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中的意识形态交互主体性

点击:0时间:2023-06-07 04:06:50

[摘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存在于一种关系模式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初步建构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关系模式,即作为意识形态先进者的无产阶级政党与作为意识形态受教育者的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模式。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了这种理论,对于意识形态运行中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各自的角色与作用进行了科学的定位。这一理论最大的现实意义是启示我们要以双方主体性的同时发挥与交互作用来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毛泽东;意识形态;群众路线;交互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D252;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5)02-0038-07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简介]崔昆(1981-),男,河北衡水人,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意识形态向来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问题,也是每一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政治家所一直强调的问题,而习近平于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建设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而其基本规律存在于意识形态运行的关系模式当中。毛泽东思想中的群众路线思想,建构了意识形态运行的交互主体性关系模式,蕴含着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日益加强的今天,深入探究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中蕴含的意识形态运行关系模式,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中意识形态交互主体性思想的出场语境

所谓意识形态关系模式,是指意识形态究竟是由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产生的,进一步说,主要涉及各个社会群体在意识形态产生过程中究竟处于什么关系。毛泽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表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运行的交互主体性模式,即意识形态领域中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的交互作用,它蕴含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运行的基本规律。这种思想并非是毛泽东凭空创造,而是有着深远的理论渊源以及特定的出场背景,这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列宁的意识形态灌输论。这首先要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起源的观点说起。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理论形态的社会意识。马克思与恩格斯曾指出,意识形态并非从来就有的,也并非是永恒的,它是人类社会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来,马克思认为,原始社会状态下所产生的只是一种狭隘、低级而粗糙的“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出现了物质劳动与精神生产的分工,这就使得部分人能够专门从事精神生产活动,把原始的情感、想象等意识形式提升到了理论形态,“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1](P534)。另一方面,由于阶级的划分,精神生产活动主要是由统治阶级所把持,因此,这些专门从事精神生产活动的人就是统治阶级的内部成员,他们是这一阶级的积极的、有高度理论思维能力的思想家,马克思把这些人称为“意识形态阶层”,认为这些人就是意识形态的制造者。

可见,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高级理论,是由一个社会中的知识精英创造出来的,而意识形态被创造出来之后必须传达给社会大众,使之成为社会成员的一种基本信仰。这里就出现了意识形态的基本关系模式,即马克思所谓的“意识形态阶层”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关系。这种关联到了社会主义形态之下就变成了意识形态在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运动。这种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就有了萌芽,他们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需要有先进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无产阶级政党就是掌握这种理论的先行者。“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2](P599),“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2](P44)而这种先进的理论还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P11),这是达到无产阶级解放的必要条件。这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关系模式到了列宁那里成为更系统的理论。

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反映社会根本规律并指明人类解放道路的高级理论,“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3](P317-318)。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高级理论并非是普通工人群众能够自发形成的,停留于自发意识水平的工人群众并不具备真正的阶级意识,所以,他不赞成对工人自发性的崇拜,主张要把工人的意识从自发性提升到自觉性水平。在列宁看来,能够完成群众阶级意识提升任务的就是作为意识形态先进者的无产阶级政党。列宁说:“党是阶级的先锋队;它的任务决不是反映群众的一般水平,而是带领群众前进。”[4](P88)因此,无产阶级政党要通过教育手段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外面灌输进”工人群众的头脑当中,这就是列宁灌输论的要义。在这种灌输论中设定了一个意识形态关系模式,即作为意识形态先行者、生产者与教育者的无产阶级政党与作为意识形态匮乏者、接受者与受教育者的普通群众。

灌输论中的这种设定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运行的现实状况,并在其中凸显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意识形态产生过程中的主体性。但这种理论仍遗留了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即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运行中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我们知道,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观点与立场,它确认了人民是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更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这种人民主体性不但体现为经济领域中的物质生产推动力、政治领域中的民主参与,也同样体现在意识形态运行的精神领域。因此,按照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必然也应该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运行发展的基本主体。由此可见,灌输论所设定的意识形态关系模式也还只是反映了意识形态产生机制的一个侧面,另一个侧面则是意识形态运行中的人民主体性问题,以及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如何交互作用的问题。虽然列宁对于意识形态领域中人民主体性问题有所涉及,但对此问题,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作了更为彻底、系统的解答。

毛泽东继承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P1031)。他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将群众史观做了一种推进,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思想。这被称为毛泽东思想中活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原则、组织原则与根本工作路线。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不但确认人民是历史发展的目的(因而它提倡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更重要的是它努力解答如何彰显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张扬人民主体性发挥的问题。在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中,人民主体性不但体现在物质生产、政治参与等领域,还体现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于是,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基本主体,它与意识形态的另一主体即无产阶级执政党形成了交互作用的关系模式,这一交互主体性的关系模式就鲜明体现在毛泽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当中。毛泽东说过:“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5](P899)这段话是群众路线的经典表述,同时也是意识形态交互主体模式的经典表述,它指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运行的基本机制:作为意识形态先行者的无产阶级政党将意识形态传达给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作出评判与反馈,无产阶级政党根据这种反馈对意识形态中的某些偏差进行修正,然后再传达给人民群众。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都发挥了主体性,并进行循环往复的交互作用,以此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健康运行。

二、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中意识形态交互主体性的内在逻辑

在梳理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中意识形态交互主体性思想的出场语境之后,我们需要对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在理路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在理论逻辑上,毛泽东提出这种交互主体性的意识形态运行模式,主要是出于他对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两大基本群体的主体性力量的辩证认知。

首先,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体性。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列宁的灌输论思想,认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6](P297),这个先锋队掌握了先进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7](P283)。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胜利必须有这样一个先进组织的领导,“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8](P1357)。但是,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决定性力量,因此,中国革命与建设并不是靠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就能完成的,必须有人民群众的参与,这就需要用先进的意识形态理论唤醒人民主体性力量。正如毛泽东所说:“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6](P320)“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群众齐心了,一切事情就好办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8](P1318)基于这种认知,毛泽东曾把无产阶级政党定位为“人民的教师”[9](P47)。另一方面,无产阶级政党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无缺陷的主体,虽然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导者,但是它的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总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美地解决所有问题,并且它本身也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与不足。毛泽东说:“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8](P1480)这就意味着,无产阶级政党所掌握的意识形态理论并非总是完美的真理,它也存在出现谬误的可能,历代马克思主义伟人也从未说过他们的理论是完美绝对的真理。这就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主体性有一种补充,于是就出现了人民主体性问题。

其次,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体性。对此,毛泽东依然持有一种辩证思维。一方面,他认为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要推动力,具有强大的智慧与创造力,他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5](P790)因此,他提出要“拜人民群众为师”,要“向群众寻求真理”,“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5](P791)。这些观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立场。另一方面,毛泽东也看到了人民群众本身的局限。人民群众虽然是历史的主要推动力,但是他们毕竟是先进意识形态的滞后群体,他们本身在思想精神中还存在落后的东西,“人民的觉悟不是容易的,要去掉人民脑子中的错误思想,需要我们做很多切切实实的工作”[8](P1311)。因此,人民群众又应该是受教育者,接受先进意识形态的洗礼,无产阶级政党要“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去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5](P1905)。

鉴于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领域都不是完美主体,都有缺陷,意识形态的运行机制就同时需要两者的主体性力量的参与,并且形成两者交互作用的态势。在这样一种意识形态运行的交互主体性模式中,无产阶级政党一方面是“人民的教师”,另一方面也是“人民的小学生”,要“拜人民群众为师”。因此,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是互为师生、互相学习、双向传导信息的关系模式。但具体说来,两者在意识形态运行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还是有所差异的。

其一,在毛泽东看来,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行者、教育者、领导者,通过灌输教育向人民群众传达先进的意识形态理论,最终目的在于唤起人民真正的主体性力量;并且它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与人民群众的交互作用中还起到了一种“加工工厂”作用,“我们的领导机关,就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这一方面说来,只是一个加工工厂”[6](P294)。也就是说,它要根据人民群众的意见与经验,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其二,在毛泽东看来,人民群众当然首先是先进意识形态的滞后者、受教育者,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其具有的精神主体性在意识形态运行中也同样得到彰显。具体来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具有对执政党所传达的意识形态内容的批判反思能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使人民群众完全被动地接受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所传达的意识形态内容,并不在于使人民群众养成一种“听话服从”的人格,而在于如毛泽东所说的“唤起民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8](P1318)。而这种意识的唤起,表现为一种能够自主思考判断的独立人格,成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主体,“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 [9](P208),“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任务,则正是解除这些束缚和停止这种破坏,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5](P1058)。这种个性、独立人格必须能够对执政党所传达的意识形态内容进行自主的思考判断,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5](P1013),也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够在意识形态运行中成为真正的主体,与无产阶级政党做出有效的反馈与互动。二是人民群众作为参与意识形态运行的基本主体,其主体性还体现在,它掌握着评判意识形态真假对错的最终标准。毛泽东说过:“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5](P1095)。因此,意识形态是否正确,是由人民群众来评判的。问题在于,人民群众何以成为意识形态真理性的评判主体?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就是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6](P320)他主张要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要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而实践则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10](P663)。因此,人民群众就是意识形态评判的主体,掌握着意识形态评判的最终标准,这是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运行中的主体性的另一种基本内涵。

以上就是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运行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两者的主体性有所差异,又相互关联,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运行中的交互主体性关系模式。

三、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中的意识形态交互主体性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中的交互主体性意识形态关系模式最大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内含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运行的基本规律,依此而行,能够保证意识形态健康运行,保证意识形态科学性真理性最大限度的获得。

从逻辑上说,真理就是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符合,这是真理与科学性最基本的内涵,因此,保持意识形态科学性、真理性的基本要求就是意识形态作为理论要面向事实本身而不是以其他什么(如文本)为依据。所以,历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都主张要反对教条主义、主观主义,要遵循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路线。但是,这种基本原则还只是意识形态真理性的逻辑内涵,还只是人们对待意识形态发展的一种精神态度,仅仅在理性上认识到这一点并不能必然保证科学真理的获得,并不能必然避免出现谬误,因为这种精神态度可能会丧失,会走向主观主义与教条主义。这启示我们,在意识形态真理性问题上,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真理实践原则的理性认知,而要进一步探究这一基本原则的保障机制,也就是解决如何使我们自身能够始终坚持意识形态真理性原则的问题。这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逻辑问题,而是一个关于人们围绕意识形态生产问题所展开活动的社会现实问题,这涉及到了意识形态运行的关系模式。一种健康的意识形态产生机制需要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两者主体性的共同发挥与交互作用,单纯强调任何一方的主体性,都不足以构成完整科学的意识形态产生机制。这种以主体间性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产生机制虽然不能完全保证意识形态不犯任何错误,但是至少可以通过主体间性的调动,对意识形态创造过程中的任何一方主体的主体性进行制衡,使之不致过度膨胀而陷入主观主义与教条主义(因为主观主义与教条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理性认知方法的错误,更主要是一种主体性膨胀的精神态度,这种膨胀使人们专断、自作聪明,在理论创造上就表现为主观主义与教条主义),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意识形态创造主体能够坚持理论面向实践、实事求是的精神态度,可以保证尽量减少意识形态失误,尽量使意识形态趋近真理性、科学性。

进一步说,对意识形态交互主体模式的坚持,本质上是对意识形态领域中人民主体性的张扬。前面说过,意识形态真理性的逻辑内涵在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对这一原则的背离主要是由主观主义与教条主义的思想态度造成的。可以继续追问,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实际上,毛泽东已经对此问题做出了解答。他说:“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命令主义、尾巴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骄傲自大的工作态度等项弊病之所以一定不好……,就是因为它们脱离群众。”[5](P1095)“如果没有民主,不了解下情,……只由上级领导机关凭着片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材料决定问题,那就难免不是主观主义的。”[6](P294)这些话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意识形态创造问题上的主观主义与教条主义主要是针对作为意识形态先导者的无产阶级政党而言的;其二,主观主义与教条主义是由脱离人民主体性与群众路线造成的,其实质就是政治权威与知识精英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独断”“独语”。也就是说,当无产阶级政党在意识形态问题上脱离人民主体性与群众路线的时候,它的主体性无限膨胀,获得了关于真理的绝对话语权,于是,一种缺乏制衡的话语就很容易陷入独断的主观主义与教条主义思想状态,也就是脱离了实事求是、理论面向实践的精神态度。以上论述包含了这样一个逻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就是真理性、科学性问题,造成意识形态谬误的直接原因是主观主义与教条主义的思想态度,而这种错误的思想态度产生的根源则在于意识形态运行机制中人民主体性的相对缺失,也就是群众路线的缺失。所以,结论在于,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出现偏差的最大根源就在于人民主体性的缺失。这一点也就是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对于无产阶级政党而言,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而脱离群众就是人民主体性的相对缺失,社会主义的历史现实也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中,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意识形态失误的背后必定伴随着意识形态交互主体关系模式的失衡,也就是政治权威和知识精英的独语与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被动和沉默,意识形态创造主要是政治权威和知识精英的事情,而人民群众则只是沉默被动的接受客体,只是盲目跟从主导者的意识形态指引。这种现象在传统社会主义历史中确实存在,正如李德顺教授所说:“在我国一度盛行的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潮下,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解释中存在着不少似是而非的东西。……一部分人凭借权势以代表社会主义的‘真理自居,却拒绝接受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检验等等。并由此而导致种种偏执和僵化的态度。”[11](P82)因此,在现实层面,意识形态交互主体模式的问题主要在于对意识形态领域中人民主体性的彰显。

由此也可以看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中的意识形态交互主体关系模式本来是作为一种认识论命题出现的,但其背后则是一个政治性问题。因此可以说,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中的意识形态交互主体关系模式,既是一个认识论命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性命题,两者根本上是相互贯通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于是,作为认识论命题的意识形态交互主体关系模式在政治领域的表达,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6](P293)。

在意识形态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中的意识形态交互主体关系模式对于现今的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即意识形态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同时张扬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双重主体性,保障两种主体性交互作用的顺利进行,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规律。这其中更为突出的则是如何保障意识形态领域中人民主体性的发挥,这是现实给我们提出的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意识形态领域人民主体性的发挥决不能以一种政治运动的方式展开,否则就等同于文革时代的意识形态狂热(实际上,这恰恰是人民主体性的缺失),而是要以文明、理性、民主的时代特征为背景,通过探索意识形态交互作用的理性科学机制来实现的。此问题应成为意识形态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要理论课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李德顺.邓小平人民主体价值观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