: 山村 村民 凤阳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