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淑珍:为残疾孩子种下一片绿地

点击:0时间:2023-06-08 17:50:59

阿凤

2013年2月19日,农村妇女高淑珍走上了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的领奖台。从1998年开始,高淑珍带着5个残疾孩子,在自家院里创办了一所残疾人学校,让残疾孩子免费吃住、接受教育、健康地成长。17年过去了,高淑珍用博大的母爱,为120多个残疾孩子种下一片绿地,洒下一片阳光。2015年9月,高淑珍做客《山西卫视》最美中国人节目,讲述了她的感人故事。

对于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上学的孩子,她提供免费教育

高淑珍今年56岁,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儿子王利国4岁那年,患上了类风湿病,高淑珍辗转全国各地大医院,花去积攒的2万多元钱,也没治好儿子的病。最终,王利国还是落下残疾,走路一瘸一拐,受人歧视。

1998年,王利国到了入学的年龄,由于肢体残疾,被挡在校园门外。儿子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上学,高淑珍难过极了,她想自己在家教儿子读书。高淑珍还了解到,周边十里八村,也有像儿子一样因为残疾而失学的孩子,高淑珍决定免费教育这些孩子。

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当初哄孩子的一句话,渐渐成为高淑珍的念头:在家里开个课堂,教这些残疾孩子识字。高淑珍把村里患侏儒症的赵洪刚、脑瘫的张杰和另外3个残疾孩子领回了家。

1998年4月,她的家庭课堂开讲了。几个学生聚在一起学习,高淑珍的家里响起了读书声。课本是旧书本,是从村里其他学生家里借来的,教师就是刚初中毕业的女儿王国光。体育、音乐和品德课一样不少。每天,高淑珍用自行车把孩子接来上课,中午孩子们就在她家吃饭,晚上她再把孩子送回家。为了让孩子少受罪,她后来索性让孩子都住在自己家里,免费吃住读书。

第二年,其他乡镇的家长们听说后,也纷纷把残疾孩子送来了。短时间内,残疾孩子从最初的5个逐渐增加到15个,大多生活不能自理。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安心读书,高淑珍让他们全部吃住在家,不收费用。

近几年,高淑珍的名声越来越大,入学的残疾儿童达到了39名。为了贴补家用,高淑珍做起了买卖。她骑着一辆旧自行车,驮着一些日用品去赶集,走街串户地卖。刚开始那会儿,高淑珍听到人家说的难听话,忍不住痛哭,哭完了,还得去卖。

高淑珍在家里办学校的事儿,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关注。2000年10月,“洼里民办特教学校”的申请终于被有关部门批准。高淑珍名声越来越大,入学的孩子们多了,可高淑珍当初的承诺没有改变,依旧是一日三餐免费,住宿免费,几年来,高淑珍为这些孩子花了20多万元。对于高淑珍的举动,不少人说她“傻”,高淑珍却说:“不傻,跟孩子们在一起,心里总是快乐的,是幸福的。”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2004年秋天,高淑珍建起了6间新房,并作为新校舍立即投入使用。开学那天,当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走进新教室时,高淑珍激动得直流泪。孩子们终于有了新家,有了宽敞明亮的学习房间。

由于残疾儿童增多,高淑珍在每间屋子里,都摆放一张张双层床、还有几个用砖砌的大火炕,炕上面铺着被褥。一间大屋子里,摆放着39张单人课桌,板凳上坐着一个个身患各种残疾的孩子。

每天晚上,高淑珍总和最小的孩子一起睡。39个孩子,大部分因风湿病造成肢体残疾,高淑珍就自学按摩技术,每天都要轮流给孩子们按摩,累得腰酸腿痛。看着孩子们学习进步了,她比什么都高兴。

几十个孩子的生活重担,压在了高淑珍一家人的身上。看着老伴每天起早贪黑地操劳,丈夫王跃元很是心疼,最终也只好顺了她的心思。

从这群孩子们住到她家后,她几乎就没睡过好觉。清晨,孩子们还在熟睡,高淑珍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孩子们吃饭的时候,她盛饭、倒水,孩子们的饭不够了,她急急忙忙地再做。孩子们大多行动不便,有些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每晚睡前,她要给孩子们逐个接尿。冬天她怕孩子们冷,就一直烧着炉火,等屋子足够暖了,才能放心休息。

孩子病了,她整夜不睡觉守在旁边,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两年前,尹桥村的尹晓兰把16岁的儿子陈冀东送到了高淑珍家,刚开始不放心,常来看看,后来不来了。尹晓兰说:“高淑珍对我儿子比我这个亲妈还亲,我还看啥?”而最让她高兴的是,儿子变了,孤僻的性格开朗了,还学会了写字。

全家人辛苦赚的钱,她全花在了残疾孩子身上

当初,高淑珍懂事的女儿王国光看到家中的贫苦,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梦想,打算去县城打工挣钱。但是,为了这群残疾孩子的学业,高淑珍硬是说服女儿留在家中教学。

王国光是十里八乡的漂亮姑娘,上门说媒的踏破了门槛,可高淑珍为女儿定下了择偶条件:一是不能嫌弃她残疾的儿子;二是不能歧视这群孩子;三是要在咱们家顶门立户。这些苛刻条件把媒人都吓跑了。早些年,高淑珍为了给儿子治病,家里穷得叮当响,女儿从小就经历贫穷苦难,冬天连件棉袄都买不起,夏天连根雪糕也不舍得买。从此,王国光再也没有走出这个家,为了这些残疾孩子的成长,她倾尽心力,不辞辛苦地工作着,在这里奉献了美好的青春年华。

2002年的“五一”节,邯郸籍志愿者王利忠揹着背包来到这里,开门的王国光感到很惊讶。王利忠在华北矿建马万水工程公司上班,在一份旧报纸上看到了高淑珍的事迹,决定亲自去一趟。王利忠来到小院,看着那些被残疾扭曲了的幼小的躯体,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他愿意在这里教半个月的课,出些微薄之力。

半个月后,王利忠收拾行李准备离开时,这些残疾孩子却死活不让他走。王利忠心一横,不走了。王利忠的目标是教够两年就走,2003年,他的目标即将完成时,正在上课的老房子已成危房,30多个孩子面临无处可去的困境。后来,房子盖好后就是个空壳,里面什么也没有。这次,王利忠帮人帮到底,帮忙把门窗都装上了。再后来,王利忠不顾家人反对,将工作辞掉留在了洼里村。在递交辞职报告的时候,同事们都极力地劝阻他,可是那些孩子已经紧紧牵住了王利忠的心,志愿助教活动3年后,王利忠成了名副其实的上门女婿。2005年,王利忠和王国光结婚,结婚的时候,王国光除了一双新被子啥也没有。生孩子的时候是剖腹产,因为没钱,高淑珍只能让女儿强忍着刀口的疼痛。高淑珍觉得这辈子最对不起的是女儿。

王利忠和岳父王跃元耕种着20多亩水稻,还种了4亩大棚蔬菜。农闲时,他外出打工,而妻子王国光每天都在家里教学,她只想好好教育这些孩子。

因为舍不得每次几百元的路费,十几年间,王利忠只回过3次老家。他辛辛苦苦赚回来的钱,全花在了这群残疾孩子身上。

高淑珍爱心小院的故事见诸媒体后,引起强烈反响。不少志愿者从各地赶来奉献爱心,上海一家医院为10个孩子实行了手术,捐款和捐献物品从四面八方送来。有十几张双层床,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们捐赠的,还有人买来好几车煤,解决了他们一冬的做饭取暖问题。高淑珍很感激这些人,她说钱是捐给孩子们的,就得给孩子们用。高淑珍这么做,是不想让别人在背后说闲话。

高淑珍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子,详尽记录每位对“爱心小院”给予捐助的爱心人士的姓名、电话。高淑珍说:“记住社会各界的善心义举,要让孩子能够懂得以德报善、好人好报的道理。”

残疾孩子的家长过意不去,有的家长拉来大米,说孩子在这儿免费上学,我们自己带点口粮吧。可高淑珍不能收,她至今难忘去接残疾孩子刘双看到的那一幕:床上铺的都是化肥袋子,门上用俩麻袋接在一块当门帘子,连门也没有。她知道残疾孩子家里生活困难,所以不收费。

在她的感召下,全国各地的一批批志愿者走进高淑珍的家,当起了爱心志愿者,关爱残疾孩子。一个叫严文杰的女孩家住乐亭县,毕业于唐山卫校,听到高淑珍的事迹后,她来这里当起了志愿者。残疾儿童们手脚不便,上厕所有困难,严文杰一心一意照顾孩子们上厕所。每个星期,严文杰都把孩子们的床单洗干净,铺在床上。2007年8月,抚宁县的任丽华也来到这里,做了一名志愿者,任丽华毕业于秦皇岛教育学院,她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帮帮忙,让学校顺利办下去。目前,有9名志愿者在高淑珍的特教学校任教。每每说起这些志愿者,高淑珍总会感叹不已,她说社会上还是好人多。

身边越来越多的支持和鼓励,让小院儿生机勃发。高淑珍的丈夫王跃元,以前对这个事不满意,每年几十个孩子和一大家子人的口粮,全得依靠一年一季稻子的收成。为此,他每年都要在耕种自家十几亩地之外,再多承包几块地。王跃元外出打工挣的钱,也被高淑珍花在孩子们身上。他无法理解高淑珍的举动。为这事儿,老两口没少吵架。不过,吵架归吵架,吵完就了。

她希望更多人能关注残疾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

15岁的蔡彦超是衡水人,左手残疾,身体不好,但他十分聪明。刚来的时候他连衣服都不会穿,还经常打人骂人。高淑珍像亲妈一样关爱他,教育他。现在他这些坏毛病都改了,还学会了做数学题。

刘双从7岁开始学习,如今已经16岁了。她刚来的时候瘦得只剩下皮包骨。由于患有类风湿病,刘双浑身关节疼痛,行走困难。高淑珍就给她做按摩。刘双已经和高淑珍生活了整整9年。是高淑珍每天抱着她吃饭、睡觉,王国光手把手教她写字。刘双提起那段日子,都会说:“没有高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王姐姐也没有我的明天。”

十几年来,孩子们的变化很大。原来不会走路的孩子,经过锻炼和按摩,能够拄着拐杖行走了;原来不敢讲话的孩子,现在也会说笑了;原来不识字的孩子,现在可以看书识字了。在这个充满爱的小院里,所有残疾孩子免费吃住、免费接受教育,快乐健康地成长着。高淑珍的最大愿望是让孩子们能识字,能顺利与人沟通,能融到社会里去,甚至可自立更生。17年的坚持有多难,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王国光曾经劝过母亲,但高淑珍就是这样一个认真的、执着坚持的人。

曾经在这里义务任教的衡水志愿者魏晓尧又回来了,看到他,孩子们高兴得连喊带叫,抱住他的脖子不松手。离开的这几年,他没有一天不想念这里的孩子。从电视上看到孩子们,他再也抑制不住放声大哭,特地请了五天假来看孩子们。

高淑珍家那间用作教室的屋子里,墙壁上贴着孩子们写的作文: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找一份好工作,来报答亲爱的老师和高妈妈。

2012年5月20日,这个特殊的学校举行了一场少先队入队仪式,看着孩子们戴上红领巾的高兴劲儿,高淑珍兴奋得直流眼泪。当天,笔者指着高淑珍问这些残疾儿童:“你们管她叫什么?”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妈!叫妈妈!”应答响彻云天,回荡在教室上空,直穿每个人心底,温暖如春。高淑珍听了,泪落如雨。

善良的人总会被祝福,被媒体报道之后,高淑珍的爱心小院热闹了起来,她也获得了不少的荣誉,但她说,人不能活在荣誉里,还得想办法做点实事。当笔者提出采访要求时,她说:“我就做了一点点小事,没啥好说的,也真的说不好。”

2013年2月19日,高淑珍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高淑珍的颁奖辞。当主持人白岩松问道:“这十几年来您是眼泪多还是笑容多?看见您当场落泪了,当时心里怎么想的?”高淑珍说:“真的不敢回想过去啊,太心酸了。但是,我活一天,就干一天、付出一天。自个儿愿意干的,就不能叫苦叫累。和孩子们在一起,心里总是快乐的。”高淑珍用自己博大、宽厚而绵长的母爱,为他们洒下了一片阳光。

高淑珍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心里压力更大了。“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就想踏踏实实地做点事儿,没想到,给了我这么多的荣誉。”

2013年“两会”临来北京前,司各庄镇党委书记给高淑珍买了一套新衣服。她也知道到首都了,参加这么重大的会议,得穿好点儿,不能给老家人丢脸。

来北京后,高淑珍天天往家里打电话,怕孩子们中了煤气,怕拄着拐杖的孩子不小心摔着,“我出来还不如在家省心,心里一会儿也放不下这些孩子。”

她每年都把在两会上想说的话记在笔记本上。高淑珍有些什么愿望和期待?她说:“我希望‘爱心小院的志愿者、老师们能有一份固定的收入,也希望孩子们能有一个好的归宿。残疾孩子最需要的一个是学习,一个是康复。”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国家能多扶持特殊教育,让残疾孩子通过教育和训练,读书识字,获得康复机会;希望社会上更多人能关注残疾孩子,也希望自己能建立一座教育孩子的特殊学校,让残疾孩子健康成长。2015年3月13日,高淑珍又一次参加全国人大代表会议时,她还希望有学校能接收残疾儿童,让他们也接受良好的教育;希望残疾儿童也能享受良好的医疗待遇,帮助孩子们恢复健康;希望能够有效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让他们生活得到保障;更希望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再受歧视,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

(责编 孙礼勇)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