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民健身运动为人民健康把好关

点击:0时间:2023-08-02 22:37:51

陈刚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强调要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并深刻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近日,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健康江苏”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摆上谱写中国梦江苏篇的突出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意见》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当前,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人民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对于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主动地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满意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正确认识健身与健康内在联系

人的健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健壮的体格、健全的心理、良好的意志等,需要均衡的营养、良好的医疗等条件,而身体运动对健康的多种构成要素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适度、规律的健身锻炼,能够消除体内多余脂肪,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等人体各系统的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和智力发育,增强人的身体免疫力,是人身心俱健、保持良好心态的有效途径之一;与此同时,健身锻炼还能够培养人的拼搏精神、团队意识、责任担当、规则观念等,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力量。2500多年前,在古希腊埃拉多斯山岩上刻着三句名言:“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古希腊人把身体运动作为身心健康的重要法则。孔子养生很讲究科学性,善于处理读书、工作和锻炼身体的关系,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聪明的人,有仁德的人,既喜欢休静,又喜欢山水,喜欢运动才能使生活丰富、生命长青。

一个健康、强大的民族和国家,离不开国民身体素质的有力支撑。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被西方列强冠以“东亚病夫”的蔑称。一代代致力于民族觉醒的先驱者们在寻找民族复兴之路时,深刻认识到体育对于提升国民健康、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梁启超在《论尚武》中专门讲尚武和锻炼身体、振作精神的问题,“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之以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等论述,议论精辟,慷慨激昂。在毛泽东看来,体育不仅可以增进个人健康,还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他在《体育之研究》中强调: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继而提出“体育之目的,不仅在养生,还在卫国”。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毛主席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全国人民参加体育活动,全民健身运动遍及中华大地,人民体质健康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催生了女排五连冠、小球转动大球等载入世界史册的辉煌成就。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不断增强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努力夯实人民健康的坚实基础,其他事业才能随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人民体质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并获得金牌数量第一,将一个强大的民族、繁盛的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永远终结了“东亚病夫”的轻蔑之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全民健身必将担负起更加重要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全国体育先进代表时说:“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他关心中国足球发展,不仅希望以此提升中国体育的整体水平,更希望通过这项运动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为国家的兴旺富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坚持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推动健康关口前移

增强国民体质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已进入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行列。然而生活方式变化、体力活动不足,引起青壮年“未老先衰”、健康水平下降,亚健康状况普遍存在,特别是青少年体质下降,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2013年全国实测数据表明,我国成年人体重超重和肥胖人数比例持续增加,分别为34.4%和12.7%,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出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强化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从制度上保障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发,把全民健身摆上了一个新的高度。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

树立积极的健康理念,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作用。所谓积极的健康,就是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的呵护,既追求个体生理、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精神,以及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健康。黄帝内经第77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里所讲的“治未病”,包含“未病预防”、“已病防乱”、“乱而防变”等多重含义,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健康理念。而“未病预防”更是体现了古人积极主动的“健康智慧”。研究表明,当前,很多老年性疾病在年轻化,现实中的英年早逝案例接连发生,人的健康寿命短于人均寿命,许多人的很多时间躺在病床上、坐在轮椅里,把前半辈子的储蓄送给医院,生活毫无质量和尊严可言。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一次报告中说:“中国人一生的健康投入,60%~80%都花在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推进“健康中国”、“健康江苏”建设,均把全民健身运动作为主要措施之一,引导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主动预防疾病、远离疾病,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满意度。

推动健康的关口前移,把全民健身作为健康的第一关口。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是当今慢性病发生的第一独立危险因素,公布了《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WHO调查显示,达到同样健康标准所需的预防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比例为1:8.5:100,即预防多投入1元钱,治疗减支8.5元,节约抢救费100元。为此,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先后公布适合本国国情的体育活动行动计划和体育活动指南,如《美国身体活动指南2008》、《加拿大身体活动指南2009》、《澳大利亚身体活动指南2014》等,倡导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据统计,2003~2010年间,我国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超过了GDP的增长幅度。当前,推动健康的关口前移,通过科学健身、合理膳食等预防疾病,已成为全球共识。作为政府,应当解决群众“想健身”的问题,即鼓励全民健身活动,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引导群众养成健身习惯;解决“哪儿健身”的问题,加大体育设施投入,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体育设施;解决“会健身”的问题,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加强健身运动指导。

坚持亲民便民利民,

努力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明确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进“健康江苏”建设,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提供有力保障。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接见全省群众体育先进代表时指出,人民健康是“两个率先”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体育的地位十分重要,作用不可替代。2013年12月,江苏省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签订《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合作协议》,提出构建功能明确、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促进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2015年3月,省长李学勇在与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会商时强调,我们要将把全民健身作为“健康江苏”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有效支撑,大力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体育文化生活。目前,全省已有6个市、49个县(市、区)达到省定标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1平方米,基本实现“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和“农民体育设施村村有”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35%,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2%。但是与发达国家、先进地区和群众需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因此,发展公共体育服务,要从保证群众基本体育权益出发,强化系统性、协调性和综合性设计,注重相关制度和要素整合。

坚持制度化安排,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把大力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作为推进公平、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推动公共体育资源向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努力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均等化、一体化目标。制定财政支持公共体育和健身消费的具体办法,着力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供给模式多样化和运营方式市场化。制定《江苏省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政府规章,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和低收费开放。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完善体育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校园足球发展工作协调机制。

坚持便利化服务,让群众健身需求就近就便得到满足。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和社区多功能公共体育场地建设,推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平方米。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向基层覆盖延伸,扶持社会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到2020年,全省体育社团达4000个,各类体育俱乐部达1万个,团体会员2万个,个人会员200万人。加强“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建设,积极开展群众体质测定和运动能力评估,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推进“智慧体育”建设,建成覆盖全省的体育信息与健身指导网络平台,为城乡居民提供体育咨询及健身指导。

坚持长效化推进,着力推动群众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升。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欢迎的健身活动载体,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乡镇运动会等,广泛开展健身步、微型马拉松等活动,到2020年,经常参加锻炼体育人口达39%。积极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努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重视老年人体育,推动老年人健身活动普及化、经常化。大力实施“助残健身工程”,完善面向残疾人的公共体育服务。推动体育资源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倾斜,公共体育设施对其健身给予优惠。到2020年,全省居民体质合格率达92%以上。

坚持健康需求导向,

促进体育和健康融合发展

健康是人的第一需求,随着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健康需求贯穿了人类生存、安全、发展、精神等诸多需求层次。从需求的角度看,健康已成为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而健身运动既是打牢健康基础,又是提升健康层次的重要手段。

适应个性化需求推进体育消费增长。当前,我国总体上正步入后工业化时代,消费已成为促进经济转型、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且正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性、体验式消费转变。人的体质水平不尽相同,对健身的项目、设施、环境等条件的个性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体育消费作为新兴消费热点,与人的发展紧密相连。随着我国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迈进,人们对健身、健康、休闲、运动等服务性产品的需求将迅速增加,体育消费正孕育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和市场价值。2014年,江苏经济总量达到6.51万亿元,人均GDP突破8万元大关,超过1.3万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现阶段,要在满足群众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上,适应市场变化快、需求多样化的新趋势,进一步创造消费供给,创新消费模式,改善消费环境,优化消费政策,发展个性化、智能化、定制式体育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体育消费需求。

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健身服务业发展。健身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关系着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体育消费的增长。健身服务业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为竞赛表演、休闲娱乐业培育消费者;另一方面,扩大体育制造、装备业的生产和销售,不仅串起整个体育产业链,还辐射、链接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积极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力求经济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据江苏省统计局最新统计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4.1%、47.5%和48.4%,第三产业增速快于GDP增速0.5个百分点,快于第二产业增速0.6个百分点,是继2013年超过工业之后又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这将是促进健身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在这一阶段,要以健身服务业为重点和核心,大力培育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本体产业,进一步拓展健身服务业承载空间,创新服务内容,优化运营模式,培育特色业态,促进健身服务业发展的持续健康发展。

适应改革新形势推进社会参与和行业融合。建设健康中国、健康江苏是深化改革、实现复兴的战略路径选择。全民健身作为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综合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与相关行业紧密融合,才能发挥综合效应,更好地催化健康要素。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向改革要动力、要红利,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促进体育与教育、文化、旅游、传媒、养老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拓展体育+互联网、体育+金融等新领域,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新业态,不断提升人民健康需求满意度。要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关联度高、融合性强的优势,深度推进康体结合,加大体育融入医疗、养老机构力度,积及发挥健身在防病、治病等方面的作用。推动体质测定指导站与体检机构融合建设,打造集体质和疾病检测、科学健身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作者系江苏省体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

标签: 健康 体育 体质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