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闫勇义:绽放在医药领域的“青蒿之花”

点击:0时间:2023-05-05 05:43:13

余亚如

采访这天,阴雨连绵的张家港午后突然放晴。闫勇义就坐在村里金麦穗生态农庄的临窗的桌前,静静地讲述着他的人生故事,在他头顶上方的匾额上,“天下大义”四个大字熠熠生辉。窗外白云缭绕,天朗气清。

“我们生产的青蒿素衍生物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一针下去就好。现在公司年产值已经达到了1.2亿支针剂。”闫勇义面露自豪,跟记者介绍着公司的“战绩”。

据悉,疟疾是世界上流行最广、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热带寄生虫传染病,目前全世界约有22亿人生活在疟疾的阴影下。江苏斯威森生物医药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现为国内最大的青蒿素衍生物生产厂家。作为董事长的闫勇义,靠制药“拯救世界”。

回国创业的侨界之星

晚风徐来,悠悠恬恬的桂花香迎面扑来,熏染得心神儿舒畅起来。几个小时后,“月是故乡明”2017年张家港市侨界人士中秋联谊会,将在这里举行。与会嘉宾时不时向我们走来,闫勇义朝他们挥了挥手,说了声,“抱歉,我在汇报工作。”

1977年高考得以恢复。第二年,在云南某部队当兵的闫勇义,由部队推荐,参加高考,并且蟾宫折桂。“我记得很清楚,当时部队推荐了15个人,只有我一个人考上了大学,而且是清华大学!”闫勇义华丽转身,人生像今日的天气,清齐朗澈。

不忘初心,阔步向前。1999年,响应国家号召,负笈澳大利亚留学的闫勇义,带着努力学习的科学技术,回国报效。2001年,闫勇义在广州成立斯威森科技有限公司,毅然走向创业之路,但出师不利,公司严重亏损,几乎走到了绝境。

烈火见真金,逆境出英雄。在事業低谷,闫勇义顺不枉喜,逆不惶馁。事实上,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正在悄然形成。而此时的闫勇义不仅有了公司运营的经验,更是熟稔进出口贸易、植物提取产业。

原来,早在1988年,闫勇义就被调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负责医药精细化工产品的出口业务,结缘生物医药原料领域。

1999年,任日本富士美化学株式会社中国区代表时,他又负责中国的植物提取原料出口业务,主要采购甘草制品、银杏、人参提取物。就是在这里,闫勇义注意到了青蒿素的稀缺性,“那个时候,青蒿素的价格涨得不得了,蒿甲醚卖到了一万八千块钱一公斤,有时候还会缺货、断货。”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05年,良机天降,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将青蒿素类抗疟疾药物作为一线药物向全世界推广,闫勇义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消息背后的巨大商机。

受气候和地域影响,目前,青蒿种植主要集中在我国湖南、广西、重庆等地,被誉为“东方神药”,只有中国才产。《诗经》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的“蒿”指的就是青蒿。但因为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抗疟市场长期被西方社会把持着,青蒿素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然而,经过70年的应用,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传统药物奎宁效果甚微。一方面由于青蒿素有着显著的抗疟特性,另一方面因为中国的外交环境逐渐变暖,青蒿素的疗效脱颖而出,一跃跻身抗疟一线用药,成为第一个被国际公认的天然药物。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此时,闫勇义审时度势,带领自己的团队,果断瞄准青蒿素药物市场,并于2006年至2009年,成功开发出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衍生物系列共4个产品,共计销售5000万元,公司死而复生。

2010年,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对高科技企业的重视和扶持,极大地吸引着闫勇义。10月份,他带领16个专家学者落户张家港,创办了江苏斯威森生物医药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摘得“诺贝尔奖”,这则喜讯再次明确了青蒿素在药物应用上的“名分”,给国内的青蒿素研发、生产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斯威森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屠呦呦获奖后,我的电话都要被打爆了,采购者、投资者蜂拥而至。”时隔两年,闫勇义依旧难掩兴奋。

江苏斯威森生物医药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现已成为国内最大、品种最齐全、质量最好的抗疟疾特效药物青蒿素衍生物生产厂家。挺过寒冬,浴火重生,闫勇义也成了回国创业成功的侨界之星。

殷殷报国的丹心赤子

闫勇义的妻女在国外生活,这些年来,闫勇义始终是一个人在国外打拼。“家庭与事业不能两立。现在想补偿也晚了,孩子都上大学了!”他无奈而又愧疚。

想家的时候,闫勇义会拉一会儿马头琴。马头琴的音质苍凉辽阔、浩瀚深邃,被誉为“草原天籁”。空灵寂静的草原、高迥寂静的苍穹,在无尽的遐想中,心灵得以复归宁静,他也借此消弭对妻女的思念。

最关键的是,广州斯威森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一年后,入不敷出。竹篮打水一场空,家人反对的声音更加强烈。

“过春节了,几个合伙人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还要从家里拿钱,发给工人。那个时候是非常难过的,有时候连饭也吃不下去,都想散伙了!”闫勇义感慨万千,面前的黄山毛峰茶热气缭绕,正如当年创业初期,几个人围坐在黄埔军校对面的写字楼里,对着几盏茶兴叹。

他们开始质疑,远离家人,到底值不值得?回国创业到底有没有意义?

闫勇义心烦意乱地望向窗外,那时的广州,正值春节,依然是冷风冷雨,湿潮逼仄。突然,对面闪耀着时代光辉的黄埔军校,吸引了他的注意,闫勇义深思,“当年黄埔军校的学生不要钱、不要命,他们有什么报酬?”

爱国,是黄埔精神的第一内涵,也是黄埔军人成功成仁的门禁卡。和平年代,虽然中国境内的战火已熄,但国际竞争场依然风云诡谲,强手如林。

闫勇义从沉重中缓过神来,他以黄埔军校为例,激励团队充分激发人才智力,担负起推动中国产业升级换代的历史重任,在开展自主创新、推动改革开放、助力高端产业方面,努力实现企业追求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

“青蒿素是中国的,但是现在它的衍生物是西方人在做,而且赚得盆满钵满。我们应该排除万难,做出对中国有意义的产品。”十几个人达成一致,拧成了一股绳。endprint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过团队的奋战,斯威森成为张家港保税区转型升级“开门红”的一个缩影,并荣获第六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企业奖。

“要么选择家庭,每天可以和家人在一起,老了后回首一生,没有什么成就可言;要么选择创业,老了以后发现,自己还是对国家和社会留下了一些有益的东西。”甘蔗没有两头甜,闫勇义认为这种牺牲是值得的。

制药救人的超级英雄

在21世纪,疟疾、结核病、艾滋病成为三大生命杀手,而疟疾更是首当其冲。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在疟疾高度和中度流行状态,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人,死于疟疾者逾200万人。

“平均每分钟就有一名儿童因此丧命”,闫勇义眉头紧锁,语气沉重。

选择抗疟药物青蒿素衍生物作为拳头产品,闫勇义显然有着道义上的考量。在他看来,做医药不同于其他行业,每一次进步,都能带来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制药救人,是一件很伟大的事业。”

目前,斯威森每年约生产20吨青蒿素衍生物,可挽救上亿生命。其医药原料的合格率达到了93%以上,远超国内、印度等地的同类企业。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屠呦呦团队高举‘青蒿素精神,发现双氢青蒿素片对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明显效果,再次点石成金。2017年,閆勇义紧跟科技步伐,也加入到屠呦呦的这个项目中来,以期让中医药再次为人类健康福祉作出贡献。

斯威森的另一个系列产品是长春胺、长春西汀,为的是解决脑中风、老年痴呆症。

在闫勇义看来,人口老龄化,不仅会让老年人的生活丧失尊严和质量,还会导致中国医疗基金的崩溃,无论财政、医疗保险基金,还是个人,都将背上不可承受的负担。

他认为,老年痴呆就像脑海中的一块“橡皮擦”,在与病魔作斗争的日子里,一点点地将患者的记忆残忍抹去,让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如同油尽灯枯。

“斯威森想为老年人、为国家、为世界做点事情。”为了成为对抗老年痴呆症的“钢铁大侠”,闫勇义瞄准“长春胺、长春西汀”。

未来斯威森团队想针对中老年疾病,研发出更安全、更有效的生物医药原料或制剂来缓解病痛的折磨。“我们想让人类能够健康地活到一百岁!”闫勇义踌躇满志。

不断前行的造梦达人

“同学们,今天来到这里,我感到很激动。也许你们对我有些陌生,但我却感到无比的熟悉和亲切!”简短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闫勇义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这一场景来自崇真中学开设的课程“博士讲堂”第一季第一期授课的课堂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闫勇义以一生所学,带领同学们进入生物医药的世界。在常春藤实验中学的讲座中,他勉励同学们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保持对各学科的兴趣,广泛涉猎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自信面对挑战。

从事公益,服务教育成为他这么多年来的“必选项”。

他为他人筑梦,也给自己造梦。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的闫勇义,想建造一座新的古典园林式的工厂,让山水之怡与现代工业气息相互交融,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目前,公司二期工程———张家港威胜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已经建成。斯威森即将扩大规模,等到产业布局成熟后再上市。

闫勇义之所以底气十足,是因为他认为,生物医药代表着未来医药行业的发展方向。

据悉,医药可粗略地分为三大部分,即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医药。化学药潜伏着对人体一定程度上的损伤,而且已经到了顶部,很难再继续发展;中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被包含在生物制药中;唯独现代生物药,这边风景独好。

在现代生物药中,基因药物,被寄予治疗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厚望。现代医学认为,除外伤以外,所有的疾病,不管是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还是肿瘤性疾病,几乎都是由基因的变化引起的。破解人类基因的密码,再匹配对应的基因药物,将给濒临死亡的病人带来“生”的希望。

生物制药的另一个方面,是从天然药物中分离出有效成分,然后加以改造。比之中药,有着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青蒿素。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收入增长显著。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大好形势下,闫勇义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居安思危,看到利润增长明显放缓,竞争趋于新技术与新领域的行业现状。为此他表示,“对于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具备创新能力、拓展融资渠道至关重要。”

科技是企业的生命线,对生物医药企业尤甚。斯威森主打科技王牌,将每年利润的60%-70%用在了产品的研发上,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靠技术攻坚突围成功。“公司一共有54个人,只有10个工人,但是我们的年产值大概有1.5亿左右。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要掌握技术。”闫勇义说。

“在抗疟药物以及治疗脑中风、老年痴呆的两个领域,我们想先在中国做到屈指可数,再打造成世界一流。”闫勇义踌躇满志。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