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光明纽带,输送“中国电”的自信与希望

点击:0时间:2023-07-02 06:36:38

王仲昀+应琛

中国正以自身的先进技术,推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于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为更多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能量与发展的动力。

爱迪生为人类带来了光明。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全世界仍有许多人只能生活在一片漆黑的夜晚。

据美国橡树林国家实验室发布过的一幅全球用电分配图显示,每到夜间,位于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西欧各国,以及东亚的日韩以及中国东南部地区,是这个星球上最闪亮的地域,而仍有茫茫多的地区在夜晚是黑暗的。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电力这一重要的资源,制约着一个国家的发展,也制约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而电力资源的短缺,更制约着一些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没有成熟的工业化,一个国家不可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分享光明,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伴随着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不断对外投资和建设重大工程项目,“一带一路”的沿线也架起了一条“光明纽带”。中国正以自身的先进技术,推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于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为更多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能量与发展的动力。

“中国电”,让无电的“孤立”成为历史

老撾,这个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家,因为地势不平,河流众多,故一直以“水电富国”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据亚行估算,流经老挝的湄公河蕴藏电力约为1.8万兆瓦,但是目前利用率还不到4%,北部琅勃拉邦地区曾长期处于电力的“孤立”状态。

不过,这一“孤立”的状态在两年前终于变成了历史。

2015年11月29日下午,中国老挝首个成功合作的“一带一路”电网项目——230千伏老挝北部电网工程在老挝琅勃拉邦举行通电移交仪式。该项目被老挝政府列为老挝人民革命党建党60周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建国40周年的献礼工程,由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承建。

虽然,目前老挝还有100多个偏远山区没有用上电,以及14%的老挝家庭没有用上电,但老挝还有很大的电力发展空间。

仪式当天,老挝国家电力公司还与南方电网云南国际公司签署了500千伏老挝那磨-勐晖输变电工程EPC框架协议。未来,中国与老挝的电力合作还将进一步加强,这条湄公河流经的国度,也正因为越来越充足的电力输送而悄然发生剧变。

同样的,蒙古国的科布多省布尔根县,与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青河县接壤。2009年4月,在蒙古国的请求下,新疆电网首次点亮了阿勒泰地区塔克什肯口岸。同年9月,新疆主电网继续向科布多省纵深挺进。随着由中国承建的蒙古国布尔干县35千伏变电站和68千米的35千伏中蒙输电线路的建成投运,2009年12月29日,蒙古国科布多省西部三县的2500余户居民用户终于用上了“中国电”,蒙方用电性质主要为居民照明。

近几年,随着用电负荷的不断增大,中方帮助蒙古国科布多省西三县(阿勒泰县、布尔根县、乌音齐县)加大电网建设投资力度,实施输送电配套设施的升级和改造,不断扩大供电区域,长期对蒙古国进行技术指导、供电应急抢险、重大节日保电、设备检修和增容改造,得到了蒙方的一致认可。

这样“特殊”的电力线路,也造就了一对好友,他们便是布尔根县供电公司的经理阿由西和青河县塔克什可镇供电所所长王丛新。因为工作的特殊需要,王丛新经常要穿越边境口岸,到布尔根县帮助检查和维修当地的电力线路,“老王”就这样成了当地的名人。有一次,布尔根县的电路出现了问题,王丛新一大早从家里出发过境去帮忙检查,后来发现是变电器损坏,但是当时中国国内已经不再批量生产这种型号的变电器。几经周折后,王丛新联系上了湖北省的一家工厂,对方热心地帮布尔根县“特别定制”了所需的变电器。问题成功解决后,布尔根县的居民又用上了“中国电”。

随着近两年负荷的迅速增加,中蒙双方又通过供用电合同就用电性质、供电方式、电价、电费结算、产权分界点及责任划分等问题达成一致。

2016年8月10日,新疆阿勒泰供电公司与蒙古国西北五省电力公司在国网青河县供电公司正式签订了2017年疆电外送合同,这是阿勒泰公司自2009年向蒙古国科布多省西三县供电以来,与蒙古国科布多省电力公司第7次成功签订电力输出合同,双方就后期供用电事宜及后续合作进行了详细洽谈。

一缕光明,照耀“中国人民的好伙伴”

曼娜扎,是巴基斯坦一名13岁的学生,和家人生活在巴基斯坦北部山区。她每天从学校放学回家后必须要抓紧时间在太阳下山之前,借助太阳光的照射,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因为在当地,一方面用电成本极高,差不多占到居民家庭收入的十分之一;而另一方面,电力的输送也非常不稳定,时常会发生断电。

缺电,这个问题困扰着曼娜扎生活的小山村,也困扰着整个巴基斯坦。集市、医院,或者是普通老百姓的家里,到处都配备着不同型号的发电机。巴基斯坦的用电缺口高达500万千瓦。长期以来,电力短缺不仅严重影响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发展,还对当地人民生活改善造成极大困难。

“这里城市平均每天停电12个小时,农村每天停电16个小时,尤其是大热天,给民众带来巨大考验。”一位在巴基斯坦工作的中国工人表示。

近年来,这一状况随着中国企业对于巴基斯坦的援助不断好转。

5月5日,随着最后一层岩石被逐渐剥落,直径8.5米的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切削刀盘从隧洞北端重见天日。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标志着由中国葛洲坝集团承建的巴基斯坦尼鲁姆—杰卢姆水电站引水隧洞全线贯通。该水电站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在建水电工程项目,装机容量达969兆瓦。

2008年,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浩渺的尼鲁姆河旁,来自葛洲坝集团的300多名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和当地的工人一起,共同奋战了将近10年。这座号称“巴基斯坦三峡工程”的水电站,见证的是中巴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是一颗镶嵌在“中巴经济走廊上”的璀璨明珠。endprint

然而,尼鲁姆-杰卢姆水电站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开工之初,当年巴基斯坦严峻的安全形势,以及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困难,成为建设者们难于逾越的障碍。尤其是中国公司与工程监理方——美國哈扎监理咨询公司管理理念的大相径庭,更加剧了工程建设的难度。

“但尼鲁姆-杰卢姆水电站建设真正的挑战,主要还是来自工程技术方面,技术问题关系到工程的成败,如果得不到圆满解决,将直接导致无法履约和巨额亏损。”葛洲坝集团第三工程公司的总经理冯兴龙介绍说。原来水电站工程地处地质活动频繁的喜马拉雅山脉断裂带以及2005年南亚地震重灾区的克什米尔地区,其引水隧洞需穿越2000米的高山和湍急的杰鲁姆河,地下洞室总长近70公里,位居亚洲第二;高达353.2米的调压竖井,在世界水电工程中也是首屈一指。

该水电站项目在开工后还一度濒临绝境。直到2009年5月,一种被叫作TBM的先进设备被引进。该设备的使用,成为尼鲁姆-杰卢姆水电站工程履约的关键转折点。

2017年该水电站竣工投入使用后,每年能够为这个电力匮乏的国度提供5亿千瓦时用电量,这意味着巴基斯坦15%人口的用电困难问题将会得到解决。同时,水电站还将带来约450亿卢比(折合27亿人民币)的财政收入。

另一边,在阿拉伯海岸边的卡拉奇市,一座现代化电厂拔地而起,成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地标性建筑。它就是中巴经济走廊首个能源项目、中国海外最大的火电项目——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在巴基斯坦建设的卡西姆港燃煤电站,当时的投资总额达到20.85亿美元,是中国、巴基斯坦和卡塔尔三方合作在当时的最新成果。建成以来,该燃煤电站每年能提供95亿度用电量,解决了巴基斯坦全国六分之一的电力缺口。

2014年5月6日,在卡西姆港燃煤电站的奠基仪式上,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表示,“能源问题的解决,不仅是满足百姓的用电需求那么简单。它是黑暗里的一缕光明,能够照亮整个巴基斯坦。”

谢里夫还这样评价该项目:“这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经贸合作领域独一无二的典范,是巴基斯坦未来长远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巴基斯坦‘2025年远景规划的完美之作。”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出海”,再到产业链一体化“集群式”走出去的典范,中国电建在该项目建设过程中打造出规划、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运营等环环相扣的一体化管控模式。

2015年8月,随着卡拉奇核电站2号机组浇筑了第一罐混凝土,中国自主核电品牌“华龙一号”顺利实现了在海外的第一次落地。作为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融合了中国核电30年的建设成果和经验,具有更加平衡的安全设计理念和布置。

唯有掌握先进自主的核电技术和高标准的安全性能,方能在国际核电市场夺得真正的话语权。今年6月,“ 华龙一号”模型亮相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习近平主席到馆参观,并专门向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介绍说,“‘华龙一号,是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

李克强总理也曾批示指出,“华龙一号”是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标志性工程,“你们为我撑腰,我去国际舞台为你们扬名,要用最高标准、最优质量、最好的性价比提升中国核电装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不仅是核电,另一种清洁能源——风电,也已经飞入了巴基斯坦的寻常百姓家。巴基斯坦的钦比尔地区,是一片荒凉的戈壁,在这里最丰富的资源便是风能。中国电建自从2012年进入巴基斯坦新能源领域以来,稳扎稳打,投资建设了多个大型风电项目,目前已经占到当地60%以上市场份额,成为巴基斯坦风电领域第一品牌。诸如风能这样的清洁能源的开发与使用,不仅解决了巴基斯坦电力短缺的问题,也减轻了其对于油气资源的依赖。

被印在纸币上的“几内亚三峡”

电力带来的不仅是百姓生活的变化,更是给一个国家带来发展的信心和力量。

科纳克里,几内亚首都和最大城市,西非著名的海港。作为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几内亚国内实际可用的电量不到12万千瓦时,这样的用电量只能够为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提供一天的照明。

但是同时,几内亚却又被誉为“非洲水塔”,其境内共有1100多条河流,水利资源极其丰富,但是得到开发利用的仅仅只有2%。这种资源与开发严重不匹配的状况,在两年前迎来了显著的改观。

2015年5月28日,几内亚最大的水电工程——凯乐塔水电站的首台机组并网发电,电流通过中国企业搭设的225千伏输变电线路,被送往150公里外的首都科纳克里,并补充了周边的11个省区的电力缺口。它的建设者,是曾经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电设施——三峡工程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或许,国人对于人民币纸币上印有的秀美山河或雄伟建筑的图案印象深刻,无论是长江三峡,还是人民大会堂,都是中国极具代表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而在几内亚最新发行的两万面额的几内亚法郎纸币上,凯乐塔水电站被选作了背景图案。这座水电站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电流与光明,也是发展经济,走出贫困的不竭动力。

“我们需要合作,我们有意愿与中国政府以及中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这对彼此都很重要。因此,我们强烈希望进一步加强这样的合作。如今,我们有了“几内亚的三峡大坝”(指凯乐塔水电站),中国的华为也正在建设光纤网络,希望接下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合作。”几内亚的总统孔戴,在凯乐塔水电站建成后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时,对未来中国与几内亚两国在重大工程的合作建设上充满希望。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