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Child—free你介意吗?

点击:0时间:2023-05-25 11:06:28

本刊编辑部

组建家庭,传宗接代,有值得踌躇与疑问的必要吗?

在我们的祖祖辈辈那里,尤其对女性而言,它根本不成其为问题,到了21世纪,伴随“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问题略显突兀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还顺便带来一个“严峻”的现实。

最新一份针对万名女性的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15-59岁女性中近两成认同结婚可以不生孩子,而在中青年女性中,倾向不生的达到24.7%,近一半选择为了事业暂缓生育。

日前接受本刊采访时,人口学家顾宝昌一再强调,中国“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传统生育观念几近瓦解,当下中国人生育意愿之低,到了令其担忧的程度。

生育观念的变化之快超出许多人的预想。2012年10月,一本名为《无后为大》、探讨“生还是不生”的新书面世,在大约20-35岁年龄段青年中引发诸多热议与共鸣,迅速成为人文社科类的畅销书,上市未满一月,已经加印两次,部分网上书店断货。事实上,它本身的出生并不顺利,多家出版商都曾为它的市场前景担忧:会有几个人进行这样的思考?

经历几千年农耕文明,生养一直是家庭的头等使命,只需不假思索地履行,中国人在此种文化上如高粱般一茬又一茬地荣枯。而伴随改革开放降临的新一代,横空出世,看上去简直与这片古老土地没什么关系,他们的标签是:独生子女一代、物质主义一代、漂一代、互联网一代。这样的背景带给他们的A面是自我意识强烈、追求生活品质、视域拓展、价值观趋于多元,B面则是迷失于家庭宠爱、生活压力巨大、安定感缺失、心理问题复杂而突出。

凡此种种特质,都导致新生代在生养问题上持有迥异于前辈的态度。结婚、生育是不是人生的必然选择?这一代人被推到不得不思考的境地。

他们注定不愿意像祖辈一样承载着孝道、伦常的重负,机械地完成繁衍与传承,但是,他们又并非真的可以跳脱传统文化,决然叛逆。在剧烈变动的时代,长辈的不安尤甚于年轻人,这种不安很容易以催婚催育的形式传导给子女——对许多年轻人而言,或许把“催”换作“逼”,才更能准确表达两代人关系的紧张程度。

无可避免地,80后一代及90后的一部分,正成为被传统观念与新锐思潮激烈争夺的人群。他们太需要在漩流中抓住一点什么,比如一把芦苇,或是一本书。

事实上,这样的书籍在英文世界里已经出版了上百部,丁克(DINK,英文Double Income No Kids的缩写,意为“双职工,无子女”家庭)这种生活方式在1980年代后期的欧美渐趋流行,并很快形成燎原之势。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1993年度分析报告表明:美国6180万个家庭中无子女家庭占到51%。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开始接触丁克概念,不过催生它的大气候远未形成,零星的丁克和独身主义者生活在各种猜疑、非议、误解和干预之下,通常被归为异类。

如今在欧美国家,更多被使用的不是DINK而是Child-free(可译为“无后主义者”或“不生养一族”),后者的适用性更广,“free”的多义性也正好体现了社会对生育抉择的宽容态度。

生育本是一个纯属个人隐私的问题,简单到只需凭着生理本能即可解决,却又复杂到需要追问生命意义,审视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真实关系。而这样的追问与审视,在中国传统生育文化里几无可能,Child-free的社会现象冲击着当代中国,也逼迫对生育文化的反思要加快脚步。

社会宽容度的标尺显然在不断被推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站出来,或申明Child-free的态度,或诉说自己的纠结,或表达生养之后的省思,他们带着各自的想法,却共同促成一个令人欣慰的事实:人,正受到更多尊重。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