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2012,马英九与宋楚瑜的历史恩怨
两次“大选”,马宋结下心结
2000年“大选”是台湾地区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选战,宋楚瑜脱离国民党以无党籍身份参选“总统”,在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夹击下,宋楚瑜一路席卷蓝绿两边选票,以一人之力几乎将国、民两党击溃,直到“兴票案”及“美国五栋房产案”出现,宋楚瑜面对两个重大打击,民调支持度仍小幅领先连战与陈水扁。
可以说,当时的宋楚瑜差点就当选了,却在最后关头的选前最后一夕被指遭马英九、刘兆玄及吴伯雄宣布假民调,让宋楚瑜与“总统大位”擦身而过,并拱手让给民进党的陈水扁。
当时,马英九等人宣布民调显示,连战领先宋楚瑜,投宋楚瑜即等同于投票给陈水扁,会造成“连下扁上”的结果,公开呼吁蓝营“弃宋保连”。马、刘、吴的喊话确实造成了选票回流,只不过形成了“宋下扁上”的结果,宋楚瑜获460多万票,连战只有290多万票,陈水扁获490多万票胜出。马宋二人难解的政治恩怨就此深深埋下。
2004年国民党与亲民党合作,以“连宋配”力抗陈水扁连任,马英九担任竞选总部总干事,可是同属马英九阵营的时任台北市府劳工局局长郑村棋却组织了废票联盟,让陈水扁在“3·19枪击案”后连任成功,再次让宋楚瑜与总统“大位”失之交臂。
据国民党内部人士表示,2004年“连宋配”若挑战成功,马英九要选“总统”至少必须再等16年。当时投票结果显示,连战宋楚瑜仅以2万多票些微败北,当晚群众涌上街头,甚至包围“总统府”,台北陷入紧张状况。连宋竞选总部开会,马英九力主应承认败选,要求群众解散,不应走上街头抗争。此举立即引发宋楚瑜的强烈不满,宋楚瑜还当面大骂马英九。马英九随即离开总部,公开宣示行政中立,依台北市长职权维护台北市的正常运作。马英九的第一时间反应更印证连战与宋楚瑜对他的疑虑。
同根同源,政见不同马宋分道扬镖
事实上,马英九与宋楚瑜的恩怨,可以说从蒋经国去世后就埋下了种子。
据政坛商界人士表示,马英九、宋楚瑜都是在蒋经国时代,由蒋拔擢的第二代权贵。
在台湾地区的政治人物中,马英九和宋楚瑜的从政背景、从政经历到政治理念,都极其相似,而这样高度的相似性,也让马宋之间产生了政治上的“瑜亮情节”。
马英九和宋楚瑜都是原籍湖南的所谓“外省人”,马英九原籍湖南衡山县,宋楚瑜原籍湖南湘潭县,俩人的脾气性格都表现出湘楚顽强、固执的特质,也保留了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理念。
马英九和宋楚瑜的父辈都是国民党的高级干部和忠贞党员,他们从小就受到父辈的备加爱护和精心栽培。宋楚瑜的父亲宋达曾经官至联勤副总司令,军阶为中将,因为希望儿子成为湘楚之地的“无瑕美玉”,故取名宋楚瑜。马英九的父亲马鹤龄曾任国民党中央考纪会副主委,希望“英”字辈的儿子有“九经九畴之志”,因此取名马英九。
学成归台后,宋楚瑜和马英九都曾先后担任蒋经国的英文秘书,并受到蒋经国的赏识。1984年,马宋二人都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同为秘书,但宋楚瑜崭露头角较马英九快,很快就由蒋经国外放任“新闻局长”和国民党文工会主任,参赞机要比马英九早。
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出任党主席遭到来自士林官邸宋美龄的干扰,一时之间党内大佬出现歧见,部分官邸派的党政军高层倾向遵从宋美龄的提议,让李登辉任“代理党主席”,而不是就位实质的“党主席”,当时担任国民党副秘书长的宋楚瑜就在国民党中常会上,以列席身份痛陈应该立即让李登辉就位党主席,以免党政群龙无首。宋楚瑜的“勤王”奏效,但也因此种下国民党内“主流派”与“非主流派”斗争的因子,而这时的马英九则倾向于“非主流派”阵营。
当年,“主流”与“非主流”之争,宋楚瑜是直接明确地站在李登辉阵营,外省籍的党政要员几乎清一色都屈在“非主流派”,马英九针对“总统”选举方式,与当时“行政院副院长”施启扬在立场上属于较保守的“委任直选派”,李登辉、宋楚瑜及“副总统”李元簇都属于“公民直选派”,双方争斗基本还是延续1990年“主流”与“非主流”的角力,其结果是“公民直选派”大获全胜,也就确立了现在台湾地区每四年一届的“总统”选举的政治格局。
废省之战,马宋政治生涯的逆转
马英九的非主流政治倾向,也注定了其在李登辉担任“总统”期间权力边缘化的地位,最高只做到了“法务部长”,“内阁”官位为“陆委会副主委”及“政务委员”,根本没有进入决策圈。而在李登辉时代,司法还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法务部长”不具有实权。相对于马英九的不得志,宋楚瑜则是李登辉的左右手,他与“总统府秘书室主任”苏志诚等同于李登辉的“哼哈二将”,宋楚瑜即使在国民党秘书长任内,因为选战失利必须下台负责,在李登辉的主导下,不降反升到台湾省官派省主席,确认宋楚瑜由宫廷走入基层,由“大内高手”蜕变为“民意强人”。
政坛高层人士表示,宋楚瑜在省主席任内利用省府资源,走遍台湾地区309个乡镇,使他成为蒋经国以外,第一个能够在民间获得支持的权贵第二代,确立宋楚瑜在1995年能以压倒性的选票击败民进党陈定南当选民选省长,并成为当时惟一能在基层民意中得到绝大多数本土支持的外省籍候选人。任台湾地区省长是宋楚瑜权势最高峰,连李登辉都感受到宋楚瑜的“叶利钦效应”。隔年,1996年台湾地区第一任“总统民选”,李登辉在台湾地区省得票率都不如宋楚瑜在省长囊括的得票率高,这也埋下了“废省”的祸因。
据国民党高层表示,宋楚瑜在台湾省长巅峰时期,马英九则正处于政治生涯最低谷,“法务部长”职务遭掣肘,辞“部长”到“政务委员”也依然是坐冷板凳。不久,马英九辞官回政大任教,这一时期他几乎是政治圈的冷灶,徒有清名而无实权。一直到李登辉宋楚瑜为了废省接班人发生正面冲突决裂后,马英九才趁势而起,逐步取代宋楚瑜成为外省籍“民意强人”。
1998年,台北、高雄两市市长改选,台湾省长遭废,宋楚瑜无选战可打,国民党找不到适合的政治明星挑战如日中天的民进党台北市长陈水扁,马英九始终不愿披战袍,“驻美代表”胡志强更不愿打这场没有把握的仗。最后,马英九在智囊建议下决定参选,将其视作更上一层楼的阶梯,尤其台湾省遭废后,台北市无疑成为通向“总统府”的终南捷径。最终马英九击败陈水扁,就任台北市长,政治行情节节攀升。而宋楚瑜从省长下台后,1999年全力备战“总统”选举,当时国民党则力挺连战出马,连战及国民党高层都深知没有宋楚瑜的支持,想拿下2000年“总统大位”,困难重重。所以,“连宋配”成为连战阵营积极争取的主轴。宋楚瑜在宣布参选2000年“总统”选举后,国民党分裂已成必然。宋楚瑜直接诉诸民意,甚至与交情甚笃的萧万长都成为权力仕途的陌路。宋楚瑜征选副手时,曾找过吴伯雄、吴敦义,甚至当时嘉义市长张博雅及民进党台南县长陈唐山,但都因来自李登辉和民进党的干扰而作罢,最后才由学界寻到长庚大学校长张昭雄,并因而获得偏绿的医界的大量支持。结果,“大选”挫败深深打击了宋楚瑜的声势,在另立亲民党后,宋楚瑜则一直面临最现实的权力资源匮乏窘境。
而反观马英九却因在台北市长位置上,即使国民党沦为在野,马英九的政治实力与声望也锋芒渐露,马宋消长之势立见分晓。
马宋两人在连续两次“总统大选”中种下极深心结,宋楚瑜也认定马英九是让他两度与“大位”擦肩而过的“罪魁祸首”,也许这就是迄今为止,马宋无法真正坐下来开诚布公面谈的症结所在。
(综合摘编自《台湾地区周刊》《世界新闻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