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说“墙”时到底在说什么?

点击:0时间:2023-05-11 04:37:18

河西

有了墙,真能万事大吉吗?长城算是最坚固的围墙了吧?北方游牧民族一来,该沦陷的还得沦陷,只能说特定时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墙是什么?

《说文解字》:“墙,垣蔽也。”从啬,从土。“啬”有节俭收藏的意思。垒土为墙,意在收藏。《诗·郑风·将仲子》:“无逾我墙。”意思就是你别越界,侵犯了我的私人权益,可见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有围墙保护私宅的概念,可谓源远流长由来已久。

有了墙,真能万事大吉吗?长城算是最坚固的围墙了吧?北方游牧民族一来,该沦陷的还得沦陷,只能说特定时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园林中的景墙

在中国园林当中,景墙是一种分隔空间的重要工具。

不仅是内外之别的高墙大院,在园林内部,墙又分隔出各处院落,各种视线的引导和遮挡,会产生奇妙的景观效果,其中学问也多了去了。园林中的景墙按材料和构造可分为版筑墙、乱石墙、磨砖墙、白粉墙,形式上,还有云墙(波形墙)、梯形墙、漏明墙等等。唐朝方干的《新月》诗:“隐隐临珠箔,微微上粉墙。”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门掩着梨花深院,粉墙儿高似青天。”墙头配以青瓦或者琉璃瓦,用白粉墙衬托出山石、花卉,就好像在一张洁白的宣纸上进行水墨画的创作一样,其叠石、植物的配置,都要符合画意。墙上的漏窗又名透花窗,我们看计成的《园冶》,其中直接就画了很多漏窗的形制,明清时期很多园林都是按照《园冶》来设计建造的,样式也颇为丰富多样,每一个漏窗就是一个窗口,就像一个镜头,在捕捉墙外的风景,定格成为一个美丽的瞬间。

还有一种廊墙,比如苏州留园“闻木樨香轩”后的廊墙,轩外有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木樨,即岩桂,秋日桂花盛开,闻之,满鼻馨香,真可以说是“花动一廊秋色”。廊前有水面,曲折环绕,与全园相通。留园可以说是中国最复杂的古典园林,它比网师园大得多,园路的设计,精巧绝伦,往往有奇峰突起的妙笔,比如,到还我读书处,虽几步之遥,读书处外,人声喧哗,而读书处内,却游客罕至,真可以说得园林曲径通幽之妙谛的设计师才有这样以小见大的大手笔。

走在中国园林之中,穿过一道园墙,就是一片新的天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隔而不断,移步换景步移景异,中国古典园林之美,景墙出力尤多,值得游园者细细体会。

《崂山道士》的穿墙术

墙,是一种障碍,有的人就想通过这种障碍,获得身心的自由。穿墙如探囊取物,岂不妙哉?

《聊斋》中就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上海人民美术电影制片厂1981年拍成过木偶片《崂山道士》,陪伴了一代人。《崂山道士》动画片很短,原文也很短,说有王生者到崂山求道,有一天,他看到两个客人与师傅共坐饮酒,师傅就剪了一张像镜子一样的纸,贴在墙上。一会儿,纸变成一轮明月照耀室内,又有月宫中的美女前来助兴,让王生大开眼界。王生心里就动了,他想,我在师傅也这有一段时间了,可是老师什么法术也没教,心里不是滋味,就问老师:能不能教他一点法术。

师傅问他:“你想学什么啊?”

王生一想,说:“平常我见师傅所到之外,墙壁也不能阻挡,只要能学到这个法术,我就知足了。”

师傅教给他,但一再叮嘱,使用这一法术,一定要心底纯洁,可是王生一回家就跟老婆炫耀,离墙数尺,奔跑着冲去,结果可想而知,头碰到坚硬的墙上,王生猛然跌倒在地。妻子扶起他来一看,额头上鼓起一个大包,像个大鸡蛋一样。

我们看动画片中表现得很充分,主要批评的是王生心地不善良,想要投机取巧,可是原著小说里是这个意思吗?被很多人忽略了,在小说的结尾,蒲松龄假借异史氏之口还写了这么一段奇怪的话:

异史氏曰:“闻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正复不少。今有伧父,喜疢毒而畏药石,遂有舐痈吮痔者,进宣威逞暴之术,以迎其旨,绐之曰:‘执此术也以往,可以横行而无碍。初试未尝不小效,遂谓天下之大,举可以如是行矣,势不至触硬壁而颠蹶不止也。”

什么意思?吮痈舔痔这个成语,指的是用嘴去吸痈脓,用舌头去舔痔疮,形容谄媚无耻之徒的丑恶。语出《庄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舔痔者,得车五乘。”那么这个吮痈舔痔者对伧父说:“执此术也以往,可以横行而无碍。”宣威逞暴之术,以迎其旨,一开始总会有点小效果,最后的结果不外乎撞在墙上头破血流。

你看蒲松龄,他是在讲穿墙的法术,是在讲王生这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吗?他明明在讲治国之术啊!常人竟不知晓,不妨重读几遍,体会蒲松龄字里行间的深意,方能体会蒲松龄寓言之妙。

鲁迅与周作人:兄弟阋于墙

北京西城,从西直门往东,西直门内大街与赵登禹路交叉口向南约一百米,路东有一条狭窄弯曲的胡同,名为八道湾胡同。进了胡同,向东,绕过十一号的西跨院,你就看到了八道湾十一号破败的南门。现在,这条胡同的名字是前公用胡同。

1923年8月2日,午后,大雨初歇,空气中有一股淡淡的腥味。鲁迅沉默不语,收拾好行装,从这里走出,与朱安黯然离开居住了4年的北京的家,背后射出的,是周作人羽太信子夫妇冷箭似的目光。

鲁迅对朱安说:你或者留在八道湾陪母亲住,或者回绍兴娘家,我会按月寄钱供养你。

朱安的态度很坚决:八道湾我不能住……绍兴朱家我又不想去。你搬到砖塔胡同,横竖总要有人替你烧饭、缝纫、洗衣、扫地的,这些事我可以做,我想和你一起搬出去。

于是,无话,就走。原来一个屋檐下的两兄弟从此绝交,至死再无往来,成为世纪悬案。

几十年来总有人在问:这是为什么?流传最广的,就是多少有些让人难堪的说法:鲁迅偷看周作人的夫人羽太信子洗澡!

之所以是悬案,就是没有定论,抨击鲁迅说鲁迅偷看了的也有,肯定鲁迅不会做出这么不堪之事的更多。那么到了今天,我们是不是可以解开这个世纪之谜呢?

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给鲁迅送去一封信,上书:

鲁迅先生:

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七月十八日,作人。

5天前,鲁迅开始与周氏夫妇分开吃饭,当天发生了什么,当事人讳莫如深。虽然当事人集体失声,可是奇怪的是,在旁人眼中,原因却出人意料地集中:即鲁迅有没有偷看弟媳羽太信子洗澡。

在《八道湾十一号》一书中,作者黄乔生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谈周氏兄弟绝交的问题,引了周作人的儿子周丰一对周作人这封绝交书的解释:

(一)所谓“我昨天才知道”。住在北京八道湾内宅的日氏房间(只是一间,另外一间是砖地)的我们的舅舅羽太重久,亲眼看见“哥哥”与弟妹在榻榻米上拥抱在一起之事,相当惊讶。因为第二天把那件事这样说出来,就是指发生的“我昨天才知道”这件事。其实兄弟二人留日之时,出生在穷人家的长女信子正于兄弟二人租房的时候,作为雇佣女工来工作,虽然与哥哥有了关系,但作为在老家婚后来日的哥哥,不能再婚,因此把信子推介给弟弟并让他们结婚。弟弟一直都被隐瞒着,因此不知道这件事。

(二)“过去的事”这句话是指留学时代哥哥与现在已经成为弟弟妻子的女人之间的关系。

言辞凿凿,无独有偶,早在1991年,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在《明报月刊》刊了一篇劲爆猛文《鲁迅与羽太信子的关系及其他》,持的观点和羽太重久几乎一模一样,而且更进一步,直指鲁迅和羽太信子曾是夫妇关系!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即与一日本女人姓羽太的同居。羽太如即为信子的姓,那么作人的老婆啊原来是鲁迅的旧好,鲁迅自日本返国后,还每月负担羽太的生活费用……可见羽太与鲁迅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关系,而是夫妇的关系。还说“鲁迅”这个笔名中的“鲁”字取其母鲁瑞的姓,而“迅”(xùn)与“信”(xìn)在南方是谐音字,系指羽太信子,所以“鲁迅”这个笔名反映了鲁迅内心深处母爱与性爱的冲突。

这一说法,虽然超级猛,但似乎只是千家驹先生的个人推测,并无真凭实据。而事实上,鲁迅和周作人闹翻后,对羽太信子恨之入骨,许广平说,他屡次对她讲:“我是被家中的日本女人放逐出来的。”最能证明鲁迅耿耿于怀的是他写《俟堂专文杂记》用的笔名。1924年9月21日他为自己收藏的古砖拓本集《俟堂专文杂集》写的“题记”说:

曩尝欲著《越中专录》,颇锐意搜集乡邦专甓及拓本,而资力薄劣,俱不易致。以十余年之勤,所得仅古专二十余及打本少许而已。迁徙以后,忽遭寇劫,孑身逭遁,止携大同十一年者一枚出,余悉委盗窟中。日月除矣,意兴亦尽,纂述之事,渺焉何期?聊集燹余,以为永念哉!甲子八月廿三日,宴之敖者手记。

“迁徙以后,忽遭寇劫,孑身逭遁,止携大同十一年者一枚出,余悉委盗窟中。”用“寇”、“劫”、“盗”这样的词来形容弟弟和弟媳,可谓恨之深,痛之切。

对于“宴之敖者”这个笔名,他自己的解释是:“宴从宀(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说文》作,游也,从出从放);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的。”

这个名字更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鲁迅的小说名篇《铸剑》,在这篇小说里,那个同暴君拼命的黑色人,名字就叫“宴之敖者”,为干将莫邪的儿子报了弑父之仇。在小说里,宴之敖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们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复仇。”如果你知道了羽太信子与鲁迅的这一层关系,这一段恩仇录,那么我们忽然发现,以前寄托于宴之敖身上的反封建思想,此时落实于对于羽太信子这个女人的仇恨,黑暗的、深入骨髓的、咬牙切齿的,让人不寒而栗,那种情绪,你从文字营造的黑暗氛围就可以明显感受到,正应了鲁迅那句名言:“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这事太过复杂,不管是红杏出墙还是隔墙有耳,总归是祸起萧墙,周氏兄弟,以前关系是多么好的一对,也兄弟阋于墙,可惜可叹。

无法逾越之墙

围墙,也是一种围城,有人想进来,有人想出去,被这墙死死地箍住,无法逾越的,与其说是砖石之墙,毋宁说是命运的鸿沟。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写过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名字就叫《墙》。

西班牙内战中,三个被敌人判处枪决的国际纵队队员被关押在监狱中。其中一个已神经错乱,另一个勉强支撑,而主人公马普罗·伊比埃达的心情很复杂:既讨厌战友的种种异常,又难以排解心中的忧郁。在倒计时的生命中他通过断断续续的回忆才真正体会到了生命的弥足珍贵,为自己往日恣意挥霍青春和自以为可以永垂不朽而后悔不已。

审讯他的人每次问他:“拉蒙·格里躲在哪里?”

他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最后,他想出了一招:随便说个地点,骗骗他们,可以拖延一点时间,用我们的话说叫忽悠。

可是结果呢?出乎他预料之外的是,他们真的抓到了拉蒙·格里!而抓到他的地方,则正是伊比埃达供认的“墓地”。荒诞!伊比埃达不得不感到荒诞,这个世界怎么那么荒谬?就像有一道宿命的墙困住了他,他说也是错,不说也是错,根本无法逾越的命运之墙,在等着他,在萨特看来,一切都是宿命!就像这墙,不撞南墙你是不回头啊。

不管是红杏出墙还是隔墙有耳,总归是祸起萧墙,周氏兄弟,以前关系是多么好的一对,也兄弟阋于墙,可惜可叹。

标签: 鲁迅 崂山 关系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