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沂水县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实践调查

点击:0时间:2023-05-12 18:55:00

卫思宇+李承明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事关群众民生福祉,事关基层和谐稳定,事关政权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山东省沂水县在努力建设激情沂水、创新沂水、友善沂水、品牌沂水的发展战略中,深刻认识到群众工作是党的生命线、干部的生命线、发展的生命线、社会治理的生命线。沂水县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方式和新措施,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在全县范围内构建并实施“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民意化考评”的“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带来了“最大限度服务基层基础,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强发展活力”的明显成效,创造了县域社会治理“沂水新实践”。

由北京泛亚智库、中研智业集团联合国家有关部委研究机构成立的课题组,全面总结和推介沂水的做法和经验,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向广度、深度推进,全面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沂水实践

沂水县是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红色革命老区,辖18个乡镇街道、1个经济开发区、1个沂蒙风情旅游景区,1040个行政村,113.2万人口,面积2434.8平方公里,在山东省县级行政区划面积中位列第二,是早年中共山东分局诞生地、《大众日报》创刊地、沂蒙精神发祥地之一。近年来,沂水县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激情沂水、创新沂水、友善沂水、品牌沂水,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国家级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千年古县、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全省金融创新工作试点县和省级生态县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沂水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县委、县政府在总结工作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了,但干部跟群众的距离、感情却渐行渐远;干部发展经济的能力提升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却下降了;党委政府的思路符合上级要求、切合沂水实际,但群众知情率低、参与度低,有个别环节甚至出现与群众诉求不符的现象。

沂水县面对经济社会正处于“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的并存时期,县委、县政府认识到只有以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加速转型跨越。

“群众工作是党的生命线、干部的生命线、发展的生命线、社会治理的生命线”。在沂水县委书记刘贤军看来,当前,沂水县正处于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转折阶段,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必须从体系和机制上创新社会治理,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势头,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找到发展的动力源泉。

沂水县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突出一个主题:联系群众、转变作风;落实两项要求,即:带着使命联系群众、增强责任意识,带着感情服务群众、增强宗旨意识;开展三项活动,即:万名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活动,党员干部集体学习、集中讨论活动,干部行为规范提升活动;强化四个保障,即:制度建设、群众评议、宣传引导、考核奖惩;实施五大工程,即:为民致富工程、为民解困工程、为民行为规范工程、为民服务网格化工程、幸福家园建设工程,通过干部全承诺、全述职、全评议,进一步提高为民服务的自觉性,以发展聚民心,以公道赢民心,以真情暖民心,实现干部联系群众全覆盖、全参与、全监督,增强执政为民的实效,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建设激情沂水、创新沂水、友善沂水、品牌沂水提供有力保障。

(一)建立五级网格社会治理新体系

沂水县对干部联系群众、为民排忧解困实行条块式网格化管理、分层化问责、组团式服务。全县为一个总网格,由县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总体调度;每个乡镇为一个大网格,由联系该乡镇的县领导和该乡镇党委书记担任大网格负责人;每个工作片为一个中网格,由乡镇网格负责人指定县直部门的联系干部或乡镇干部担任中网格组长,一般是部门负责人和乡镇班子成员;每村一个村级网格,由联系干部对应每一户群众的固定网格组成,一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担任村级网格组长。

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干部除一线教师和医生外共有10180人,全县农村群众共33.7万户,约100万人,每名干部负责联系30户左右的群众,万名干部联系百万群众,实现干部联系群众全覆盖、无遗漏、无缝隙对接。

目前,全县共设置干部联系网格10180个、村级网格1040个、工作片网格135个,乡镇网格19个,县总网格1个。形成了一张横到边、纵到底、定人定责、直观清晰的群众工作“鱼鳞图”。

依托五级网格建立了系统完整、环环相扣的群众诉求表达、搜集、研判、解决、反馈,再搜集、再研判、再解决的动态循环机制,对群众诉求需求,坚持回到原点,求根溯源,联系干部个人能解决的要及时办结并反馈;不能解决的,逐级上报到村级网格、工作片网格、镇网格。由各级网格负责人每月定期组织召开分析研判会,制定解决措施和方案,明确解决时限和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员。实在解决不了的上报县联系群众工作办公室,汇总到县总网格进行解决,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联系工作主要围绕“五个一”开展:一张承诺卡,为民服务公开化;一条联系线,沟通交流经常化;一份民情表,群众冷暖明细化;一门好亲戚,解困释疑亲情化;一张为民网,联系群众网格化。

干部上门直接联系群众,分四个步骤循序渐进:第一步,干部入户走访见面,联系对接群众,建立起联系线;第二步,搜集群众诉求,解决实际问题;第三步,加强感情交流,建立与群众的互信共赢关系;第四步,逐步规范、形成制度,建立群众工作长效机制。干部工作岗位可以变动,但只要在沂水,联系户就不变。如此让群众放心大胆提诉求、献计策,让干部兢兢业业抓进度、办实事,逐渐变干部强势为群众强势,最终让主仆归位。

在全覆盖的基础和前提下,他们总结出了一个“循环理论”,建立起了群众工作大循环体系。具体做法是:干部对每户群众的家庭成员、社会关系、收入来源、生产生活、困难需求等基本情况全面掌握,对每户群众提出的诉求问题,建立搜集、研判、解决、反馈机制,这样就形成一个动态小循环,每名干部联系30户就是30个循环,一万多名干部各联系30户群众就是30多万个循环,从而在全县形成一个大循环。应该说,通过这个大循环体系,既能全面真实地了解掌握群众情况,又能在这个体系里面把群众的问题解决,没有遗漏,不留死角。民心是镜子,民意是标准,民情是依据,民望是方向,群众工作循环体系让沂水县委一班人做到了心中有数、有据可依,解决群众问题能够对症下药、科学决策,工作也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二)用大数据构建社会治理服务新平台

1、沂水社会管理的数字化变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诉求需求也日益多元复杂,沂水县对所收集的群众诉求进行数字化分析,全县3万多条群众需求和意见,经过系统分析,最终汇总成78个共性的问题。通过数字化把群众的需求和诉求直观有效地表达,针对系统总结的共性问题结合实际深入分析,统筹资源创新工作方法。

通过“网格化”收集群众诉求需求,用当地干部的话讲,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建立数字化长效监管机制才是治本之策。

收集群众诉求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根本。基于这种认识,沂水县的决策者们对联系群众中的弄虚作假“零容忍”,所有工作都体现一个“实”字,核心抓手是建立“数字化信息系统”。

数字化管理就是把通过网格化系统收集的群众诉求信息输入自行设计的电脑软件,用数字化系统去分析、监督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推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县委班子确定了刚性考核标准: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让群众当主角,变干部的强势为群众的强势。让群众当考官,由联系户对干部联系群众工作进行综合评议,由群众写出评语,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任、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用数字化去监督考核干部联系群众工作,让“南郭先生”无处遁形。沂水县连续5次召开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成效现场调查会和群众诉求需求落实承诺大会,均采取现场直播方式,并邀请省内外媒体参与“揭丑”。全县万余党员干部被逐一编号,录入计算机系统,随机抽取调查,并向其所联系群众核实情况,共有50多名干部被抽到或被点名要求针对群众诉求需求作答,工作作风扎实不扎实,当场“晒一晒”。

沂水县探索建立部门专业工作平台,由各个部门单位结合自身业务工作,突出重点工作、关键环节、责任落实和群众监督,建立起各自的“可抽查”工作系统,各项工作通过抽取群众,由群众评判是否满意,打出分数。这些专业平台用群众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评判标准、监督渠道来解决群众问题,既是工作平台,也是服务平台、监督平台,使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目前,沂水县正在尝试改变以往工作考核方式,将各专业平台抽查成绩,作为各项工作年度考核检查成绩,在创新社会治理和行政服务方式,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作有益探索。

2、用数据实现民生民情可控化

数字化分析研判解难题,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数字化之后,通过建立分级群众诉求需求研判机制解决问题,统筹全县公共资源。对于群众的诉求需求,按照首问负责制的要求,区分类别加以解决。联系干部能解决的要及时办结并做好反馈;联系干部不能解决的,按照网格体系逐级上报至网格负责人,各级网格负责人每月召开会议分析研判,直到问题解决。低保、邻里纠纷、宅基地、计划生育、就业甚至婚姻问题……一个个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通过数字化系统得到解决,群众和干部逐渐成为一家人。数字化实现优化配置的不仅仅是政府的公共资源,而且还促进了干群之间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共享。

几乎每一名联系干部都有服务百姓民生的故事。村民高兴地说自己有了城里的“亲戚”。城里“亲戚”给农户送技术、送市场信息、送文化活动、送发展信心,既全面提升了老百姓的“人力资本”,又极大促进了农村居民共享机关干部的“社会资本”,为促进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和谐社会建设、积聚社会发展正能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数字化联系群众让干部接地气,让群众有底气。“干部下访多了,来信来访少了。干部电话多了,群众诉求少了。干部‘麻烦多了,群众难题少了。”刘贤军这样评价活动开展以来干部作风的转变。广大联系干部活跃在乡村,带着使命联系群众,带着感情服务群众,丢掉官气,沾上土气,在思想上、感情上、心灵上、行动上贴近群众,使联系群众成为干部工作、生活和感情的一部分。

(三) 开创“干部述职、百姓考评”的新创举

沂水县创新干部考评方式,让群众成为评议主体,以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群众当考官,干部当考生,让老百姓掌握评判权。

沂水县2013年以来已先后召开了数次大规模的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现场直播调查大会,全县万名干部当场接受群众考评。万名干部被逐一编号,现场随机抽取号码,选中的干部必须当面或在电话中接受大会的调查考评,调查的重点是干部是否征求群众的意见诉求、是否正确解答或解决群众提出的实际问题,并当场公开向群众求证。

坐在台上的,是沂水县不担任领导职务的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和部分老干部以及部分驻沂水单位代表,还有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十几家主流媒体记者;坐在台下的,是包括县几套班子在内的全县一千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县委书记刘贤军坐在台前直接与干部群众对话。会议设置了分会场并电视直播,当天观看直播的群众达几十万人。会议的主要设施是一部“电话”和一套自行设计的选号系统。县长等几位县领导也被这套自动系统公平抽中,当众调查,由民考评。

这样,请百姓当考官,让干部当考生,发现任务没完成的,当即提出整改措施,限时承诺完成。发现干群说法有出入的,当即派出纪检监察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等组成调查组调查核实。发现弄虚作假的,依规作出处罚。出台了《关于将“联系群众、转变作风”工作纳入干部考核及选拔使用的意见》,以群众评议为基础,结合单位民主测评、明察暗访等情况,确定干部年度考核总成绩。对联系群众取得显著实绩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先树优和提拔重用。联系群众工作考核等次“不合格”的干部,一律不予提拔;属试用期的干部,免除其试用期职务。凡出现3人次以上联系群众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如今,沂水县已经走出“下级述职,上级考评”传统考核的老路,创造了“干部述职、百姓考评”的新路,把干部联系群众的考核权、评判权交给群众,组织联系干部进行公开述职,由联系户对干部联系群众工作进行综合评议,由群众写出评语,其考评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使用、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形成了“要过组织关,先过群众关”的用人导向。2013年对新提拔的87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全部进行了任前群众评议,满意度达100%。 2014年上半年,全县提拔重用了52名干部,全部在所联系群众中进行了评议,群众满意度均为100%。

二、实践成效

沂水县开展联系群众、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两年来,让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县域社会治理中始终发挥着主体作用,获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有这样一组数据:一年来,全县收集群众诉求需求4.8万余条,解决95%以上(其余为历史遗留问题和政策限制问题);投资3.8亿元,村级公路硬化595公里,城区道路改造3250米;投资3000万元,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2个百分点,干部亲属主动退出低保3925人,新增低保33071人;审批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1255份;357名走上领导岗位的教干重返讲台,6611名教师联系学生家长75096人;农村上访下降14.2%,到市以上越级上访下降23.6%,集体上访下降27.3%;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3.4%,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8.2%;全市干部作风民意调查中,群众满意度上升3.52个百分点,名列全市第一。

一是调动了群众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开展“联系群众、转变作风”工作,群众开始了解县里的工作思路、重点,各单位、各级干部树立了“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的工作理念,凝聚了同心同向促发展的正能量。2014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35亿元,增长12.1%;地方财政收入9.97亿元,增长31%。

二是解决了实际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坚持干部沉下去、问题浮上来,群众有需求、干部有行动,前期共收集群众诉求35489个,解决了92%。同时,县委、县政府把群众所思、所盼、所求作为工作的导向,对涉及全局的低保、村庄道路、卫生医疗、在外人员计生查体、农村住房、通讯、有线电视等78个共性问题,本着“先急后缓、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统筹解决,不留尾巴,并于5月19日召开了群众诉求需求落实大会,16个相关单位负责人通过电视直播,向全县人民作了公开答复承诺。如针对群众普遍反映的村庄主街道破损严重的问题,争取了全省第二批“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县财政投入一部分,两年内建设道路800公里,村村硬化一条主街道;针对普遍反映的农村低保不规范的问题,核查清退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3800余户,争取各级财政投资近3000万元,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2个百分点,新增低保人数近3万人。

三是有效化解了矛盾,构建起信访工作新格局。坚持把干部“联系群众、转变作风”活动与基层矛盾排查化解工作联动起来,关口前移,把问题解决在群众家门口,变接访为“找访”,变上访为“下访”。建立了群众初访联系干部陪同制度,群众初访干部不知情、未陪同的,对联系干部进行约谈、问责,已对86名干部和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约谈。今年上半年,全县未发生一起进京非正常上访案件,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4%,其中农村上访下降8.5%,到市以上越级上访下降19.1%,集体上访下降30.6%。

四是提高了思想觉悟,干部作风有了明显好转。通过联系群众,干部队伍发生了积极变化:一是打电话的内容变了,多集中在联系群众上;二是服务态度明显好转;三是议论的话题变了,多是联系群众情况、群众诉求解决情况;四是电视节目内容变了,干部联系群众的报道多了,群众成为主角。同时,工作中也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讲诚善、做好人”的新风尚在沂水蔚然成风。

三、经验启示

(一)社会治理就是群众路线

推动县域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和核心是让群众当家做主,过上美好生活。近年来,中共沂水县委坚定不移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工作的宗旨,始终将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将群众工作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通过创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县域社会治理中始终发挥着主体作用,实现了群众工作与社会治理的高度统一。

1、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是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

在沂水,群众不是被动的管理者,是主动的治理者。随着沂水现阶段的社会治理主体平等化与结构扁平化,沂水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了。首先是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了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把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作为他们工作的基本方法,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力量之源;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切实转变了政府职能,厘清了政府、社会组织和群众的责任、利益和机制关系,解决好了“政府失灵”问题,强化了群众主动参与治理的功能,从而形成了各种主体协同、合作、良性互动的社会共治局面;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了民主化、法治化进程,充分尊重了民意,让群众通过互联网有序、有效地参与社会治理过程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环境。

群众不仅仅是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接受者,同时也是重要的提供者。现代社会治理的本质特征是共治,群众享有与其他主体同等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沂水做到了。在沂水,群众不仅仅是社会规范的执行者,同时更是其制定者与监督者。社会规范作为社会活动准则,是规定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规范对人的约束力不仅来自不遵循规范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惩罚,还取决于多数成员对规范的评价,也就是社会规范一旦形成,就是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当这种社会力量转化为社会的价值尺度时,就可以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尺度。由此可以看出,社会规范是群众为了社会共同生活需要衍生出来并用来规范自己的社会活动,沂水也做到了。

2、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是满足群众的基本需要

沂水现阶段推动现代社会治理,抓住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利益这一中心环节,建立了普惠性、无选择性、无歧视性和全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打牢了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石。一是沂水特别关注以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的基础上,加快改革,从根本上调整了社会心态、减轻了社会压力、减少和防范了社会隐患;二是沂水特别关注以文化教育、健康卫生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三是沂水特别关注以住房、交通、能源、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快解决基础公共设施建设,满足了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四是沂水特别关注以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社会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健全了公共安全管理与服务体系,提高了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和监控能力,建立了安全稳定的社会心态环境。如果说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沂水的必由之路,那么基本公共服务就是铺路的基石。

沂水特别关注以各种诉求表达为主要内容的民情民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和窗口,建立了既能让人民群众充分表达诉求意愿,又能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环境;沂水特别关注以群众权益维护为主要内容的法治环境,在城市征迁、土地征用、企业改制、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正确处理了发展与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沂水决不可以牺牲群众利益而换取政绩,决不可以牺牲长远利益而制造形象工程;沂水特别关注以群众主体地位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了各单位、各部门万名干部及社会组织、市场主体、自治组织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沂水特别关注以政府诚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诚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党内整治“四风”为契机,带动了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建立了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良好的社会风尚;沂水特别关注以公平正义为主要内容的法治社会,不断强化对司法的人民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党监督,坚决维护司法公正,为群众提供公正、便利的司法服务。

现代社会治理是开放的治理模式,沂水围绕群众的物质文化以及各种不同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放市场主体服务、社会组织服务、自治组织服务以及群众自我服务等形式,防止了政府公共服务盲区。沂水特别重视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功能培育,迅速扩大社会组织规模,增强社会组织的成长能力,改善社会组织的成长环境,扩展社会组织的服务领域和覆盖范围;沂水特别重视自治组织的自我服务功能。现代基层社会治理就是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沂水特别重视和保护群众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倡导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培育了志愿者群体,强化了群众的主体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形成了全社会服务全社会的大格局;沂水特别重视社会治理主体的协作机制培育,不仅注重互相补缺,更加注重互相推动发展;沂水特别重视无歧视的差别化服务,尽可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类别的需求,让群众在综合服务体系中各得其所,各取所需。

沂水现代社会治理与群众工作是高度统一,这是沂水对中国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本质。因此,我们建议认真研究推广实践完善沂水实践,既要在推进群众工作的过程中,把握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方向,抓住推进社会治理工作的本质,又要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找准群众工作的着力点,遵循群众工作的社会规律。唯有如此,群众工作才能按照社会运行规律深入推进,社会治理才能围绕群众工作主线科学展开。

(二)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沂水县坚持以“双覆盖、双到位、双评价、双激励”为抓手,探索创新群众工作的做法,符合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决策部署。他们工作抓得早、做得实、措施硬,保证了联系群众、开展群众工作的实效,给我们以有益启示:

1、直接联系群众是最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

感情深一寸,作风好一分。沂水县坚持“幸福民享、责任官当”的理念,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事关全局的重要任务,没有落下一名群众,没有落下一名干部,做到了联系群众全覆盖,很不简单。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具体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最根本、最管用的方法是直接联系群众。特别是县以下,主要任务就是群众工作,也最有条件直接联系群众。不能联系群众、不能直接联系群众,说得再多、干得再热闹,也只能是“花把式、假把式”。学习沂水县的做法,各级干部就要真正走出机关大门,真心进入群众的家门,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需,正确对待群众的意愿、呼声,增进同群众的感情,这应当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2、群众满意是检验社会治理水平的硬指标

沂水县在联系群众工作中,始终坚持真联系、不断线,从每一名县级班子领导到每一名普通干部都一视同仁,一个标准。沂水县的做法效果好,好就好在他们有一整套过硬的措施、过硬的制度。在制度面前,没有特殊,没有例外。学习沂水县的做法,关键是要学习他们把群众工作当作硬指标,用硬措施推动工作,用硬制度规范工作。反思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对待群众的问题上,不能说没有措施、不能说没有制度,但效果为什么时好时差,甚至流于形式,说到底是不认真,措施上墙、制度进柜,好看不中用。这样的联系群众,终究不会有生命力。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认真查找联系群众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切实建立严格的督查落实制度,确保联系群众不走样、解决问题不空谈。

3、领导干部既要为机关干部联系群众明确任务,也要为机关干部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

沂水县在联系群众工作中,不搞简单化,不“把问题推给部门”,而是妥善处理一般干部与领导干部、一般部门与管钱管物部门掌握资源不均衡的关系,对联系群众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县委、县政府统一研判分析、通盘协调解决,调动了一般干部和一些部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细节决定成败”,统筹解决联系群众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依靠个人、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既是细节,也是关键环节。联系群众是基层党委、政府和基层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年很多地方的联系群众工作,都成了“一阵风”,上级安排时抓一抓,风头过去就松下来;这个领导抓得紧,领导一换就熄了火,群众非常反感。出现这种情况,关键问题是干部的宗旨意识、群众观念不牢,群众感情不深,但更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沂水县强调,全县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总理念是“幸福民享、责任官当”,总路径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制定了《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规程》,从制度上确定了直接联系群众工作的坚定性和长期性。强化联系群众考核结果的运用,先后对20名弄虚作假的干部进行公开曝光、严肃处理;将联系群众工作纳入单位和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将所联系群众的评议结果作为干部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群众满意,程序继续,群众不满意,程序中止,形成了“要过组织关,先过群众关”的鲜明导向。通过正反双向措施,使联系群众成为干部工作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感情的一部分,成为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全县干部“联系群众、转变作风”工作开展以来,广大联系干部以满足群众诉求需求为目标,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学习沂水县的做法,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就要为机关和干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创造条件。这是一个十分现实,也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实现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四个转变”

沂水县的生动实践,赋予了群众路线工作和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丰富的内涵,给了人们深刻的启示:归根到底要从理念到实践实现四个转变。

1、创新社会治理体系,要实现治理理念由“管控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

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是“管控为主”,为了便于自身管理和控制,整个社会运转都由政府主导推动,公共服务的提供内容与方式,往往由政府单方面决定甚至强制性实施,民众只能被动接受,其真实需求较少得到考虑。传统社会治理理念是官本位、政府本位、权力本位的体现,必须向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的现代社会治理理念转变。沂水县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充分体现和贯彻了民本导向与现代服务型政府理念,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与手段,主动回应和满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扎扎实实做到扣民生之本、解民生之急、排民生之忧,既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提升了基层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2、创新社会治理体系,要实现治理方式由“粗放机械”向“精细灵活”转变。

当前的基层社会管理大多依托街道、建制社区和乡镇展开,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和乡镇政府为主要服务平台。其管理流程大多以上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指令为起点,自上而下传达实施,工作的快捷性、针对性与有效性明显不足。并且,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新建社区规模普遍增大,而偏远农村人口逐步萎缩,继续以基层政府为基本管理单位显然管理半径过大,基层管理服务总体呈现力量薄弱、粗放机械、存在盲点死角等问题。沂水县社会治理体系创新通过“网格”这一神经末梢的“敏感效应”,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搭建的管理服务平台,群众的诉求与呼声能够“自下而上”及时、准确地传递与掌握。网格内发生的事件和问题实时传递到县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平台,这些诉求与信息均做到一口受理、一网协同、实时监控、限时办理,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这种通过缩小管理空间、固定管理范围、明确管理责任人的方式,实现了“精确定位、精选定人、精准定责、精细管理”,减少了社会管理工作的机械性和盲目性,使得政府服务更加精细灵活,甚至能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订单式”服务。

3、创新社会治理体系,要实现治理资源由“单一分散”向“多元整合”转变。

长期以来,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与资源主要为基层党委政府,这一单一的资源由于条块分割使得基层党委政府在面对群众日益复杂多样的诉求时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时无能为力。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优化整合相对分散的社会资源,形成社会管理、群众工作的合力。沂水县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从三个层面系统调配、统筹安排,对多元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一是整合条块资源,不仅充分调动相关单位和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和支持社会管理工作,而且充分整合公安、人防、计生、民政、社保等多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用共享,政府办事效率大大提高,管理成本大大降低;二是整合服务团队资源,普遍建立以机关党员干部、街道(乡镇)干部、社区(村)干部、民警等组成的“扁平化、开放式”管理服务团队,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服务能力;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社会公众等社会机构的特有优势。

4、创新社会治理体系,要实现治理机制由“职责不分”向“完善机制”转变。

传统的社会管理、群众工作,由于职责不明、机制不全、考核不清,导致基层干部在进行社会管理、开展群众工作过程中存在被动应付、放任自流的现象,或者出现简单化、表面化的倾向。健全与完善社会管理、群众工作的运行机制是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重中之重。沂水县社会治理体系创新高度重视机制建设,健全与完善了包括定人定点责任包干、分级分类限时办理、过程结果公示公开、民主规范科学考核等运行机制,从而使整个治理体系能够科学运转、卓有成效。

如此,大大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调动了各网格服务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具生机、更富实效的长效工作机制。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