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傅学俭:“德”是人的第二生命

点击:0时间:2023-06-11 06:47:59

闻涛

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不是官做得大,不是钱赚得多,也不是寿命活得长,而是爱因斯坦提出的人生价值的经典定义,即“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傅学俭

权力腐败从“缺德”开始

《检察风云》:退休后,您一直致力于反腐倡廉建设,并经常提到“权力腐败从缺德开始”,可以具体谈谈吗?

傅学俭: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经过长达数年对数以百计的各级各类典型权力腐败案例的剖析,从事物变化的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的角度,揭示出权力腐败的内因决定论,集中到一点就是缺德。可以说,公权拥有者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缺德,手中权力都会发生腐败。我认真读了一些职务犯罪服刑人员在监狱改造期间所写的“忏悔录”,确实深刻极了,我几乎是流着眼泪读完的,他们的罪恶事实没有一件不是由于缺德而犯下的,再深刻不过地说明“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的千古绝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要求的反映,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德”的内容包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

“德”的核心是价值观,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核心就体现为党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在最完善的时候是动物的佼佼者,当他与法律和正义隔绝之后,便是动物中最坏的东西。正所谓一“正”压万“邪”。“正”是道德的彰显(正直)、責任的灵魂(为民)、公德的底蕴(公正)、胆识的张扬(无私)、形象的本色(清廉)。正是这些东西构成了人的“第二生命”。人没有“第二生命”,就会禽兽不如。

公仆尤其是领导干部缺德不是小事,而是事关党性、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一些领导干部“缺德”的突出表现是,党性丧失、信仰动摇、纪律松弛、责任淡化、生活腐化。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执政党最危险的敌人不是在党外而是在党内,即潜存在党内的形形色色的腐败分子。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在市场经济的挑战和改革开放的考验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患上了“浸润型的政治堕性病”,其表现集中到一点,就是信仰动摇。他们千方百计利用手中权力,扩大个人利益和特权,特殊利益和特殊权力由此滋生。他们中间有一种人更为阴险,对马克思主义不认识,对共产党没感情,反而把共产党当作自己升官发财的跳板,不断“创新”阳奉阴违两面派手段。广大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非修无以厚德,非廉无以立德

《检察风云》:德与才是我们党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怎么才能做到德才兼备?

傅学俭:有德有才的干部是百姓所普遍期望的。“父母的希望在子女,国家的希望在人才”。那么,要什么样的子女与人才呢?它的统一点就在四个字上,即德才兼备。对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领导人来说,“德”“才”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与时俱进。如何做到德才兼备?我认为,“德”的可变性更大,一种好的道德形成以后并非一劳永逸。有五种因素,即年龄、文化、职业、家庭、环境对立德产生影响。此外还有四种对立环境,即战争与和平、逆境与顺境、失败与成功、疾病与健康,对立德的影响也很大。相对来说,“才”稳定性较强,一种知识、技术掌握获得之后,能较稳定地发挥作用。

因此,针对“德”与“才”的各自特点,我们务必从规律性的高度坚持两条原则:一是以德在先,全面育人。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正品,德才兼优是精品。每个党员干部应该自觉地摈弃前“三品”,追求后“两品”。二是修德长才无止境。德须修也,非修无以厚德,非廉无以立德,廉为洁首,孝为德首。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检察风云》:有人觉得,“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为干部,该如何把握好道德标准?

傅学俭:我认为,“自古人正千夫敬,从来官清万民服”,这不就是摸得着、感觉得到的德吗?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已经把道德水平的高低提升到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把道德力量列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觉得,要从四个方面把握干部道德标准:政治道德标准,核心是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党的事业;职业道德标准,核心是公道正派;工作道德标准,核心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活道德标准,核心是洁身自好。

为人民服务是终身制

《检察风云》:您是一位有着60年党龄的党员,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您认为怎样才算一名合格的党员?

傅学俭:2003年9月,我从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中层领导岗位上退休时提出“领导职务没有终身制,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终身制”的理念。60年来,我始终坚持党性在心,自觉在行,努力做到“四个自觉”,这可以给其他党员一些启示。

自觉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这叫为保护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添砖加瓦”。我深知共产党的根永远“在车间里、在田野上”。我自觉视人民为“衣食父母”,一生以反映人民的呼声和疾苦为己任,先后百余次用调査报告、紧急呼吁等形式,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百姓苦难,许多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自觉坚守党章规定的“个人利益”,务必在处理“公私关系”上做到: 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我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从身边发生的若干事实中得出一个结论,即利益问题是人生价值的核心,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给人生造成极大的悲剧。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是如此。

自觉把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关进“自律”和“制度”的笼子,确保手中权力百分之百地用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上。1994年春节,我离开家乡几十年,决定全家老小三代回乡进行亲情教育。因为我任单位副秘书长,且分管行政,手下有几十辆大小车,单位要送,家乡也有单位要接,我毫不犹豫,一律谢绝,自费1200元租了辆面包车来去三天,过了一个欢乐、节俭和难忘的春节。许多好友问我,你为什么不给妻子安排工作。我的回答是,有权力但无权利。我主管接待工作十年,正逢公款吃喝盛时,但我不敢动用公款宴请哪怕是一次、一个私客。一些原省委农村工作部老同事开玩笑说,老傅你真抠,连饭都不请一顿,我表示歉意,却因此得到了“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自觉在党言党、在党忧党,把爱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生活各个环节。我一辈子向党勇进诤言的报告、书信达30万字之多,其中有十多件重要报告直呈党中央和国务院,引起主要领导重视。我一向认为,个人的能力与作用是有限的,唯有在党的怀抱中,并同群众结合起来,才能使个人的能力与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我正是从这意义上提出“志愿入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选择”的理念。总结我入党这60年,可以说这样两句话:为党和人民作出的贡献太小太少;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却太高太多。

《检察风云》: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是减少腐败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加强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便多次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您在人大工作多年,对此有哪些思考?

傅学俭:前些年,我在一次农村调研时,一位中年农民讲了一番令人终生难忘的话。他说,共产党为人民做的好事天大地大,没有夸大。但有两件事没管好:一是人(指领导干部)没管好,腐败分子太多;二是钱没管好,浪费太大。他建议我们的党一定要想出一套办法,管好这两件事,让老百姓真正有说话权。

现在社会上特别是知识界,还包括党内的一些同志,甚至一些老同志,有一种共同的“舆论”,即认为共产党的“同体监督”不解决问题。一位从正省级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亲口对我说:“党内民主实际上是一把手的民主。”某市委书记由“拍板”的位置调到“鼓掌”的位置后,在一次人大会他作为差额选举对象落选后,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手中有权,觉得民主多了。现在又觉得民主少了。”此话逼人深思!

我认为,在长期和平和市场经济环境中,特别是执政条件越来越优越的情况下,要培养机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优良作风是很难很难的了。所以,民众对权力监督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用民主打破“历史周期律”是会奏效的。这就是说,只有用扩大民主的方式实现党领导人民与人民监督党的和谐统一,才能保持和深化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与民众建立的那种血肉关系。

编辑:郑宾

标签: 权力 道德 缺德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