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门戒严时期的荒诞事

点击:0时间:2023-06-10 21:49:38

周渝

2017年10月22日,一场两岸同胞共同参与的祭奠活动在金门县安岐乡将军庙举行,在金门岛上,处处皆有“将军庙”,而位于安岐的这座将军庙“万军营”则非常特殊——它是金门战役中解放军阵亡将士安葬骨骸的墓冢。

1949年10月24日深夜,人民解放军第10军近万将士开始在大嶝岛集结,目标正是与厦门一水之隔的金门。然而那却是一场失利的惨烈之战,解放军登岛后即遭国民党军重重包围,在岛上血战三昼夜,登岛部队9000余人大部分壮烈牺牲,一部分被俘。金门战役对于当时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而言,是一次暌违已久的“重大胜利”。

金门变“军门”

金门位于台湾海峡西部的厦门湾内,与中国大陆最近处仅2310米,共辖两个主要岛屿,整个陆地面积加起来约150平方公里,分别叫大金门与小金门,其中小金门又称为烈屿。

金门战役后,金门人口迅速上升,除了来自大陆的难民,主要还是由台湾调来的大量部队,目的在于防御解放军的再次进攻。这段时间里,金门民政单位被裁撤,民政事务全部转由金防部司令官胡琏管理,负责管理民政事务的人员也全部由司令官指派,正式进入军管时期。

1953年初,金门县政府虽然名义上得以重新恢复,但军方仍掌握着实权,在此后漫长的52年里,岛上几代人都在戒严与军管中生活。所谓军管生活,简而言之就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军事化,在20世纪后半叶的金门,一切都被军事化所涵盖。

除此之外,国际政治事件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金门,北京、华盛顿、莫斯科与其他地方所做决定,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在两岸对峙时期,金门作为前沿阵地,经常因岛外事件而蒙受周期性炮击,成了不折不扣的冷战前线。较大规模的炮战就有两场,其一为发生于1954年9月3日的“九三炮战”,其二为1958年8月23日爆发的“八二三炮战”。

“占领区”式的统治模式

“八二三炮战”后,金门再也没有遭到大规模的炮击,但炮击并未停止,而是进入了一种特殊的低烈度冲突模式,即每隔一天炮击一次,“单打双不打”,这种模式从1958年10月延续到1978年12月,每次炮击落弹大约数百发,炮击时间通常在傍晚前。

台湾当局在1956年建立了一种名为“战地政务”的体制。简单来说,这种特殊体制可以用它的标语“管、教、养、卫”四个字来总结,所谓“管”,是为防止居民与大陆方面联系以及给解放军提供地方服务。“教”即是灌输“反共”思想与基本教育。“养”是指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卫”则是指监督民众与动员民众参加民防。岛上实行五户联保的管理制度,实际就是连坐法,例如村民甲私藏违禁品被查出,他本人以及与他联保的几户人全部都会被抓。

无论是战地政务还是军方,在当地都有大量情报人员,有不少就是被收买的当地村民,这类人被称之为“线民”。有人因父亲从厦门寄来的信被“线民”在垃圾堆里找到,导致当事人被关押四个月;也有人因聊天时放嘴炮,被检举为“思想有问题”带走。因“线民”无处不在,岛上居民总是长期保持着警惕。

光怪陆离的“灭鼠行动”

战争危机过去后,蒋介石希望通过新的建设措施使金门岛上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将其打造成模范县。蒋介石认为将与厦门仅一水之隔的金门建设好,可以和对岸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三民主义的优越性。

今天的金门最著名的特产就是菜刀和高粱酒,这两样东西都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冷战有关,菜刀是用大陆打过去的炮弹皮打造,至于高粱也是胡琏在1950年引进的。

胡琏推广种植高粱的初衷,是这种东西不仅能充当燃料,又能供为粮食。但金门大面积种植高粱从一开始就遇到麻烦,岛上鸟类非常多,尤其是麻雀专门吃高粱。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买了一批猎枪,借给村民狩猎,在学校里的学生也被动员起来,拿着弹弓猎杀麻雀。

自1949年以来,瘟疫是令金门驻军非常头疼的问题,经过从台湾派到金门的医学专家调查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南方士兵喜欢捕蛇吃,而蛇又吃老鼠,老鼠传播疫病,所以士兵吃蛇无异于助鼠为虐。为了消灭疫情,一场灭鼠大作战在金门岛上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金门岛上所有居民每户人都必须参与到灭鼠运动中,并且要达到一定指标,数额最后规定为每人每月至少消灭一只老鼠,为了确保民众遵守规定,政府要求每户人家都要上缴老鼠尾巴。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少村民回忆,前期老鼠还比较好抓,但后来越来越少,而交不出尾巴又会受惩罚。老鼠尾巴很快发展出一条产业链,市面上开始出售,每条3~5元不等。

灭鼠运动发展到后期出现了更荒诞的现象,那就是居民们只捕不灭,抓到老鼠后剪掉尾巴再放生,尤其是母鼠必须得放回,这样它就可以繁衍更多的小老鼠,民众不愁没尾巴上缴。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就这样成功晋升为保护动物。

除了猎鸟与灭鼠,民众还被要求上缴苍蝇,通常以火柴盒为计量。同样的,苍蝇也有大量注水。当地居民陈锦华回忆说,他曾用茶叶和香灰填满装苍蝇的火柴盒,像他这样机智的老百姓并非个例,1977年,被当地民众屡次愚弄的“卫生局”气得给干部发通知,说如果今后在缴交的苍蝇中找到其他物品,重量直接打对折计算。

“地下金门”与“军中乐园”

1968年3月12日,当模范县运动还在金门热火朝天地开展时,担任“国防部”部长的蒋经国忽然下令:“今后金门建设,要着重战备方面,但凡与军事无关者,最好少花钱,要以更多的经费用在战场上,以加强战备设施。”

金门百姓开始参与挖掘坑道、修筑碉堡等作战工事,凡12岁至15岁的男女组成“幼狮队”,负责巡逻村落与管制交通。未满21岁和超过56岁的老人要接受疏散训练,其余的全部参与挖掘工事,一时间岛上全民皆兵,金门地下遍布大大小小的地道。如今,地下金门是当地旅游景点之一。

当然,即使冷战氛围如此浓厚,金门岛上依然存在着不少娱乐场所,例如电影院、茶室等,其中最具争议者非“八三一”(妓院)莫属。金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岛上部署了与之不相称的驻军,如此庞大的阿兵哥群体,年长日久就不免发生骚扰、强奸当地女性的恶性事件。

面对这些问题,当局采用的方法是招募性工作者,在金门岛上开设官方风月场所。这些地方较为正式的名称是“军中乐园”或“特约茶室”,但當时人们往往以“八三一”称之。全盛时期,金门大约有250名性工作者。

在戒严时期,金门的篮球也受到了严格管控,这是因为岛上士兵中一直传言说只要抱着两个篮球就能游过海峡抵达大陆。

“回家的路”

1979年元旦,就在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的同日,大陆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要求两岸在贸易、交通、邮政上建立直接联系,同时希望两岸进行谈判,作为和平统一的序幕。为了表示出诚意,时任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马祖等岛屿。

金门最终等来了解严的一天,1992年11月7日,台湾当局宣布解除金门岛上的戒严令,战地政务与民防队也随即废止。部队陆续撤离,经过52年军管岁月的金门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解严后,尽管阿兵哥不再是随处可见,但军事化的烙印几乎覆盖了这座岛屿的每个角落。地下坑道、旧坦克、碉堡、防空洞……endprint

标签: 金门 岛上 军管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